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2015-01-21李彦哲
李彦哲
(山西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024)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李彦哲
(山西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024)
肠易激综合征是十分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近些年发病率不断上升,且以青年居多,女性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目前在诊断上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罗马Ⅲ标准,将粪便按形状分为四型,易于指导临床研究和用药选择。中医按其症状特征归为“腹痛”、“腹泻”、“便秘”等疾病名称,用药独特且疗效显著。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中医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慢性、间歇性的属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且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的症候群[1]。按特征将其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不确定型(IBS-U),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腹泻型和便秘型。IBS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目前全球发病趋势逐年升高,各国的患者群差异较大,西方国家为8%~23%,非洲国家为10%,亚洲国家为5%~10%[2],不同的发病率说明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差异,使IBS发病呈不同趋势。本病的特点是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因此本病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对IBS的相关诱因研究显示,此病的发病除与性别、年龄有关外,还与遗传、胃肠病史、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等诸多有关。此外,精神心理因素和饮食因素被认为与IBS的发病密切相关。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IBS患者常伴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在我国IBS研究中多数研究认为心理因素(焦虑、抑郁)与IBS发病相关[3]。
在祖国医学中,历代医籍并没有IBS这一病名,但依据临床症状的特点,将其归为“腹痛”、“泄泻”、“便秘”等病的范畴内。文献记载如:《景岳全书》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又如《脾胃论》曰:“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及“胆者,少阳春升之气……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再如《血证论》中所谓:“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一般来讲,此病初期,多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肝气横逆乘脾;继则脾失健运,湿从中生;脾虚日久而致脾阳不足,继则肾阳受累。所以此病以湿为中心,以肝气郁结而贯穿始终,气机失调为疾病之标,而脾肾阳虚为此病之本。肝郁、脾虚、肾阳不足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机。在整个发病过程中,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脾阳及肾阳失于温煦,最终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中医认为此病的诱因主要为四个方面,如外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失宜及体质虚弱。
本病的不同证型所对应的治法也有所不同,如(1)肝郁脾虚型,多为饮食不节、体弱劳倦、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均可影响肝气疏泄,气机失调,而肝胆之气最易乘克脾土,导致脾虚肝乘而发为泄泻。主要症状是泄泻,伴有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情志抑郁,平素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此型应采取抑木扶土法,方为痛泻要方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白术、陈皮、白芍、防风、柴胡、川芎、枳实、香附、甘草)。腹胀时,加入酸以制肝之剂,如理中汤、六君子汤内加入乌梅、木瓜、肉桂等;若腹痛是由脾胃虚寒引起,以六君子汤加吴茱萸、肉桂、川椒等。(2)脾肾阳虚型,多是由于脾为阴土,主运化升清,而饮食劳倦最易伤脾。感受寒冷湿邪或过食寒凉之品后,以致损伤脾阳,清气不升,化生内湿,则生泄泻;脾阳受损,寒凝气滞则腹胀腹痛,且肾为命门,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若肾之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而成泄泻。主症为泄泻,伴有明显的五更泻特点。应选用温补命门之火之法,方为附子理中汤、四神丸等;若舌体胖嫩,可用张景岳的理阴煎(熟地、当归、干姜、炙甘草),去当归之润,加补骨脂、五味子等。(3)胃阴亏虚型,主症为便秘,伴有胃中嘈杂,知饥而不欲食,心烦不安,口干喜阴等,方用麦门冬汤(麦冬、沙参、姜半夏、粳米、甘草、大枣),再加入玉竹、石斛、乌梅、生地等;若伴有胃痛,可用一贯煎加生地、当归、蒲黄等。
本病除服用中药外,还有多种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灌肠等均有不错疗效。郝德飞等[4]采用推拿(取穴中脘、天枢、关元、肝俞等)配合白术芍药散治疗21天,与对照组仅服用中药后对比,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顺喜[5]采用热敏灸(天枢、中脘、下脘、大肠俞、肾俞等,每次选取1~3个进行治疗)配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1月后,总有效率为93.33%。
验案分析
宋某,男,30岁,超市员工,2014年7月8日就诊。主诉:腹痛腹泻1年半,加重1个月。现病史:自述近1年半来无任何诱因出现腹痛腹泻,痛则欲泄,泄后痛减,大便3~5次/d。结肠镜检查示:未见任何异常。刻下症:腹痛腹泻,3~7次/d,每因精神紧张或着凉后易发,腹部痞满,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弦。否认有传染病及家族遗传病史,无不良嗜好。病机:肝郁脾虚,湿邪留滞。治法:抑肝扶脾,行气化湿。处方:黄芪10 g、党参10 g、炮姜6 g、姜半夏9 g、白术12 g、陈皮9 g、白芍12 g、防风10 g、炒二芽20 g、炙甘草9 g。7剂,2次/d。1周后症状大减,原方加吴茱萸6 g,10剂。大便1~2次/d,余症几无。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患者存在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肝郁和脾虚是引起肠易激综合征最主要的原因[6]。本病逐年高发,大多数为青年,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说明本病与精神状态,情绪高低有密切关系,因此患者无论男女,年龄高低,都应在饮食、生活、情绪等方面注意外,还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只有“正气存内”,才能做到“邪不可干”。
[1] 桂先勇,柯美云,等.肠易激综合征.现代胃肠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73-576.
[2] Ringel Y,Sperber AD,Drossman D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Annu Rev Med,2001,52 : 319-338.
[3] 李晓青,常 敏,等.中国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现状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8(22):734-739.
[4] 郝德飞,张 博.推拿配合白术芍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97-98.
[5] 陈顺喜,王延武.热敏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3):199.
[6] 许华宇.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7.
R259
B
ISSN.2095-6681.2015.07.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