APP下载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心理分析

2015-01-21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书面语母语留学生

杜 舒

(中州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 450044)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心理分析

杜 舒

(中州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 450044)

外国人要想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有一个好的听力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一名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寻找教学技巧,在了解学习原理的基础上,把握学习方法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有效地提高听力能力。因此,本文结合心理学原理,从听的心理过程、听的难点分析和如何有效提高听力水平等几方面做了详细的解说。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心理学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普遍的“汉语热”现象。许多外国学生喜爱中国,更着迷于博大精深的汉字和汉语。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亲身感受中国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许多留学生希望通过较短时间的训练能够熟练的掌握汉语、使用汉语。

一、留学生的听力现状

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掌握好的听力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留学生的听力学习状况并不乐观。大部分留学生在汉语听力能力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处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在进行日常交流对话时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意图,如果是经常讨论的问题或者打招呼等简单的语句尚能应对,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就听不懂了。处于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已经基本解决了日常对话的困难,但是对于听书面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始终对听力训练要有足够的重视,不放过任何练习的机会。

二、听力的重要性

要想进行交流,首先必须要能听懂对方说的是什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会话是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他人发出的语流音,通过听话者的听觉登记进入工作记忆,经过大脑的加工,即把语音码分解,综合为话语,从而理解其中的信息和意思,然后听话人就此做出反应,形成回答的意念,由这种意念的潜在刺激,激活和调动储存于头脑中的词语和句子,在工作记忆中组织成话语,并转换成语音流,通过口腔输出。可见,要想流畅的与对方完成对话,好的听力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三、听的心理过程

(一)听觉的加工

当我们与对方进行交流时,对方的声音进入我们的耳朵。这种声音在没有经过思考和赋予意义之前,它是一种自然的声音,是由声带的震动而产生的一种无意义的声音。这种声音通过耳朵进入大脑在短时记忆中做暂时的停留,与此同时,这些声音也作为线索在长时记忆中寻找对应的语音知识,调动之前我们所熟知的汉语语音系统。在汉语语音系统的控制下经过核实和辨析,分析出汉语音节的声韵调[2]。其实,汉语语音的接收和辨析基本上是瞬间完成的,但是,当接触生疏或陌生的语音时,这个加工的过程会产生明显的停顿和思索。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很少有单个的音节出现,基本上都是成句成段的出现。因此,这就增加了听觉加工的难度,也就是说,需要不停的筛选、过滤,辨析才能确定一句话。

(二)译码的加工

通过上一步听觉的加工,我们已经从长时记忆中找到了与我们听到的相近或者相像的词语模式。比如nianji,当我们听到这个词语时,在长时记忆中发现好几个与之相近的词语,如年级、年季、年纪、念及等等,选出记忆中与外界语音完全一致的词语,再把已经匹配了的词语添加在语句中,如此反反复复,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句子,一个与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

(三)思维的加工

思维的加工主要进行语言信息的组合与理解。组合是按储存在长时记忆的语法规则,把译码加工时提取的词语组合起来,同时修正出现错误的词语,再把言语形式转换成命题,或者直接用目的语显示语义,或者翻译成母语进行理解。例如:他年纪虽小,que很会banshi。按照汉语语法规则,前面出现了连词“虽”,那么可以确定后面的que应为“却”;确定了前面的“会”是动词,那么后面宾语应该是动词性宾语“办事”。整个句子经过整合即为“他年龄虽小,却很会办事。”这样就理解了说话人的意思,使谈话得以进行下去。

四、产生听力困难的原因

(一)生词

在“HSK”听力考试或者平常交流中,留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曾见过、不曾学过的词语,这些生词的存在给留学生的交流造成很大的障碍。根据心理学原理,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和辨别我们学过并且牢记在脑子里的东西,是因为这些知识通过学习,一步步的从感觉记忆发展为短时记忆,进而通过适时的复习巩固,又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当我们看到或听到曾经学过的词语时,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就会从脑海中被挑选出来,从而让我们认出它和辨别它。对于留学生来说,这种记忆的过程是一样的,生词没有通过视觉或听觉或动觉产生神经传递,从而没有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因此,当留学生在考试或交流时面对生词时往往不知所措。

(二)自身发音不标准导致听不出来

留学生听音辨音能力的强弱和自身头脑里储存的汉语语音是否标准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学生反映在课堂上能听懂的词语和句子,一离开课堂就反应不过来。做《HSK汉语水平考试听力自测题》,较多学生10个听力题只能听对4或5个。有时候听到的词语并不是生词,但就是想不起来。这些都说明留学生听到的语音和自身头脑中储存的语音有差距,从而导致听到了熟悉的词语也找不到对应的意思。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词语时,往往有老师带读,这时,学生所发的语音尚且正确,等课下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对新学词语的发音位置就摸不清楚了,很容易用母语中相似音的发音方法来代替汉语某个词语的发音方法,结果造成发音不标准,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及时改正,那么留在学生脑海中的读音始终是不规范的。即使日后谈话时听到,也不能及时辨别出来。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三个方面,三者互相贯通共同影响。因此,我们综合三种因素对少数民族同学创业提出以下发展战略:

