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之眼
2015-01-19
当代工人 2014年22期
跟汪剑超一起移山
贵刊今年10月B《汪剑超:想推翻垃圾这座山》一文传播了正能量,我很赞赏。我是鞍钢的退休职工,希望垃圾分类能够成为居民生活新常态。
资料显示:回收1吨废钢铁可再生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回收1吨废弃塑料制品可再生0.7吨生产原料,同时节约6吨石油,还可以大面积地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对土地的白色污染。分类回收垃圾,利国利民。
早在2000年6月,国家就把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菜果皮、其他垃圾分别设置4个垃圾桶”。14年过去了,成效并不乐观:有的城市偏僻处,照样设置一个垃圾桶。有的虽然有分类垃圾桶,但分类好的垃圾又混装上一个车运走。一些政府官员把这些情况归结为:市民素质太低,垃圾分类不规范……
垃圾分类及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即使分类回收成功,而不建设相关配套的分类处理厂,再加工和利用,也会前功尽弃。所以,汪剑超们没有政府的重视和推广,完全靠自己市场化的动作,能坚持多久,成效有多大,让人捏着一把汗。
一篇文章或许会触动一些人,但真正要带动人付诸行动,并非易事。即便如我感慨写下这篇读后感,也无法保证生活中时时处处做到垃圾分类,权作一种感悟与号召:普及、坚持、成效,善莫大焉!
读者/广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