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临床分析
2015-01-21孙丹凤李洁萍谢新生
孙丹凤 李洁萍 谢新生
布鲁菌病临床分析
孙丹凤李洁萍谢新生
目的 探讨布鲁菌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提高对布鲁菌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8例布鲁菌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起病前均与羊有密切接触史。6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发热、多汗、关节疼痛;1例患者表现为发热、咽痛;1例患者仅表现为关节疼痛。8例患者布鲁菌血清凝聚试验均阳性,2例血培养阳性。8例患者经抗感染治疗,预后均良好。结论 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复杂,非牧区临床医生亦应高度重视本病,对不明原因发热者应及早进行细菌培养和布鲁菌血清凝集试验。
布鲁菌病 血培养 血清凝集试验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简称布氏菌病,也称为波状热,属于全球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布鲁菌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青海五大牧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人口的流动等改变,非牧区布鲁菌病的报道有所增多,另外,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布鲁菌病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造成该病的误诊、漏诊[1]。现将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住入院的8例布鲁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强非疫区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防止误诊、漏诊。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院收治确诊为布鲁菌病8例患者,7例为本地汉族居民,1例为新疆维吾尔族居民,均来自农村,且均为男性,年龄38~62岁。其中6例为养羊场工人,2例为个体宰羊工人,均与北方地区的羊有密切接触史。
1.2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2)临床症状和体征应排除其它疑似疾病。(3)实验室检查:病原分离、试管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以上任何一项检查阳性即可确诊为布鲁菌病[2]。
1.3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
2 结果
2.1临床表现 本组8例患者均急性起病,其中6例患者主要以反复发热、关节酸痛、多汗为主要表现,1例患者仅表现为一侧关节酸痛、麻木、消瘦,1例患者表现为发热、咽痛。其中发热6例,表现为波状热3例,不规则发热3例;多汗5例;明显消瘦3例;头痛1例;睾丸肿痛1例。
2.2实验室检查 7例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在正常范围内,1例患者白细胞水平、血小板水平均明显偏低;血沉增速4例;C反应蛋白>8mg/L者6例;肝功能异常1例;腹部B超提示单纯脾肿大2例,肝脾明显肿大1例;超声提示一侧睾丸附睾肿大1例;8例患者布鲁菌抗体血清凝集试验均阳性(≥1:200);血培养阳性2例,均为马耳他布氏杆菌。
2.3首诊误诊及初治情况 8例患者起病前均有外院就医经历,7例曾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一般抗感染对症治疗,病情反复或无效,1例被诊断为“关节炎”,给予止痛、营养神经等治疗,无明显效果。
2.4治疗及转归 (1)一般及对症治疗: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酌情退热等治疗。(2)病原治疗:8例患者采用口服多西环素(200mg/d)、利福平(600mg/d),疗程均为6周。(3)护肝治疗:预防利福平对肝脏损害不良反应等。(4)转归:8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血培养阳性者治疗后复查均转阴,全部临床治愈。
3 讨论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杆菌感染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动物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该病被列为乙类管理传染病,其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的牛、羊、猪,我国以羊为主,该病传播途径多,可经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发病,人群普遍易感。
21世纪以来,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自2002年以来,布鲁菌病疫情反弹,发病数逐年增加[3]。布鲁菌病已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布鲁菌病已被列入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之一[4]。本市为非牧区,本组8例布鲁菌病患者均为男性,6例为养羊场工人,2例为宰羊工人,起病前与北方地区羊只均有密切接触史。
布鲁菌病的实质是布鲁菌随单核吞噬细胞扩散至全身组织,不能被机体完全清除,成为反复发作的菌血症、毒血症。布鲁菌病发病机制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累及组织器官广泛,该病的发生发展非常复杂,一则与菌血症、毒血症、变态反应有关,二则该菌侵犯多个器官,三则由于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难治,故本病急性期需注意与伤寒、风湿病、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疟疾、恶性淋巴瘤等鉴别,慢性期需注意与各种骨、关节病、神经症等鉴别[5]。
本组大部分患者有发热、多汗、关节酸痛等临床表现,但个别患者仅发热、咽痛或仅有关节酸痛,一般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另外病史询问中可能未重视流行病学史,故有7例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被误诊为关节炎,提示早期识别本病较困难。血、骨髓、脓液等培养的阳性结果是确诊的依据,但布鲁杆菌生长相对缓慢,一般血、骨髓、脑脊液等培养需≥10d或呈阳性结果,然而一般血培养时间为1周,故而易被漏报,若临床工作中怀疑为本病则需延长培养时间以提高阳性率。
布鲁菌病的抗菌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防止复发及慢性化。以往我国推荐的一线抗菌药物为多西环素(200mg/d),联合利福平(600~900mg/d),空腹分2次服用,疗程6周,但有一定的复发率,复发率15%左右。本组8例患者均为初发病例,该方案治疗效果良好,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随访至今尚未发现复发病例。国外有报道显示,多西环素(100mg/次,2次/d)联合庆大霉素[160~320mg/d或5mg/(kg·d),分次静滴或肌注,疗程2~3周],疗效更佳,复发率仅约6%[5]。但庆大霉素需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患者依从性差,容易影响整体疗效,且考虑到庆大霉素肾毒性、耳毒性等不良反应,故本组病例未采用该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对于有牛、羊等密切接触史的反复发热患者,即使在江南水乡的非牧区,临床医师亦需警惕布鲁菌病,建议尽早对患者进行布鲁菌抗体血清凝集试验及血、骨髓等培养检查,并延长细菌培养时间,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减少误诊、漏诊,一旦确诊,应尽早按照病原规范治疗。
1 葛瑛,刘晓清,张晟俞,等.布鲁菌病66例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l0(6):420~422.
2 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9~182.
3 熊玮仪,李昱,周航,等.2004~2012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网络直报报告质量及诊断情况分析. 疾病监测,2013,28(9):757~761.
4 高超,张爱君.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2004~2013年布鲁杆菌病.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3,28(6):457~459.
5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第十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45~548.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