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之现状与反思

2015-01-19李玉中李英

中州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反思

李玉中+李英

摘要: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的显现话题。近十几年来,主张向“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表达的回归,强调全面、自由、和谐的辩证关系,从人的本质与资本主义人的生存方式的物役状态阐释人的发展,表明当前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的研究正不断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与条件、道路的多层次、多角度探索,特别是对制度、制度变革、制度公正的研究推进了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性思考;挖掘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内容则深刻凸显了这一理论的当代价值;超越哲学与教育学的维度,力求从经济学、伦理学等维度拓展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表明国内学者越发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新的学术研究生长点。从总体上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还有待更多的努力,我们应坚持中国问题域意识,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方法与维度上有所拓展,在内容上加强现实性与应用性研究,在方法上注意特称与全称研究的差异,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内容。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现状;反思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2-0121-07

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恒久常新的话题。中国社会改革不断深化与社会转型的继续推进,使人的发展理论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实践上都已成为一个急需深入探究的显性话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阐释,不仅带来了人学理论的根本革命,同时也奠定了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根基。基于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全面阐释理论之内涵,析清思想之逻辑,辨析内容之关系,界定清晰理论之脉络与主体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澄清各种误解,深化认识。本文梳理、总结近十几年来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并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实现对当前这一领域研究的整体性把握。

一、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论界定

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界定体现着理论的根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同时也是区别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与其他人学思想的重要依据。作为一个前提性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什么人”“什么样的发展”“发展什么”等相关内容展开。

(一)对“什么人”的内涵规定

当前,学术界关于“什么人”的内涵界定渐次趋向于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张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个人,其理论表达式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人的阐释存在重大差异。马克思更注重“个人全面发展”而非空泛地讨论“人的全面发展”。①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肯定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的基础上,更强调“个人”层面发展的重要性。②在承认个人是全面发展的承担者时,也有学者强调个人的规定性,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某一个人的发展而是社会每一个人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发展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③

第二种观点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个人、群体或类的规定性的统一,理论表达式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持此类观点的人认为,单纯从个人的角度来界定人是发展的主体并不全面。马克思早期主要从“类”的层面阐释人的全面发展,而晚期则着重从“个人”的层面使用。④也有学者认为,发展的主体是类、群体与个体的统一。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类特性、社会性和个性此三种规定性的统一。⑤

(二)对“什么样的发展”的性质界定

人的全面发展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发展呢?根据马克思所提出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思想,学者们多从全面与自由的关系中来解读发展的状态与性质。

第一种观点: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学者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及其理论阐释,对于人的发展首先是一种全面发展,是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兼容并包地、相互协调地得以发展的观点达成了普遍的一致认同。

第二种观点:全面发展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根基、为了自由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过去我们忽视了或遮蔽了人的全面发展中更为内在的精髓。全面发展的人是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的人。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本体地位和终极意义。⑥

第三种观点:全面发展是与自由发展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发展。有学者认为,人通过全面发展表现出人的发展的普遍性与一般性,通过自由发展表现出人的发展的内在差异性,二者互为条件。⑦有学者批判了那种割裂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的观念,认为个人在社会领域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⑧

第四种观点:全面发展是每个个人的平等发展、人的类特性的应有发展、社会本质的和谐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有学者认为后三者分别从发展的必然性与能动性、自主性与选择性、整体性和一致性说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⑨

第五种观点:全面发展不仅意指全面,还是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⑩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四个层次。总体来看,学者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并没有停留于直观的描述,而更注重在人的内在联系中对全面发展做辩证性解读。

(三)对“发展什么”的内容界定

人要实现全面发展,那么发展什么呢?有哪些具体内容呢?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多集中于从人的本质的哲学高度进行解析,论点也较为丰富。大多数学者根据人的本质、人性来讨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完全取决于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包括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社会性本质、内在需要本质三个层次,相应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了以下具体内容:其一,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生产能力、关系能力;其二,体力智力的发展、精神属性与社会属性在社会中的协调发展与强化;其三,人的多层次需要的全面满足与发展且不断趋向丰富和理性化。有学者将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四个核心概念,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表现、实现其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

