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作盈教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撷萃
2015-01-21于清华孙光伟于德洵于作盈指导
于清华,孙光伟,于德洵,于作盈(指导)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于作盈教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撷萃
于清华1,孙光伟2,于德洵2,于作盈2(指导)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于作盈;病毒性心肌炎;心悸
于作盈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学贯中西,总结诸多古代医家经典医籍,结合自身多年临床成功经验,对应用经方、古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辨证独到,疗效显著。于老指出:病毒性心肌炎是青少年的最常见心血管疾病病之一,亦可发生于成年人,病情轻重不一,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儿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致残性心律失常。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特点及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胸痹范畴。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有较多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疗效确切,并已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1 病因病机
于作盈教授提出正气不足、热毒侵心,是本病发生的关键,心、肺气阴两虚或兼有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导致心气不足的主要方面。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原因导致正气亏虚,适逢外邪入侵,或为风寒、风热、温热、疫毒可由口鼻而入,内舍于肺,入里化热,袭肺侵心,或从口而入损伤脾胃,藴湿郁热,上损于心;或外邪袭表,导致营卫不和,营行脉中,侵入血脉,由表及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损其心体,伤其阴血,耗伤心之气阴,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发为心悸。故本病病位在心,而与肺、脾、肾关系密切,病性以正虚为本,邪热、瘀血、痰浊为标,常表现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之象。
2 辨证论治
临床实践中,于老将病毒性心肌炎按其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基舌脉变化,分为急性期、恢复期、迁延期进行辨证论治。根据分期表现不同,治疗重点不同,但总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为本病的基本治疗法则。本病可分为三期,各期辨证分型不同,具体如下。
2.1 急性期
2.1.1 风热犯肺,逆传心包
主症:早期可见发热,恶风,咽痛,咳嗽,胸闷,心慌,饮食少,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解表、滋养心阴。
方药:心肌灵1号。
药物组成:金银花20 g、板蓝根20 g、连翘15 g、丹参15 g、黄芪20 g、当归10 g、川芎10 g、黄精15 g、黄连10 g、玄参15 g、枳壳15 g、砂仁15 g、三仙各15 g。
于作盈教授认为心肌炎在治疗上应从整体论治,在用药上应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才能奏效。方中金银花、连翘清解里热,透热外出,丹参活血,有清血中之热而宁心安神、除烦止悸之功效;配伍川芎、当归,疏通气血,宣导凝滞,活血养血;黄连清心火,玄参清热养阴,凉血解毒,利咽喉;黄芪、黄精补心气,养心体,滋心阴,疗虚损;枳壳、砂仁、 三仙醒脾胃,补后天正气。
2.1.2 痰热壅肺,瘀血阻滞
主症:早期可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咽痛、咳嗽,胸闷、胸痛、心慌、头晕、气短、乏力、头目眩晕,胆怯易惊、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活血宁心。
方药:黄连温胆汤。
药物组成:半夏15 g、竹茹15 g、枳实15 g、橘皮20 g、甘草炙10 g、茯苓20 g、生姜10 g、大枣七枚。
于作盈教授指出,部分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为温热邪毒直犯心包,临床多按温病之湿热邪毒逆传心包论治。本方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为臣,清热化痰,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姜、枣益脾和胃。黄连苦寒燥湿,尤擅清心经热邪,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2.2 慢性期
2.2.1 气阴两虚
主症:胸闷不舒,心慌,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失眠多梦,头晕,自汗,盗汗,舌淡,尖红,苔薄白,脉结代、沉细。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佐以清热解毒。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药物组成:炙甘草15 g、党参15 g、麦冬20 g、枣仁20 g、丹参15 g、檀香10 g、枳壳15 g、砂仁15 g、远志10 g、桂枝10 g、生龙牡各15 g、黄精10 g、当归10 g、连翘20 g。
