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2015-01-20李亚方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36期
关键词:微课课程教学

李亚方

摘要:该文探讨了微时代下微课程的开发理念、步骤、设计与制作要求,阐述了微课程教学视频制作流程、分析了课堂教学录像的景别与拍摄方式。着力研究如何制作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微课程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实现微传播,达到微学习宏效果。

关键词:微课程;微视频;微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6-8762-02

微课程教学视频是一种时间短、可视化、情景化、趣味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它的发展非常迅速,正迎合了学生快速高效微学习的愿望,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现在美国每天有数十万学生晚上在家观看Khan学院的微课,在中国也陆续创办了类似的万门大学、鸭梨大学、智课网等,但目前都还没有成为中国的可汗学院,所以研究自己的国情,提高微课的质量和实用性是首要研究的课题。

1 微课程、微视频、微课的概念

1) 微课程: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苏州市电教馆馆长金陵如此定义“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

2) 微视频:微视频是微型视频的简写。指时间在1-20分钟内,针对某种知识技能、产品功能、社会现象或思想形态而精心设计与拍摄的视频短片。好的微视频都是主题鲜明,问题突出,能引发人的深思,起到教育或是警醒观者。

3) 微课:即微课程教学视频。是指讲授某个知识点、技能点的教学短片,视频内容聚焦于知识讲解、技能操作,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主要用于帮忙学生快速获得某个知识概念的理解与建构。视频对学习者而言,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学习,可以暂停、倒退、重播,有利于跟据个人情况完成学习。

2 微课开发方法

2.1 微课开发理念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信息化教学前移,适应“云时代”学习特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测评,体现人机一对一学习,使其类似于师生一对一指导,只要学习资源具有足够的重要意义,具有足够的趣味性,就同样能够抓住学生,使他们具有师生一对一效应。

2.2 微课设计步骤

分解课程并进行知识点的选取→过程规划并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资源准备并列出工具清单→录制方式选择与选景拍摄→转换、剪切、制作、总结与美工。

2.3 微课设计与制作要求

1) 一个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主题要明确,并在几分钟内就能够讲解透彻。

2) 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3) 描述确定,语言精练,字体大小间距适合,给人以清楚明了感;动静结合,给人以动态感、空间感;图文并茂,图版率在50%-90%,给人以形象生动感。

4) 要化解知识难点,关键地方要给学生提示性信息,如用颜色线标识,用符号图形标注,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不要罗列书上的知识,用字幕方式补充微课程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否则微课起不到“解惑”的作用。

5) 语速不要过快,语言要通俗易懂,普通话力争标准,吐字尽量清晰有力。

6) 体现学生的互动与参与,以提高课件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7) 录制现场要安静,要减少电流声和其他噪音。

8) 准备好录制现场的布局与清洁,调整好摄像机的镜头,准备好录屏软件的分辨率,保证多个视频片段的清晰度与同步。

9) 视频的剪切与制作不要流于展示,而是重在解决问题,充分利用画中画,突出重难点。

10) 微课的作品信息要完整,前有题目、作者等基本信息,后有总结、版权等内容说明。

3 微课程教学视频制作流程

1) 选定主题,分解任务,进行详细设计,形成观者能进行自主学习的任务单。

2) 梳理讲解过程,搜集素材,制作重点与难点动画,制作PPT。

3) 准备好录制现场的设备,合理布局。安装好手写板或交互白板,安装并启动录屏软件,带上话筒或耳机并调整好位置与音量,录像人面选好位置并调试好摄像机的焦距与视角。

4) 同步启动录屏、录像按钮,实时记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号与实景画面。

5) 对视频转换与剪切处理,再加入字幕、旁白、插图等手法,进行多画面、多视频整合制作,导出微课程教学视频。

4 课堂教学录像的景别选择

录像景别一般可分为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四种。

全景主要用于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场景全貌,如课堂的环境、教师的教态、学生的活动等,强调的是课堂的氛围、情景。

中景用于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一个场面局部的画面。主要是用来揭示主体人物的情绪、身份以及动作目的,拍摄时,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和动作,使人物和镜头都富于变化。

近景拍摄是课堂录像中最常用的一种景别,通常拍摄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主要用来表现人物面部表情,拉近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产生交流感。

特写用于拍摄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对细小部位的放大,可以细致描写人的头部、眼睛、手部、手持的特殊物件及细微的动作变化,以表现人物瞬间的表情、情绪,给人以较强烈的视觉冲击。

5 课堂教学录像的拍摄方式

主要有推、拉、摇、跟、移等五种方式。恰当地运用镜头,方可取得好的拍摄效果。

1) 推镜头:就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逐渐向被摄主体接近的一种拍摄方法,通过画面的运动给观众某种启迪,引起观众对某个形象、某个细节、某种意念的注意。推镜头应有明确的推向目标和落幅形象,在推镜头的起幅、推进、落幅三个部分中,落幅画面是造型表现上的重点,其目的就是引导观众注意被摄对象。如用于引导观察板书、投影、挂图、人物表情或动作以及实验现象等。注意避免为了表现摄制技法而推的镜头。

2) 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拉镜头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由小到大、由近变远的一种拍摄方法。它强调主体与整体以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如起幅是老师,慢慢拉开到老师与学生在交谈,最后落幅是课堂内学生讨论的全景等。

3) 摇镜头:摄像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运动。其目的就是通过运动将画面向四周扩展,使画面更加开阔,从而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如为了反映整个课堂气氛,就可用这种拍摄方式来完成。在用该方式拍摄时应注意画面起幅和落幅时的停顿(一般为3~5秒),同时控制好使用的次数与转动的方向,避免过于频繁地使用与来回摇动。

4) 跟镜头:是镜头跟随运动的被摄对象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老师或学生等),并且要求这个被摄主体在画框中要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以利于展示运动主体的神情、姿态变化,如拍摄老师在课堂上巡视、学生表演节目等。

5) 移镜头:即移动拍摄,是将摄像机架在可移动物体上并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在课堂实录中一般不使用这类镜头,只有当被摄对象被前景挡住无法正常取景时才使用。

6 结束语

微课资源是个性学习、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可以变革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云时代的今天,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微学习,所以研究和制作出实用而有趣的微课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2] 范金彪.微课程视频(微课)的制作[D].

[3] 张新玉.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D].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课课程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