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清醒
2015-01-19贺健贤
贺健贤
医生和教师都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事业。医生面对的是人的自然生命,教师面对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但是,在两个行业中,有一种现象却形成了反差,那就是,老医生往往成为救死扶伤的专家,颇得人们的青睐。而老教师呢?越老却越仿佛“老气横秋”。为什么呢?我想,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教师疏于研究。
教师疏于研究,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傻”,成为一个教育木偶,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伤害是很大的。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说:“一名在辛勤工作的愚蠢的教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他不聪明,本是他个人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工作,把一百多个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得和他一样蠢笨时,教育的不幸就出现了。”
有不少教师是备一节课重复了几十年,年年涛声依旧。总是以那张“旧船票”去登不断变化着的“教育大船”,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所以,年纪越大,接受力越差,就越不能适应教育及学生的发展。要知道,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时时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中,受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研究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他们,才能让教育适应他们的生命成长,真正以教育滋养他们的生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看来,“研究”这条路能让教育多姿多彩,通往幸福的殿堂。在一般人看来,教育教学研究没有这么大的功效,没有类似经历的人,自然没有这样的感受。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能避免出现“拍脑门决策,想当然出击,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的情状,因为研究,教育者更能清楚自己目前是个什么态势,存在着什么问题,需要如何改进,以及如何行动。当研究与行动齐飞时,我们自然能看到学生的发展,而且这发展是他们的自我发展,在他们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成长,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教育需要清醒,“难得糊涂”不是教育的应然状态。肯定地说,教育未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教育不可避免地遭遇着方方面面力量的制约,稀里糊涂地开展教育,我们自然便无力擎起那一株株幼苗向上生长。
清醒源于思考和探索。教育是由“思考和实践”组成的事业。教育是生命的事业,是充满智慧的工作,离开了思考,教育便与驯兽没什么两样。荀子在《劝学》中说:“思索以通之。”没有思考,一切有价值的教育现象就仿佛是云烟,眨眼间就会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可以说,在教育教学的天地里,分分秒秒都有教育事件在发生,无论哪方面的,只要将其抓住,并深入思考,我们便能发现其中的教育契机、教育资源。例如,课堂上,教师问:“同学们,会做了吗?”学生异口同声:“会!”声音里满是自信。然而,作业一交上来,却是错误百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恐怕思考的人不多,所以,只一味地怪罪学生言不由衷。如果仔细思考一下这现象,我们便不难发现,学生所说的“会”,是教师讲的例题会做了,是此时会做了,而由于方法未能完全掌握,或者掌握不力,抑或是不能有效地迁移,而当题型发生变化时,便不会了。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教师得针对学生的情况思考出新的策略,以避免在以后的课堂上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思考,复杂的教育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而我们,也因为思考而达成“教学相长”的目的。离开了思考,你越辛勤地工作,你就越离“做正确的事”的目标远了,那么,你对学生的伤害就越大。
清醒源于创造性的实践。纪伯伦说:“天文学家也许向你谈他对宇宙的理解,但却不能把他的这种理解给予你。音乐家也许会向你唱那韵律遍布宇宙的曲子,但他却不能把他那听取韵律的耳朵和他应和韵律的声音给予你。通晓数学的学者能向你谈度量衡的范围,可是,他却不能引导你走入数学殿堂。因为一个人不能把洞察力的翅膀借给他人。”很显然,我们必须自己去实践,没有实践,我们所得到的东西是肤浅的,最多只能算一个“知道分子”。虽然做清醒的教育需要思考,但思考来自于实践。而思考之后,更需要再次出发。我们既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道”。唯有思考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才会让我们的教育行走方式更适合学生的成长,我们也才能因之产生教育智慧。有智慧,我们对教育才能看得更明白,也才能明白什么是教育,以及该怎么去做教育。我们时常引用爱迪生的话来教育学生和自己要努力——“天才=99%的汗水+1%的智慧。”但我们却不知道爱迪生的原话:“99%的汗水+1%的智慧,但那1%的智慧却比99%的汗水更珍贵。”可以说,只有思考与实践相融合才能产生智慧。叶澜教授说:“当学生精神不振作,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叶教授的一个个疑问,皆源于对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的拷问。这些疑问,不仅是思考了就完事,它更需要我们为此展开研究,之后还需要融入到实践之中。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以能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生发的问题。这样,我们从实践中产生思考,又将思考融入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我们就能悟得教育之道,回归教育的本真,直抵教育的核心,从而使自己更清醒地行走于教育的康庄大道上。
康德在《论教育》中提到:“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每个孩子都离不开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很多时候,学生对学校及教师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也等于是被抛入到某所学校某个班级的。张文质曾说:“好教师很贵,坏教师更贵——选择一个好教师,也许会花很大代价,但是,如果孩子遇到一个坏教师,知识错谬、能力低下不要紧,要是人格不正、品行不端,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就会更昂贵。”所以,我们必须以思考,以研究,以实践让自己更加清醒,让我们今天的清醒为被抛给我们的学生提供终生受用的教育,让他们从我们清醒的教育中汲取到自我发展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新田中心校小岭完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