一些学者根据人生存的现实境遇讨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有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有扩展,它不仅是指生产者的体力和脑力的充分发展,而且指所有人的体魄、智力、精神、兴趣、爱好、人格等各种能力得到圆满的发展,也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条件与路径

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客观规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人类如何才能达到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者们对这些问题展开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探讨。

(一)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研究

对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角度。

1.从发展的辩证过程性视角描绘发展规律

有学者认为,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获得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是一个革命的实践过程;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也有学者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与不平衡性、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特点。

2.从纵向历史形态描述人的全面发展规律

有学者解读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为基础,在实践中生成、开放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有学者强调要区分两个“人的全面发展”概念。一个是作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个主要指共产主义目标完全实现之前,各个历史阶段的人的发展。

3.循着经济学研究的思路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律

有学者从时间范畴分析,认为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由时间的生成史。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逐步缩短,自由时间逐步增加并为个体所占有和支配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消除对剩余劳动的资本主义占有,巨量的剩余劳动转化为未来社会成员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充足的自由时间的过程。

4.从社会与人的辩证关系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性

有学者认为,以往我们常常把人的发展包含于社会发展之中,但实际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不是包含关系,不是主次关系,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并列的两个方面,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也有学者主张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依归。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与路径研究

并不停留于一种纯粹的思想建构或理想预设,而是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寻找发展条件与现实路径,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学者们对条件与路径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且具时代特色。

1.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性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是条件论者,始终坚持以历史的、具体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审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观点也是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由于条件的复杂性、丰富性特点,国内学者在承认条件论的前提下,分别就一些主要条件进行了分析。

第一,最终条件与直接条件。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之上,主要从生产力、社会关系(制度)等维度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其中,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内容和现实基础。直接条件则由社会关系,即制度来决定。

第二,现实条件。有学者强调从生产力、社会制度和教育三个方面考虑其现实条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提供物质基础;共产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提供社会保障;未来新社会的教育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途径。

第三,根本条件。有学者从条件论的角度认为自由时间的获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合理的普遍的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条件,而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自由时间与发展的关系,有学者指出自由时间是自由发展的前提;自由时间与自由发展成正比关系。我们需要建构自由时间运用机制。

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

学者们认为人的发展道路并不局限于某一种道路或途径。有学者认为发展生产力、制度创新、文化建设、扩大社会交往与流动是主要途径。也有学者认为路径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制度改革、社会“活的有机体”各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的综合协调发展。显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多通道的。

一些学者关注于某一具体路径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1)教育途径。有学者认为,全民教育是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终身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有学者强调通过教育来提升国民综合素质,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社会分工。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当是一个经济学范畴,与劳动分工密切相关。要建立新式分工体系,从根本上消除劳动的强制性,把人从旧式分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增强职业的流动性,促进人类得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3)制度建设。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关于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阐释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即变革以私有制为主要标志的社会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不仅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近十几年来,人的全面发展与制度关系研究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从人的生存发展与制度的关系看,制度于人而言不仅是一种既定力量,更是人的发展的现实空间。因此,变革不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坚持制度公正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路径。(1)建立人的全面发展制度。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制度不同于其他制度,具有人文性、稀缺性、全面性的特点。人的全面发展制度体系可以从三个层面建构: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建构体系;以空间层次为线索的横向建构体系;以管理为线索的工作建构体系。(2)建立好制度。有学者认为,制度的性质、结构和内容不同,所构成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空间便不同,作用也不同。好的制度特点是:以人为本、协调性、开放性。(3)坚持制度公正。有学者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制度公正与人的发展相伴而生又相互作用。(4)变革制度。有学者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制度变革、制度建设。制度变革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互动共进的关系。符合人的发展要求的制度应具有以人为本、正义性、和而不同、整体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方法论探索与研究维度

