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从政智慧与领导干部能力的提升
2015-01-20孙长来
孙长来
[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来说,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政智慧,对于提高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工作能力大有裨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1-0047-03
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的从政智慧,这是我们今天可资借鉴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汲取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等仁爱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倡导修身,把道德修养视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强调“为政以德”,认为道德教化是为政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大思想、大智慧。儒家经典《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儒家思想中,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质,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实际上,它类似于《孙子兵法》所倡导的最高战争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具体来说,领导者通常表现出“力服、才服、德服”三种境界,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德服人则使人心服。这就启示我们:领导干部只有注重修身养德,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以德服人,受到群众爱戴,才能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要求每个人都要深怀“爱”心,努力营造“忠恕”、“仁爱”的人际关系。要忠诚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宽厚待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通过实施“仁政”的策略来治理国家。要把人放在首位,关爱人、体恤人、帮助人,爱惜民众,广施仁爱,以此赢得民心。正所谓“仁者无敌”。
二、汲取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等辩证法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思维能力决定领导能力。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老子》和《庄子》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大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柔弱胜刚强”。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集中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具有明晰的哲理思辨。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已经成为后人谈论对立面转化所引述的至理名言。他还提出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等具有浓厚辩证思维色彩的重要思想智慧。今天,我们研读这些古代哲学经典,对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统筹性,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只有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问题,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
三、汲取传统文化中“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等创新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变革创新思想智慧。创新是它的重要精神特质。《周易》讲:“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者,趣时者也。”《大学》中亦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道教也提出了“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主张。汉代的《周易·参同契》更是明确提出:“御政之首,鼎新革故。”正因为如此,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批像商鞅、王安石等彪炳史册的著名改革家。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断求新变革的文化体现。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中改革创新的思想智慧,勇于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冲破过时的体制机制制约,积极探索,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
四、汲取传统文化中“以德养廉”、“尚俭戒奢”等清廉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廉”有清正、俭朴、明察等多重涵义。《周礼》对官吏的廉德考核用所谓“六计”:“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就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朱熹认为,廉洁是为官从政者必备的一种基本德性,他指出:“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勤谨。”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政的内容非常丰富,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论语》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等,这些都被一些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之道。《中庸》提出“故君子慎其独”,就是人们在独处之际仍要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这是一种自律,一种坦荡。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尚俭戒奢”的思想,影响至今。孟子讲“吾日三省吾身”,留下了“富贵不能淫”的千古名句。在当前社会深刻转型期,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廉洁自律的考验。因此,要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廉政思想智慧,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坚持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加强自我修养、自我约束,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警钟长鸣、廉政自守,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从而保持其挺拔的风骨。
五、汲取传统文化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学习知识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具备丰富的知识,做个足智多谋的通才。对于如何学习?对学习抱有怎样的态度?学习具体又分为哪些层次?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谆谆教导我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纵观古今中外,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无不是踩着学习的台阶而前进的,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无不是依靠学习而完成的,每一位领导干部的成就也无不是凝聚着学习的结晶。历代开国皇帝都十分重视学习,他们学习的重点均放在怎样吸收前朝灭亡的教训,为自己治理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比如,刘邦经历了强大秦国由盛转衰的过程,经历了多年的楚汉战争,十分清楚老百姓的心声。因此,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策略,直到多年后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繁荣盛世——“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同样也是个十分善于学习的人,他非常注意吸取隋朝衰亡的教训,由于他的学习,才有了后来封建社会的大治——“贞观之治”。强大的清王朝帝国也正是由于晚期拒绝学习西方工业发展的经验,使国力每况愈下,致使任人宰割,丧权辱国。教训深刻,发人深思。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形形色色的历代帝王各有各的成功经验,也各有各的失败教训,但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是否善于学习都应是他们要共同总结的重点。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的成功无不都是学习结出的硕果。作为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更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要有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治学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不但要学习,而且要比别人学得更快,行动更迅速,唯有如此,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力。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确是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六、汲取传统文化中“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和谐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发展节律,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风范和精神韵味。儒、道、法、墨等主要思想学派,对此都有深刻的阐发。
孔子一生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思想就是儒家最高的和谐智慧。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孟子还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表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心。”领导人如果善于把握这种原则,有效地关爱下属及其父母子女,此乃屡试不爽的用人法宝。
中国传统文化还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著名的思想便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这里的“天”即指“广大自然”,也意为“最高主宰”;“合一”原始之意是指自然的天与人合一,后来演化为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必须和谐发展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把天地人当作一个整体,和谐相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但当人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时,也就干预了自然的进程。人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以大自然的主宰自居,把大自然当成异己的力量和征服的对象,用反自然理论肆无忌惮地对自然进行掠夺,从而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资源越来越贫乏,使人类生命之根越发枯竭。痛定思痛,不由得使我们又想起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可以说,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为人类提供了对话、沟通、协调的理性方式来替代对抗、误解、冲突。在未来人类伦理道德的重建上,将产生重大作用,也为拯救人类自身作出特殊的历史性贡献。
七、汲取传统文化中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经受考验应对危险的能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这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旨在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此乃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述。《周易·系辞传》借孔子之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其核心意思是,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应常怀警惕之心,也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左传》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吕氏春秋·慎大》说得好:“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故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孝经》道:“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把两极转化的态势辩证地结合起来,此乃忧患意识之真谛。孟子曾告诫我们要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呼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的圣贤们也大多提醒我们勿忘忧患,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他强调,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这既是对我们党面临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作出的科学判断,更是向全党再次发出的郑重告诫。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断,增强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经受考验应对危险的能力,对于保持我们党长期执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八、汲取传统文化中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等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讲求实效的实事求是的传统,中国先哲认为,“华而不实,耻也”,“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从孔子的正名实,学以致用,到《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再到明清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思想,都贯穿了中华民族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作为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就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大智慧,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卞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