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2015-01-21孔德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

孔德会

【摘要】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就诊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的735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消化道损伤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统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消化道损伤发生率为244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呈显著正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出年龄、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是NSAIDs致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合并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消化道损伤;非甾体抗炎药;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29-02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是临床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NSAIDs所致消化道损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包括胃肠黏膜损伤、溃疡、消化不良及消化道出血等,据统计约37%长期使用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损伤[1,2]。因此,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可为临床预防及合理用药提供基础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就诊并口服NSAIDs的73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8例,女性367例;平均年龄(5136±923)岁;服药原因:心血管疾病269例,呼吸道感染197例,骨关节疾病128例;口服药物排前三位的分别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12研究方法

121消化道损伤诊断标准消化道出血:有呕血或黑便症状,粪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经内镜检查证实存在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黏膜糜烂。消化不良: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等。NSAIDs相关肠病:临床表现为肠道慢性失血,胃镜和结肠镜无阳性发现,测定口服Cr-EDTA 后24h尿排泄率,发现肠道通透性增加。

122观察指标消化道损伤发生率,年龄、性别、HP感染、原发病、联合用药(非NSAIDs类药物)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的相关性。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NSAIDs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据估计全球约有115亿人口在长期服用NSAIDs。因此由NSAIDs引发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胃肠道黏膜损害是最常见NSAIDs不良反应,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长期服用NSAIDs患者中的发病率均在10%以上,且其发病率随着服药剂量的增大和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还会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及胃肠排空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3]。消化道损伤发生率与研究结果近似。NSAIDs引发的消化道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导致前列腺素E2和血栓素B2合成减少,肠黏膜组织中前列腺素E2对维持平滑肌张力和血管完整性十分重要,其水平下降会导致胃肠道内微血管损伤和通透性增加;②血栓素B2合成减少,则会导致血小板活性增强,诱发出血;③NSAIDs的使用还会诱发肠道的应激性炎症反应,生成大量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胃肠道粘膜造成损害[4,5]。

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当患者处于高龄,合并有HP感染或者心血管疾病时更容易发生消化道损伤,相反呼吸道感染和合并用药并不会导致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上升。分析老年人之所以易发生消化道损伤的原因可能为:首先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其次老年人胃黏膜本身功能就存在一定退化,另外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出血后不易止血[6]。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并发消化道损伤,而这种趋势在呼吸道感染并未发现,分析主要与用药时间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需长期服用NSAIDs,而呼吸道感染患者则在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HP感染本身就是胃肠道黏膜的致病因素,因此合并有HP感染服用NSAIDs也更易发生消化道损伤。因此,高龄、合并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是高危因素。临床上应加以重视,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参考文献

[1]张振玉.非甾体抗炎药诱发肠病的诊治[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53-55.

[2]宋家斌.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的损伤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43-44.

[3]刘树阳.阿司匹林致胃肠黏膜损伤126 例临床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2006,7(7):32-34.

[4]江一鸣,黄开红,李楚强等.上消化道出血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关系[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1):15-17.

[5]季云秋,陈建荣.非甾体抗炎药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0):49-50.

[6]吕岩,唐彤宇.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与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 (12) :1639-1640.

(收稿日期:20140420)

【摘要】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就诊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的735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消化道损伤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统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消化道损伤发生率为244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呈显著正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出年龄、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是NSAIDs致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合并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消化道损伤;非甾体抗炎药;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29-02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是临床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NSAIDs所致消化道损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包括胃肠黏膜损伤、溃疡、消化不良及消化道出血等,据统计约37%长期使用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损伤[1,2]。因此,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可为临床预防及合理用药提供基础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就诊并口服NSAIDs的73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8例,女性367例;平均年龄(5136±923)岁;服药原因:心血管疾病269例,呼吸道感染197例,骨关节疾病128例;口服药物排前三位的分别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12研究方法

121消化道损伤诊断标准消化道出血:有呕血或黑便症状,粪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经内镜检查证实存在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黏膜糜烂。消化不良: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等。NSAIDs相关肠病:临床表现为肠道慢性失血,胃镜和结肠镜无阳性发现,测定口服Cr-EDTA 后24h尿排泄率,发现肠道通透性增加。

122观察指标消化道损伤发生率,年龄、性别、HP感染、原发病、联合用药(非NSAIDs类药物)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的相关性。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NSAIDs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据估计全球约有115亿人口在长期服用NSAIDs。因此由NSAIDs引发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胃肠道黏膜损害是最常见NSAIDs不良反应,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长期服用NSAIDs患者中的发病率均在10%以上,且其发病率随着服药剂量的增大和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还会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及胃肠排空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3]。消化道损伤发生率与研究结果近似。NSAIDs引发的消化道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导致前列腺素E2和血栓素B2合成减少,肠黏膜组织中前列腺素E2对维持平滑肌张力和血管完整性十分重要,其水平下降会导致胃肠道内微血管损伤和通透性增加;②血栓素B2合成减少,则会导致血小板活性增强,诱发出血;③NSAIDs的使用还会诱发肠道的应激性炎症反应,生成大量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胃肠道粘膜造成损害[4,5]。