从近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看,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方法论的探索已渐获学者的关注,研究维度的拓展意识有所展露。比较而言,方法论上的探索成果更丰富一些,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论;另一个层面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方法论的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方法论探索

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为学者们重视,这表明国内的研究正逐步超越对基本内涵的阐释而逐步深化。当前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维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维视角方法

有学者认为,我们应当从价值判断、历史观和理论的逻辑内涵等多维视角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内涵。

2.历史的方法

有学者主张坚持历史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要随时代发展变化有新认识。有学者提出,把握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出发点,要与时俱进地看待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学者在时间的纵向维度下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演变,认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思想有前期和后期两种思想,前、后期思想的历史观视界是不统一的,前期是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后期是历史唯物主义。

3.具体的与历史的方法的统一

有学者提出,要回到马克思阐释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语境中去解读其思想理论。马克思是在揭示人在现代性所塑造的生存格局和制度安排日益陷入片面化和物化的命运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从而使人的发展具有了真实的历史意蕴。我们也必须将之置于当代语境中理解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4.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方法

有学者认为,人的发展总是理想的全面发展与现实的片面发展的统一。我们必须把这两个不同的视角综合起来,才能既不失理想的高度,又不失现实生活中的可操作性。

5.比较的方法

有学者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差异,指出马尔库塞在关注人的过程中涉及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颇具前瞻性,值得我们重视。

6.大尺度与小尺度的方法

有学者认为,人的发展中蕴含着大尺度,即从人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反思人的发展;同时又蕴含着小尺度,即以人的非根本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为出发点来反思人的发展的。离开大尺度,我们将失去价值理想的感召力,而离开小尺度,则会产生个体焦虑与对个体的冷漠。

7.规定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方法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此即思想规定性;而现实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与价值使命又随历史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此为现实性。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特别是中国的现实境遇下需要得到崭新的价值诠释。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方法论的意义

除了关注使用怎样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外,还有些学者提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就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1.多种方法论的综合体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具有历史观、过程论辩证法、全球化视角、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论意义。

2.六种方法论

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蕴含和提供的方法论包括六种:历史和价值相统一的方法、需要层次分析方法、生成论思维方式、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尺度的人性化思维方式、主体性思维、揭示历史实现形式的思维方式。

3.可持续发展方法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蕴含只有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以续发展的观念和方法。

4.过程论方法

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目标与过程相统一的循序渐进过程。要把人的发展放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来考察。

(三)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维度的拓展

国内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维度与视角的拓展,不仅反映着国内学者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也表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越发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新的学术研究生长点。

1.伦理学维度

有学者认为,人的发展中蕴含着人的道德发展的价值目标,必须建构更加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道德。现代道德至少应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重视和谐、宽容个性。也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核心和实质,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实现是一个消除物的奴役、消除人的奴役的过程,而这有赖于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它意味着人们能够以平等、尊严的方式生活与发展。

在伦理学维度下,也有学者从道德维度与历史维度相统一的视角深化了对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研究,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所表现出的异化的理解包含着两个维度:道德维度和历史维度。道德维度下,马克思强烈谴责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所遭受的非人的待遇;历史维度下,马克思又肯定异化在历史上的必然性和积极的意义。该学者批判了割裂道德维度与历史维度关系的研究思路。

2.日常生活世界的维度

有学者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个人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平台。由于当代商品交换原则侵入日常生活世界,现实的个人走向了平面化、边缘化、同质化、过度一般化、感性化和非理性化等状态。这种日常生活世界的种种疾病,就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障碍。

3.价值维度

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在价值追求、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中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人的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4.经济学维度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经济学层面上对人的全面发展做了科学系统的界定和论述。我们需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如何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人的发展水平和素质如何影响、制约和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人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更是我们经济发展的目的、目标等四个方面的研究。也有学者指出,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以来,资本逻辑俨然已成为世界秩序的主导逻辑。资本逻辑本身蕴含着“自由”价值,但今天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境遇所表现的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遭受重大挑战的事实。显然,遵循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追寻摆脱资本统治之道,挖掘马克思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内在价值,或许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四、反思与展望

