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过程相关的心理分析
2015-01-21贡瑾关怀尚丽新孙连碧
贡瑾 关怀 尚丽新 孙连碧
女性生殖过程相关的心理分析
贡瑾 关怀 尚丽新 孙连碧
女性生殖健康与社会发展和后代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因素因可作用于内分泌稳态而对女性生殖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女性生殖相关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健策略。
女性;生殖;心理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1]。女性健康与社会发展及后代健康密切相关。一方面,女性机体患其他系统疾病的风险与男性相同。另一方面,女性承担了人类生存繁衍后代最重要的生殖功能,因此,女性也有特殊的健康风险。在发展中国家,成年女性(15~44岁)孕、产问题占总疾病负荷的18%,已列居健康问题的第一位[2]。众所周知,内分泌的稳态调节对于维持女性正常月经、排卵、受孕、维持妊娠、启动分娩等非常重要,而心理因素对于内分泌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影响。心理问题造成的焦虑、恐惧、愤怒和激动等情绪都可导致女性内分泌紊乱,与月经不调、不孕、假孕、流产、妊娠期合并症以及分娩恐惧等密切相关。并且,患者存在心理障碍也使医患沟通难度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最终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本文对女性生殖相关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健策略。
1 不孕患者的心理保健
1.1 不孕患者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①传统文化困扰:认为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职。②外界压力:生孩子是关系到传宗接代的重要事件,一方不孕剥夺了配偶甚至一个家族获得孩子的权力。③不孕症发病率升高:随着自然环境恶劣,不孕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国育龄夫妇不孕症发病率已高达10%~15%。WHO预测,不孕症可能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世界第三大疾病[3]。④中国生育现状:中国育龄夫妇面临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压力大,生育年龄普遍偏晚,时间紧迫。⑤就医之苦:治疗不孕症就医时间长,身心饱经痛苦;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且常不成功。⑥预后不定:总有治不好的不孕症,但很难在就诊之初下此诊断。
1.2 不孕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 大量临床调查表明,不孕患者常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出抑郁、焦虑、内疚、自卑、恐惧、孤独、绝望等症状[4-8]。据统计,不孕症患者中90%以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30%以上存在焦虑,20%以上存在抑郁[9-11]。
1.3 不孕患者的心理保健 不孕症患者是一个超敏感,极易受到心理伤害的群体。不孕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出现“不信任”或“有病乱投医”等情况都可能延误宝贵的治疗时机,甚至造成不可逆损失。因此,对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干预应从初次就诊开始,并动态掌握患者心理变化。主要策略包括①尊重患者隐私:在尊重、信任、同情和情感支持的前提下交流。②积极心理疏导:医护人员要掌握心理疏导办法,及时有效沟通,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培养乐观态度,提高医治信心。③培养良好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家庭关系对于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和治疗效果都很重要,因此,要全面、细致地了解患者在上述关系中的地位、想法和顾虑,注意引导其敞开心扉,及时解开心结。④提供优质咨询服务:医护人员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了解生殖医学前沿进展,熟悉治疗的适应证、时机及费用等信息,为患者提供亲切、科学的咨询服务,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目前,不少生殖专家率先垂范,开通微博平台,进行宣讲、答疑、普及生殖知识、指导就诊等。
2 流产的心理保健
2.1 不同类型流产患者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①青少年妊娠人工流产。未婚青少年开始性行为的年龄逐渐变小,且缺乏基本的生殖健康知识,导致人工流产的年龄趋于低龄化;相对于生理发育的提前,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欠缺;人工流产又是一件应激性的生活事件,对女性身心健康均有较大影响。因此,一旦发生未婚先孕情况,青少年常常不能自行提出解决方案,甚至寻求不到正确的求助方向。②育龄妇女自然流产。自然流产是突发的应激事件,患者由于失去胎儿,面临生理、心理及社会多方面的改变,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反应及心理问题[12]。