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当患者处于高龄,合并有HP感染或者心血管疾病时更容易发生消化道损伤,相反呼吸道感染和合并用药并不会导致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上升。分析老年人之所以易发生消化道损伤的原因可能为:首先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其次老年人胃黏膜本身功能就存在一定退化,另外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出血后不易止血[6]。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并发消化道损伤,而这种趋势在呼吸道感染并未发现,分析主要与用药时间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需长期服用NSAIDs,而呼吸道感染患者则在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HP感染本身就是胃肠道黏膜的致病因素,因此合并有HP感染服用NSAIDs也更易发生消化道损伤。因此,高龄、合并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是高危因素。临床上应加以重视,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参考文献

[1]张振玉.非甾体抗炎药诱发肠病的诊治[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53-55.

[2]宋家斌.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的损伤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43-44.

[3]刘树阳.阿司匹林致胃肠黏膜损伤126 例临床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2006,7(7):32-34.

[4]江一鸣,黄开红,李楚强等.上消化道出血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关系[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1):15-17.

[5]季云秋,陈建荣.非甾体抗炎药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0):49-50.

[6]吕岩,唐彤宇.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与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 (12) :1639-1640.

(收稿日期:20140420)

【摘要】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就诊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的735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消化道损伤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统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消化道损伤发生率为244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呈显著正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出年龄、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是NSAIDs致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合并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消化道损伤;非甾体抗炎药;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29-02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是临床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NSAIDs所致消化道损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包括胃肠黏膜损伤、溃疡、消化不良及消化道出血等,据统计约37%长期使用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损伤[1,2]。因此,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可为临床预防及合理用药提供基础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就诊并口服NSAIDs的73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8例,女性367例;平均年龄(5136±923)岁;服药原因:心血管疾病269例,呼吸道感染197例,骨关节疾病128例;口服药物排前三位的分别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12研究方法

121消化道损伤诊断标准消化道出血:有呕血或黑便症状,粪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经内镜检查证实存在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黏膜糜烂。消化不良: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等。NSAIDs相关肠病:临床表现为肠道慢性失血,胃镜和结肠镜无阳性发现,测定口服Cr-EDTA 后24h尿排泄率,发现肠道通透性增加。

122观察指标消化道损伤发生率,年龄、性别、HP感染、原发病、联合用药(非NSAIDs类药物)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的相关性。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NSAIDs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据估计全球约有115亿人口在长期服用NSAIDs。因此由NSAIDs引发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胃肠道黏膜损害是最常见NSAIDs不良反应,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长期服用NSAIDs患者中的发病率均在10%以上,且其发病率随着服药剂量的增大和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还会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及胃肠排空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3]。消化道损伤发生率与研究结果近似。NSAIDs引发的消化道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导致前列腺素E2和血栓素B2合成减少,肠黏膜组织中前列腺素E2对维持平滑肌张力和血管完整性十分重要,其水平下降会导致胃肠道内微血管损伤和通透性增加;②血栓素B2合成减少,则会导致血小板活性增强,诱发出血;③NSAIDs的使用还会诱发肠道的应激性炎症反应,生成大量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胃肠道粘膜造成损害[4,5]。

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当患者处于高龄,合并有HP感染或者心血管疾病时更容易发生消化道损伤,相反呼吸道感染和合并用药并不会导致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上升。分析老年人之所以易发生消化道损伤的原因可能为:首先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其次老年人胃黏膜本身功能就存在一定退化,另外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出血后不易止血[6]。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并发消化道损伤,而这种趋势在呼吸道感染并未发现,分析主要与用药时间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需长期服用NSAIDs,而呼吸道感染患者则在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HP感染本身就是胃肠道黏膜的致病因素,因此合并有HP感染服用NSAIDs也更易发生消化道损伤。因此,高龄、合并HP感染及心血管疾病与NSAIDs致消化道损伤是高危因素。临床上应加以重视,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参考文献

[1]张振玉.非甾体抗炎药诱发肠病的诊治[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53-55.

[2]宋家斌.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的损伤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43-44.

[3]刘树阳.阿司匹林致胃肠黏膜损伤126 例临床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2006,7(7):32-34.

[4]江一鸣,黄开红,李楚强等.上消化道出血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关系[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1):15-17.

[5]季云秋,陈建荣.非甾体抗炎药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0):49-50.

[6]吕岩,唐彤宇.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与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 (12) :1639-1640.

(收稿日期:20140420)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
急性胸痛恶性事件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及治疗策略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
甲状腺非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