(三)能听出来却想不起来含义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人们对事件的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短时记忆所接收的信息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多次的复现或复述,才能让知识信息储存进保留时间长久,且比较稳固的长时记忆[3]。留学生在接触汉语时,不可能是像学习自己母语一样,是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会的,也不可能像母语一样天天使用,母语的音和义在头脑中已经熟悉到自动化的程度。即使是来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虽然也处在一个较好的汉语环境中,但始终和母语的环境还是有很大差别。他们学习的汉语知识往往不够系统,不能按部就班的学习和吸收,一般都带有速成和强化的性质。留学生听到汉语的词汇或句子,往往都要附着在母语的对应词或句上进行理解。这不仅延长了作出反应的时间,词语音义建立起来的联系性也较弱,因此常常出现能听出来音却想不起来义的现象。

(四)词语的跳跃影响句子的理解

学习过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听力听到听不懂的词语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把它跳跃过去,接着听下面的词语。对于留学生听汉语听力也是如此。但是有时跳跃的那个词恰好是这句的中心词,这样不明白那个词的词义,对理解整句话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如果对曾经学过的词拿不准或反应时间过长,基本上注定了这句话或这段话听不懂。

(五)书面语听力能力薄弱

一般接触到书面语听力的学生都是汉语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留学生。书面语不像普通口语一样句子短,句式简单,不涉及复杂的语法结构。书面语听力通常包括新闻广播、朗诵录音等。这种听力材料的特点是语速快,感情少,修辞手法多,句子较长,句式复杂,加上如果是广播新闻或录音带,没有具体的语境,想判断出一段话的含义确实很困难。

五、如何有效提高听力水平

(一)增加词汇量

(二)提高听辨音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非常重视汉语拼音阶段的学习,虽然多数情况是采取跟读和模仿,但一般都要求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每一个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以及唇、舌的形状和位置。希望通过物理的定位可以把汉语语音系统储存在留学生的大脑中。听力的语音训练,着重于声韵调的听辨,音节听辨,音节重音听辨,连续变调听辨。这些都是有意识的训练耳朵听力和对汉语语音的敏感度。

(三)巩固学过的词汇,加强记忆力度

留学生反映有些词语听着耳熟,也知道老师在课堂上教过,但就是一时想不起来含义和用法。归根结底,还是对学过的词语记忆不深刻或者学过的知识还没进入长时记忆阶段就开始遗忘,再加上没有及时地巩固和复习,慢慢的把学过的知识彻底遗忘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个实验是他以自己为被试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到一定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3]。因此,对刚学过的东西有计划的进行复习和巩固是非常有必要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也就是这个道理。

(四)提高跳跃和整合的能力

加强跳跃和整合的能力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由大到小的进行,即从段落到句群,由句群到单句,由单句到词组,由词组到词。例:听“市场经济”要求切分出“市场”和“经济”两个词语;听“经济繁荣”,要求切分出“经济”和“繁荣”两个词;然后听“市场经济繁荣”,要求切分三个词语,再进行整合。另外,除了由大到小的进行,还可以由小到大的练习,即将上述过程反过来。这种训练,运用切分,将话语中的词语提取出来;再运用整合,将词语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训练,可以避免留学生在遇到听不懂的词语跳跃时,破坏了一句话的整体含义。

(五)多读书面语材料,提高书面语听力能力

书面语比日常口语更加严谨,辞藻华丽,运用多种修饰手法,很多长句难句。如果平日就注意多朗读报纸,多看电视,多听广播,让耳朵时常处在书面语听力的氛围内,慢慢就能适应书面语听力的语速和特点,对提高书面语听力有很大帮助。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们的足够重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传递语音信号、学生接受语音信号的过程,它涉及到听的复杂心理过程,在了解了学生听力学习原理的情况下,教师应着重分析听力过程及语言组织过程,有针对性的、创新性的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1]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赵冰)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Listening Teaching Tak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DU Shu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It is necessary for foreigners to have a good listening ability, if they want to speak fluent Chinese. A good teache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s of learning, should grasp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he learning methods, and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effectivel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 makes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n such aspects a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listening, the difficulties of listening and how to improve the listening level.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 teaching; psychology

2015-03-14

杜舒(1988—),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6.026

H195

A

1008-3715(2015)06-0122-03

猜你喜欢

书面语母语留学生
母语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