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15-01-20白家瀛李振友
白家瀛+李振友
摘 要:如何基于现实可持续发展视角正确面对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诸多困难,提出切合农村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推动“三农”问题的高效解决,是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更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要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西藏 农村地区 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2-020-02
长期以来,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都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整体现代化建设进程缓慢、水平不高的关键原因。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职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西藏总人口截至2011年底统计为300.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68万,占总人口的22.61%;而农村人口则高达232万,占据了西藏总人口的77.39%。西藏国民生产总值总量自建国以来一直是全国最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长期垫底,2012年西藏农村人口平均收入约4565元,西藏城镇人口平均收入约为8058元,相差3493元,差距为43%;而同期内地农村人均收入为7917元,相差3352元,差距为42%。加快推进西藏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
农村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 Of Country,简称HRC)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中,未到劳动年龄、处于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如何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以期达到农村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进而推动农业和农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建国以来,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依旧是阻碍西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1.西藏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据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底,西藏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的人数为21.4人,小学文化程度为46.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2.4人,同期全国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已到达52.4人,山东为55.1人,浙江为53.8人。另据调查显示,西藏农村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2,(见表1)。西藏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必然导致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依赖传统的生产经验,对于现代农业的接受速度较慢,甚至会对现代化农业产生抵触心理。
2.西藏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据。计显示,截至2004年底,西藏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据农村产业的68%,第二产业占据农村产业的24%,第三产业仅仅占8%,一、二、三产业比例明显失调,同期全国农村产业中,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比例为42%、41%、17%,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山东两省,农村产业中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3%、46%、31%和26%、51%、22%(表2)。西藏农村地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着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农民认为自身依赖时代相传的生产经验的积累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没有主动接受现代化农业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既不能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人才回乡参与农村建设,更不能吸引到外地高水平人才前来参与当地的农村建设。
3.西藏农村基础设施差。西藏自治区全部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为3500米,多高山,气候恶劣,土壤贫瘠。西藏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困难,至今为止,进出西藏的铁路线只有一条,公路线4条,航线6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更差,据调查显示,截止2008年,西藏农村地区公路0.7万公里,只有乡与乡之间才能通电话,另据调查显示,西藏农村每百人中每年只有34.2人离开过自己所在村落,每百人中只有22.6人到过县城以外的地方。恶劣的交通状况,导致农民难以离开家乡,前往教育、科技较发达的地区接受更专业的农业培训,更不可能吸引到外地的优秀人才前往,严重制约着西藏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
4.西藏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在农村地区实施医疗合作,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民健康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少、基础设施差、医疗工作人员少、药物低劣等方面的原因,在西藏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区,传染病、地方病仍旧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农民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5.西藏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不到位。截至2012年底,西藏农村人口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565元,同期内地农村人均收入为7917元,相差3352元,差距为42%;在西藏18个贫困县的农村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仅为2786元,与同期内地农村收入相差5131元,差距接近65%。由此可见,西藏农民对于社会保障服务的需求之强烈,然而西藏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市一直垫底,根本无力为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西藏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及其低下,根本无法保障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活,这对于西藏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6.西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由于自然环境、传统思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西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渐拉大,城乡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村地区长期只能单纯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作为收入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在广大农村地区少之又少,而城镇则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优异的待遇环境等优势,吸引到更多更专业的人才以发展第二、三产业,西藏的二元格局还将进一步深化。二元结构的深化,会吸引农村优秀人才大面积向城镇涌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职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西藏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升,最关键的是依托中央和地方政府,深化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1.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角色构建。受传统思想影响,西藏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西藏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将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一方面,西藏各级政府要明确农村人力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的战略地位,政府各项农村战略规划的制定要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密切结合,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西藏各级政府要通过行政法规、政策文件和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对人力资源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进行宣传教育,使得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能够深入人心,推动广大农民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农业发展第一推动力的科学观念。