2.2 不同类型流产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 ①青少年妊娠人工流产。在中国,绝大多数青少年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未婚先孕的局面,导致紧张、焦虑、孤独、无助、害羞、自责、抑郁、茫然等心理比较普遍[13-15]。②育龄妇女自然流产。研究表明,约50%的自然流产患者会出现心理问题[16],主要表现包括悲伤、焦虑和抑郁三大类[17-19]。
2.3 流产相关的心理保健
2.3.1 青少年流产相关的心理保健 ①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应对青少年及早进行性教育,普及生殖、生育相关常识,建立安全意识,掌握避孕等安全措施。②掌握青少年心理,注意沟通方式,培养健康、向上、坚强的心理,学会面对问题时采取积极、正确的应对策略。③一旦发生非意愿性妊娠,需要流产终止,医护人员应尽可能给予帮助和心理疏导,解除紧张、焦虑和孤独无助的情绪,力争在安排好学业和工作的前提下施行流产。④保护隐私。⑤术后耐心讲解以后应采取的避孕措施和身体护理方法。
2.3.2 育龄妇女自然流产的心理保健 ①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其情绪波动表示理解,注意倾听其情感表达。②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流产相关的医疗解释,特别是关于疾病本身的疑问,解答要及时、准确,尤其对于具有流产史或者不孕症经治疗怀孕的患者,应想办法解除患者心中的疑虑,鼓励患者树立自信心。③医护人员预先向患者讲解流产后可能伴随的心理问题。④保持必要的随访。⑤加强社会和家庭支持。
3 孕期的心理保健
3.1 孕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①“一对夫妻一个孩”:孩子少,金贵。②传媒“风险”:从亲戚、朋友以及各种媒体听说过孕期的相关风险,比如:流血、肚子疼可能与流产和宫外孕有关,有些药物具有胚胎毒性,吸烟、喝酒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等;上述途径和相关知识一方面增加了孕妇保护自己和胎儿的意识,另一方面也造成孕妇不必要的恐慌。③过分关注自己:目前孕妇年龄偏大,心理负担过重,容易过分强调身心不适,夸大风险。④不良孕产史:既往有自然流产、习惯性流产、早产、死胎、死产等的孕妇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2 孕期常见的心理问题[20]焦虑、抑郁、紧张。
3.3 孕期心理问题对母胎的影响 研究表明[20],孕期心理异常与母亲发生流产、妊娠剧吐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相关;增加胎儿早产、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胎儿畸形、胎死宫内等风险,并可能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增加生后远期问题。
3.4 孕期心理保健[20]
3.4.1 自我调节 ①通过听音乐等方式舒缓情绪,避免对压力产生消极反应。②学会拒绝不必要的社会事务,科学合理地安排日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放松时间。③遇到不适或心理问题时向专家寻求帮助。④做瑜伽、按摩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⑤每日工作时间不应超过8 h,并应避免上夜班。
3.4.2 健康教育 孕妇学校、合适的书籍以及专业网络媒体开办的产科平台都提供了良好的健康教育,并能及时、准确地解决一些问题,节省了就医时间和精力。
3.4.3 社会支持 ①加强家庭成员对孕妇的关注和关爱。②提高医护服务态度、质量,加强沟通,增加鼓励和信任。③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4 分娩期的心理保健
4.1 分娩期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 ①家庭及社会因素:孕妇与父母的关系、对分娩的心理准备以及处事表现这3项因素对分娩期心理影响作用较大。②对分娩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分娩对初产妇来说有冒险的感觉,既兴奋,又恐慌。③与产妇的文化程度有关:文化程度越高,焦虑分值越高,可能是因为她们接受宣传的途径较多,因此,片面并过多地接受了负面影响;文化水平低的人焦虑分值也低,可能在于她们对妊娠的危险因素了解较少,“无知者无畏”;但文化水平低的群体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高于文化程度高的人群,这也与她们接受的知识受限有关,因此,对于这部分人群过于疏心危险的心理也应进行教育[20]。
4.2 分娩期孕妇的心理状态 总的来讲,可用“矛盾”形容,期待伴紧张。主要的不良心理包括:①恐惧和焦虑。主要是初产妇,害怕产痛、侧切,害怕生女孩,担心分娩不顺利、改行剖宫产、产后出血、胎儿缺氧等等。②陌生和孤独。产房环境陌生;听到产痛相关的呻吟陌生;对医护人员的一些术语、指令陌生。
4.3 分娩期不良心理对母儿的影响[20]112-116①过度焦虑或抑郁可使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从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难产、助产、产后出血风险增加。②紧张焦虑使痛阈相对下降,剧烈疼痛和不良情绪又可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子宫收缩不协调,阻碍产程进展,同时子宫血流量减少,胎儿缺氧风险增加。③精神紧张恐惧会消耗大量体力,也使产程延长,分娩并发症增多。
4.4 分娩期的心理保健[20]112-116①社会及家庭的支持:外界对生男生女持正确态度,有助于减轻孕妇心理负担。②熟悉及改善分娩环境:通过播放录像、参观、咨询和交流等途径,使孕妇熟悉医院、分娩环境和医护人员,减少陌生紧张情绪;通过设置家庭式病房、温馨病房等改善环境,使产妇感受家一样的温馨、舒适、宁静、安全。③加强产前健康教育,提供分娩相关知识,使孕妇了解分娩过程和放松技巧。④通过陪伴、倾听、表扬、鼓励等人际交流技巧,使产妇稳定情绪,树立信心。⑤应用各种药物性和非药物性镇痛方法,最大限度地减轻产痛,从而加速产程,促进分娩顺利完成。⑥有经验和有爱心的助产士陪伴,使产妇从心理、生理和感情上得到支持。⑦发挥丈夫陪伴和支持的积极作用,使产妇感受亲情,获得鼓励。
