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教育规律办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2015-01-21张力鸣张建国卢涛
张力鸣 张建国 卢涛
减负始终是中小学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各地就此制订了一些重要的措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施科学减负,理性分析正视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基础及智力发展的差异性,减轻不符合教育规律、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坚持均衡编班,坚持规范办学
一是坚持均衡编班。市教育局制订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市初中学校新年级均衡编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义务教育法》和《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的规定,抓紧制订本区域初中学校均衡编班实施办法,力争做到“学生均衡编排,师资均衡配置”。为了消除学校的不当行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当地媒体向社会公布了有关均衡分班政策和投诉监督电话、邮箱,以便及时责令学校立即纠正错误。
二是坚持规范办学。每学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评估,由县(市)区教育督导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对照评估指标进行自评,自评结果在学校网站和校内公示栏公示7天以上,然后将自评表上报县(市)区教育督导部门,县(市)区教育督导部门再组织责任区督学及有关专业人员对学校进行复评,复评结束后又将辖区学校评估总体情况上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最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以随访督查形式进行抽查。同时,我们还编制了《义务教育段学校规范办学行为12条规定》,其内容包括自律机制、招生分班、课程计划、作息时间、作业考试、教材教辅和社会评价7个方面12条指标。“12条”实行达标制,分达标、基本达标和不达标三种。无不达标指标且基本达标指标不超过2项为A等,无不达标指标且基本达标指标不超过4项为B等,其他情况为C等。
二、推行弹性上学,开展四点钟学校
一是推行弹性上学。市教育局在海曙、江东、江北区实施小学低年级弹性上学,开展快乐晨间活动,成效明显,社会反响良好。据调查,有70.34%的家长、校长、教导处主任和一年级教师对此项政策感到满意。为此,市教育局决定,将逐步在有条件的城区小学低段推广上学时间弹性制,实施丰富多彩的快乐晨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快乐晨间活动期间,会讲故事、会组织活动,关注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低年级学生减轻上学压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并喜欢小学生活。
二是开展四点钟学校。中小学生的放学时间多为下午15:30时,但这时,许多家长还没有下班。于是,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便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安全地度过这个管理“真空期”,早在1998年,宁波市江东紫鹃社区富有创意地建立了一个“四点钟学校”,即由社区腾出一间房子,每天下午4时后,派专人将区内无人照顾的小孩集中起来,指导他们完成作业,并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2006年,全国城市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在宁波召开,大会号召将“四点钟学校”模式在全国推广。2012年,在“四点钟学校”的基础上,我们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队伍,吸纳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科技知识普及、文化娱乐、技能培训、社会道德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减负”的同时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推行零起点教学,改革评价方式
一是推行零起点教学。由于小学入学儿童的知识背景差异较大,从而导致教师无法在同一起点进行教学。因此,为了让他们跟上教学课程,就给他们进行各种补习,无形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市教育局计划在全市推进小学零起点教学,适当降低小学低年级教学要求,即一、二年级必须放慢教学进度,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不能随意加快教学进度,切实减缓小学低年级学习压力,并逐步推广到小学中、高年级。
二是改革评价方式。其一,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将学生安全素质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等内容列入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范围。其二,完善扩大省重点中学招生保送制度,建立保送推荐生质量监测和推荐办法,将初中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重点中学保送推荐资格和名额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三,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市、县两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监测结果在每年年底向社会公告,并根据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订干预性对策,有针对性地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其四,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切实规范命题程序,控制命题难度,提高命题水平。市教育局有关部门每年抽查各地部分中小学生学业考试试卷,抽查结果将向社会公布。其五,推进体育中考改革。体育考试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整体素质,要求与个体发展差异相结合,增强学生的选择权与发展权。依据浙江省初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考试项目分为学校日常体育项目和集中测试项目,集中测试项目又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共40分。其六,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借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和教育部学业质量监测的经验,制订综合评价标准和测试框架,把学生的责任感、体质健康、学习负担、学习实践经历等,作为考察区县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其七,组织开展初中科学实验随访督查。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中旬,各县(市)区开展自查,通过检查实验仪器、物品使用和学生实验记录等,了解学校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设实验课或开展演示实验,并达到实验教学效果。在各县(市)区自查的基础上,市督查组分成6个组,于6月上旬采取随访督查形式对各县(市)区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情况进行抽查。
四、深化课堂改革。严格实行“零择校”
一是深化课堂改革。其一,探索推进以学为先,导学为辅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学作用,精心备课,建构教学结构,让学生学会探究合作学习。其二,推行基础教育教学展示活动。为充分展示我市基础教育课改成果和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全面提升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自2012年起,我们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基础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在总结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将新课程理念付诸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我市基础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其三,组织开展学科疑难问题破解。我们每年组织义务段各学科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讨会,由学科组织教研员、骨干教师参与,对各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提出解决策略,推进教学有效开展。其四,推进基础教育教学行动研究项目活动。为提升教学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市教育局每年推出一批基础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招标项目,对当前教学领域中重要的教学课题进行攻关研究,并逐渐形成宁波市基础教育的一个品牌。
二是严格实行“零择校”。确保宁波市常住户口适龄儿童、少年,以适龄儿童、少年和法定监护人户籍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为依据,实行就近入学。要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把择校率严格控制在5%以内,鼓励各地实行“零择校”政策;要求海曙、江东、江北等区严格执行“零择校”。在招生过程中,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行任何形式的与入学相关的学科文化知识笔试和面试,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举办各种类型的“实验班”、“提高班”、“创新班”等。民办中小学招生名额、方式和程序均应向社会公示,在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时,可采用面谈或摇号等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方式开展招生。为了方便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入学,自2014年开始在宁波市区试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网上预报名;预报名结束后,经审核分批、分校进行现场确认,有序安排入学。
五、推行学区化管理,加强督导评估
一是推行学区化管理。其一,推行共同发展学区招生与办学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初中容量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将数所小学和对口初中组成一个共同发展学区,积极推动学区内学校均衡发展,实施校长、教师的合理交流,共享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体提升学区内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学区内小学招生视生源分布情况按就近、合理、公平的原则进行统筹,当相近两所小学生源不均、班额相差过大时,应在当年生源较多学校服务区内设置两校公共缓冲区域进行公开、公平的调剂,使共同发展学区内各小学的班额相近。其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优质学校为依托,积极探索“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通过合作办学、组建教育集团等形式,扶持和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内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促进城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其三,开展社会实践大课堂教育。建立宁波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基地,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科研院所等院校、普通中小学、校外教育机构等教育系统内的资源为依托,通过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场所、安全的活动环境、适当的教育教学内容,为中小学校集体组织和学生个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组织学科教学活动。
二是加强督导评估。其一,开展中小学“减负”月报。县(市)区督学责任区每月对责任区学校进行“减负”检查,并于下月5日前将检查结果上报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汇总后上报省教育厅。其二,推进规范办学行为监督牌。市教育局不断加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要求在学校校门口醒目位置张贴“规范办学行为监督牌”,并将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作息时间、作业量等教学活动安排在学校宣传栏、教室等醒目位置公示。其三,查处违规补课行为。对发现的或接到投诉举报的违规补课行为,对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学校,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及时进行查处。其四,积极探索区域内学校发展性评估,把学校的基本条件、办学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作为基础性指标;同时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方向,从学校文化建设、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等领域提出发展性指标,实施发展性评价,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阶段确定发展目标,进而推动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特色发展和多元发展。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