2.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西藏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农民收入少、农民生活水平低,甚至是农民健康状况差、外出就业面窄,都可以归结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落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首先是要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增建学校,增聘教师,减免费用,保障农民都能够完成基础教育,普遍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其次是要增设专门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教育,帮助农民接受和运用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再次,培养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并能够及时的运用到农业发展实践中,增大农业生产中的知识含量;最后,政府应鼓励农村地区建立农村文化机构,促进各地农民定期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和生产经验,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通过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含量,推动农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人力资源开发。西藏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西藏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在96%以上,意味着西藏农村产业收入有96%以上直接取自于自然界,农牧产品的加工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微乎其微,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的构成之中所占比例几乎为零,这种粗放的产业结构并不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参与,这是藏区农民不愿主动接受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内在原因。西藏各级政府应依托各地农村实际,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资金、政策等手段支持农村地区深化农牧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带价值;同时,要依托各地极具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参与,这必将推动藏区农民自觉学习以提升自身科技文化素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力资源“走出去”和“走进来”。西藏农村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西藏地区基础设施极度落后。基础设施的落后又会进一步导致西藏农村地区“与世隔绝”,致使农民不能及时知悉市场动向、不能及时更新生产技术,更不能推动人力资源“走出去”和“走进来”,农村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西藏各级政府应着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公路、通讯、网络的覆盖面积,拓宽和强化西藏农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保障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及时更新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密切西藏农民之间的联系。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条件的完善,有利于当地农民“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同时还有利于外界优秀人才“走进来”,有利于引进外界优秀人才参与到当地农村发展实践中,这在无形之中又提升了当地农村人力资源质量。
5.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农民整体健康状况是衡量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是指加快农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民“有机制保障看病”和“有医生看病”的问题,提高农民身体健康状况,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建立起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保障,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农民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激发农民投身于农业发展实践之中,推动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
6.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之一,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以城市带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建立一种良性的城乡经济增长模式,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城市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而带动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上升,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高效化。
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的关键途径。如何正确面对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诸多困难,提出切合农村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推动“三农”问题的高效解决,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要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BJY00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XKS008;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7903120]
参考文献:
[1] 西藏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 邓君,蒋守正.新世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与策略[J].www.CAEA.org.cn
[4] 国家星火科技燎原行动之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实施方案[Z].中国社会科学,2004(4)
(作者单位:白家瀛,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振友,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通讯作者:李振友,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责编:贾伟)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职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西藏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升,最关键的是依托中央和地方政府,深化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1.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角色构建。受传统思想影响,西藏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西藏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将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一方面,西藏各级政府要明确农村人力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的战略地位,政府各项农村战略规划的制定要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密切结合,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西藏各级政府要通过行政法规、政策文件和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对人力资源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进行宣传教育,使得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能够深入人心,推动广大农民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农业发展第一推动力的科学观念。
2.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西藏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农民收入少、农民生活水平低,甚至是农民健康状况差、外出就业面窄,都可以归结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落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首先是要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增建学校,增聘教师,减免费用,保障农民都能够完成基础教育,普遍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其次是要增设专门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教育,帮助农民接受和运用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再次,培养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并能够及时的运用到农业发展实践中,增大农业生产中的知识含量;最后,政府应鼓励农村地区建立农村文化机构,促进各地农民定期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和生产经验,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通过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含量,推动农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人力资源开发。西藏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西藏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在96%以上,意味着西藏农村产业收入有96%以上直接取自于自然界,农牧产品的加工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微乎其微,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的构成之中所占比例几乎为零,这种粗放的产业结构并不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参与,这是藏区农民不愿主动接受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内在原因。西藏各级政府应依托各地农村实际,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资金、政策等手段支持农村地区深化农牧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带价值;同时,要依托各地极具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参与,这必将推动藏区农民自觉学习以提升自身科技文化素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力资源“走出去”和“走进来”。西藏农村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西藏地区基础设施极度落后。基础设施的落后又会进一步导致西藏农村地区“与世隔绝”,致使农民不能及时知悉市场动向、不能及时更新生产技术,更不能推动人力资源“走出去”和“走进来”,农村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西藏各级政府应着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公路、通讯、网络的覆盖面积,拓宽和强化西藏农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保障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及时更新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密切西藏农民之间的联系。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条件的完善,有利于当地农民“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同时还有利于外界优秀人才“走进来”,有利于引进外界优秀人才参与到当地农村发展实践中,这在无形之中又提升了当地农村人力资源质量。