炙甘草汤出自仲景《伤寒论》为血气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更有病邪阻滞,同时心脏无力激动血脉,则其搏动不能依次向前,所以显结代之脉。方中炙甘草、党参补肺气,麦冬、黄精、滋养心阴,补心疗虚损。当归、丹参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桂枝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酸枣仁、远志、生龙牡安神稳心,佐以连翘清除余热,诸药合用,使阴血足,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并补,气血充足阴阳调和,悸定脉复。
2.2.2 心血瘀阻
主症:胸闷、胸痛,痛有定处,心慌,气短,少气懒言,疲乏无力,舌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赤芍20 g、川芎15 g、生地1 g、当归15 g,桃仁10 g、红花10 g、枳壳10 g、桔梗15 g、牛膝10 g、柴胡10 g、炙甘草10 g、黄芪30 g、党参20 g。
于老指出,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方中的代表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本方即可活血,又可理气,具有化瘀而不伤血,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胸背部为心肺之府,气之会穴膻中,血之会穴膈俞均位于胸背部,而心主血脉,内藏神明,心病必将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而出现血瘀之证。配以参、芪、草,补胸中大气,正气得复,则病能除已。
2.2.3 迁延期
(1)阴阳两虚
主症:胸闷不舒,心慌,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头晕,多汗,畏寒,舌淡暗,苔薄白或水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益阴,重镇安神。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天王补心丹。
药物组成:桂枝15 g、炙甘草15 g,生牡蛎20 g,生龙骨20 g,酸枣仁20 g、 柏子仁20 g、当归15 g、天门冬20 g 、麦门冬20 g、生地20 g,党参20 g、丹参20 g、玄参20 g、茯苓20 g、五味子15 g、远志15 g、桔梗10 g。
于老指出,桂枝入心,辛温助阳,重用甘草,量大于桂枝,使其对阳气的作用主要是温振,温通之力较缓。以桂甘龙牡汤之温振心阳配天王补心丹既补阴血不足以治其本,生地黄、玄参滋阴养血清热,为补肾制火之品,使肾水能上交与心火,使心火不亢,麦冬、天冬甘寒滋润以清虚火,丹参、当归补血、养血以生心血,人参、茯苓益气宁心,得气血协和之势,酸枣仁、五味子酸以收敛心气而安心神,柏子仁养心安神、远志宁心安神、朱砂重镇宁心安神,桔梗引诸药上行。两方合用,清虚热、安心神以治其标,温心阳、滋心阴以治本,使阴血不虚,则心悸自宁。
(2)阳虚水泛
主症:心慌、胸闷痛、气短、乏力、动则喘憋、不得平卧、形寒肢冷、双下肢水肿、面色晦暗、口唇紫绀、肌肤甲错,舌质黯、有瘀点、瘀斑,苔腻,苔白,水滑,脉象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温阳通脉,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心肌炎3号。
药物组成:人参15 g、黄芪10 g、牛膝10 g、丹参20 g、川芎15 g、酸枣仁10 g、五味子15 g、炙远志10 g、石菖蒲10g 、香加皮5 g、葶苈子10 g、枳壳10 g、砂仁15 g、炙甘草15 g。
于老指出,本病随着病程延长,气虚阳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滞而成瘀,“血不利则为水”,水津代谢异常而成痰(浊)、成水。方中人参、黄芪、大补元气、益心肺之气,牛膝活血,引血下行。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五味子味甘、微苦、入肺心经,益阴以阴中求阳,益气生津,敛阴止汗。葶苈子、香加皮宣通肺气利水消肿,强心作用,远志、菖蒲宁心定悸,枳壳、砂仁理气宽胸,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诸药合用使心气补,心阳振,肺气宣,瘀血除,水湿消而心脉复。
3 结 语
于老治疗本病特点,《素问》曰:“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心主身之血脉。”可见心脏与血液关系最为密切。心为君主之官,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两方面,一为心主血脉,二为主神志。主血脉的功能包括血液、脉管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而心主神志的功能必须以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为物质基础。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常见血虚、血瘀,同时气虚、阳虚、气滞、寒凝、阴虚、热盛、痰浊、水饮均可能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而至血瘀,导致心脉不畅,血瘀即可为心病的病理产物,亦可为心病的致病因素,活血化瘀法用于治疗心病,古已有之,《普济方》中云:“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调血……以此先利诸瘀。”故活血化瘀药物应用往往贯穿于心系疾病治疗的始终,为临床所常用。慢性期以正虚为主,在益气养阴同时,应防旧病复发,正如“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故方中可佐以双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迁延期治疗应兼顾正邪两方面、又要有所侧重。邪毒易潜伏于咽部,遇感复发,治疗时可适当加用利咽、养咽、护咽之药,消除咽部的感染病灶,杜绝病情的反复。
R259
A
ISSN.2095-6681.2015.07.197.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