总之,在女性生殖相关过程中,心理保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乎女生生殖健康的质量,是如何重视也不为过的治疗的一部分。
[1]陈晓凡,李幼平,喻佳洁.从全球疾病负担看中国DRIs:挑战、证据与思考[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13,13(10):1162-1171.
[2]翁梨驹.女性生殖健康[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1):25-26.
[3]李志娟,李青,单伟颖.不孕症女性患者生活体验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5735-5737.
[4]刘建霞,赵艺敏,陈红梅.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138-139.
[5]欧双玲.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8):371-372.
[6]安丽红,杨晓娜,铁新琴,等.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5-56.
[7]李雪梅,唐细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状态-特质焦虑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56-57,60.
[8]雷燕,尹三省.不孕病人初诊的心理调查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3,27(6):1861-1862.
[9]孙爱军,孙岩,周远征,等.住院治疗的不孕患者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0):12-14.
[10]祁秀娟,吕映频,王春莲,等.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713-3714,3719.
[11]陈玲玲,郑彤彤.影响不孕妇女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4):142-143.
[12]孙宇,赵红.自然流产患者心理问题及其干预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648-651.
[13]孙丽丹,王莹,王红艳,等.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心理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5):74-75.
[14]林淑红.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者生殖健康知识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4):259-261.
[15]汤雪娟,赵蔚,赵哲人,等.青少年女性人工流产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4):407-409.
[16]Lok IH,Yip AS,Lee DT,etal.A 1-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psychologicalmorbidity aftermiscarriage[J].Fertil Steril,2010,93(6):1966-1975.
[17]Adolfsson A.Meta-analysis to obtain a scale of psychological reaction after perinatal loss:focus on miscarriage[J].Psychol Res Behav Manag,2011(4):29-39.
[18]战燕,彭卫焕,崔保忠,等.自然流产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81-682.
[19]丁丽秀,李巍,赵淑玲.自然流产患者的护理与心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191-192.
[20]张为远.中华围产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Fe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escendant health.Psychological factors may affect the endocrine homeostasis and thereby exert important effects on female reproductive health.In this paper,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female reproductive process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health care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emale;Reproduction;Psychoanalysis
2015-02-04)
1005-619X(2015)06-0581-04
10.13517/j.cnki.ccm.2015.06.010
116013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贡瑾);116021 解放军第210医院妇产科(关怀);100700 北京军区总医院妇产科(尚丽新);116017 沈阳军区后勤综合训练基地门诊部(孙连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