5.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农民整体健康状况是衡量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是指加快农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民“有机制保障看病”和“有医生看病”的问题,提高农民身体健康状况,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建立起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保障,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农民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激发农民投身于农业发展实践之中,推动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
6.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之一,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以城市带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建立一种良性的城乡经济增长模式,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城市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而带动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上升,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高效化。
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的关键途径。如何正确面对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诸多困难,提出切合农村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推动“三农”问题的高效解决,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要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BJY00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XKS008;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7903120]
参考文献:
[1] 西藏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 邓君,蒋守正.新世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与策略[J].www.CAEA.org.cn
[4] 国家星火科技燎原行动之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实施方案[Z].中国社会科学,2004(4)
(作者单位:白家瀛,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振友,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通讯作者:李振友,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责编:贾伟)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职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西藏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升,最关键的是依托中央和地方政府,深化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1.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角色构建。受传统思想影响,西藏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西藏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将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一方面,西藏各级政府要明确农村人力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的战略地位,政府各项农村战略规划的制定要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密切结合,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西藏各级政府要通过行政法规、政策文件和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对人力资源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进行宣传教育,使得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能够深入人心,推动广大农民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农业发展第一推动力的科学观念。
2.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西藏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农民收入少、农民生活水平低,甚至是农民健康状况差、外出就业面窄,都可以归结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落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首先是要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增建学校,增聘教师,减免费用,保障农民都能够完成基础教育,普遍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其次是要增设专门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教育,帮助农民接受和运用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再次,培养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并能够及时的运用到农业发展实践中,增大农业生产中的知识含量;最后,政府应鼓励农村地区建立农村文化机构,促进各地农民定期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和生产经验,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通过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含量,推动农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人力资源开发。西藏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西藏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在96%以上,意味着西藏农村产业收入有96%以上直接取自于自然界,农牧产品的加工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微乎其微,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的构成之中所占比例几乎为零,这种粗放的产业结构并不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参与,这是藏区农民不愿主动接受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内在原因。西藏各级政府应依托各地农村实际,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资金、政策等手段支持农村地区深化农牧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带价值;同时,要依托各地极具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参与,这必将推动藏区农民自觉学习以提升自身科技文化素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力资源“走出去”和“走进来”。西藏农村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西藏地区基础设施极度落后。基础设施的落后又会进一步导致西藏农村地区“与世隔绝”,致使农民不能及时知悉市场动向、不能及时更新生产技术,更不能推动人力资源“走出去”和“走进来”,农村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西藏各级政府应着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公路、通讯、网络的覆盖面积,拓宽和强化西藏农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保障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及时更新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密切西藏农民之间的联系。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条件的完善,有利于当地农民“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同时还有利于外界优秀人才“走进来”,有利于引进外界优秀人才参与到当地农村发展实践中,这在无形之中又提升了当地农村人力资源质量。
5.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农民整体健康状况是衡量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是指加快农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民“有机制保障看病”和“有医生看病”的问题,提高农民身体健康状况,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建立起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保障,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农民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激发农民投身于农业发展实践之中,推动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
6.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之一,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以城市带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建立一种良性的城乡经济增长模式,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城市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而带动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上升,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高效化。
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的关键途径。如何正确面对西藏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诸多困难,提出切合农村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推动“三农”问题的高效解决,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要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BJY00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XKS008;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7903120]
参考文献:
[1] 西藏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 邓君,蒋守正.新世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与策略[J].www.CAEA.org.cn
[4] 国家星火科技燎原行动之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实施方案[Z].中国社会科学,2004(4)
(作者单位:白家瀛,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振友,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通讯作者:李振友,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