笔者认为,整理、梳理和描述近十几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成现状并不是本文的最终目的。有反思才能有所突破,有历史才能变得厚重。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国内学术研究的历史进程,才能知道我们站在哪里,我们将要走向哪里;只有不断反思,才能超越过去,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创新与发展。认真研究这些文献成果,我们必须承认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但欣喜之余的理性反思显然更具建设性。

第一,理论内涵的探索逐步深刻、丰富,但从纵向的历时态和横向的共时态相统一的角度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探讨依然值得付出更多努力。

近十几年来,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着对理论内涵、内容及规律等方面的理解。例如,有学者提出,过去我们在研究、阐释和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解释上的和表述上的疏离。原本在马克思那里的“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我国被潜移默化地转换成“人的全面发展”,这亟待我们加以纠正。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和认同,主张回归到马克思所表达的“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层面上去理解和表述问题,因为个人的发展更具本体地位和终极意义。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曾有所讨论,近年来又被重新提起,这恰是国内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研究逐步深入的成果。还需引起注意的是,目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对理论内涵的静态性理解,侧重于理论逻辑的论证,集中于“以马克思解读马克思”的方式,而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置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置于人类的人学思想史中做动态的、历时性的研究,共时态地对比其他思想流派或思想家的人的发展理论研究还有所欠缺。这种欠缺不仅遮蔽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意义,也将禁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活力。

第二,理论阐释多基于文本分析与理论逻辑的论证,抽象性强,基于现实生活体验的现实性分析与应用性研究有待加强。

当前成果多以理论本身的逻辑分析与论证展开,特别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宏观性描述。例如,从哲学高度分析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三大发展形态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固然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阐释和把握,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认为自己所提供的是一种理论教条,而强调理论与实际具体条件的结合。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引发整个世界和中国社会的诸多变化。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在当代语境下得到重新阐释和理解。当前中国人的发展实际上处于人的依赖性与物的依赖性混合并存,注重物的需要满足,关注个人专业技能提升,注重亲情、人情和权力关系的依赖性,缺乏独立人格和自主责任意识阶段等现实状态下;价值表达上体现为需求物质化、道德上缺乏关怀、个性上缺乏自主性、社会关系一定的物异化等。与此同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因现代与传统的交织而在中国造成人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状况更加突出。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我们只有立足这一客观实际,加强具体化、实证化研究,特别是注意从各种关系中加强对人的实际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分析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以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研究视阈的拓展逐步得到重视,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但总体上拓展有限,交叉研究有待发展。

不可否认,近几年学者们在努力从不同维度加强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目前来看,成果多集中于哲学、教育学等维度。例如,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论研究方面的成果较为丰富就是证明。但与国外已经从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维度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相对比,我们的研究维度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特别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社会发展及人自身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其特征就是各个领域的问题彼此影响、交叉缠绕在一起,问题的发生与发展都呈现综合性趋势。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也同样如此,面临着经济的、伦理的、科技的、政治的、生态的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不能独圉于某一维度,而要从人的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关系中去分析和理解人的发展的现实。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深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是时代的新要求。

第四,研究对象上比较侧重与整体的普遍性研究,而忽视作为个体的特殊性存在以及在人的全面发展上表现出的个性特征。

如前文所言,马克思最为关注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个人总是具体的,有其独特的生存状况与个性特征,这使得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路径、条件也皆有所差异与不同。从当前的研究看,学者们比较侧重于整体的普遍性研究,而忽视个体的特殊性揭示,特别是立足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变进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具体考察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发展状况,进而对之进行价值反思的研究还比较空缺。将研究视角从全称研究转向特称研究,关注不同个体或群体,结合性别、年龄、职业、个性特点、价值观念、生活境遇、区域差异等相关变量研究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状况,进而反思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实际,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第五,研究资源多集中于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文本和思想、西方人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资源的研究未能进入该领域,有待深入挖掘,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积极作用。

在人学思想史上,追求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追求自由与进步始终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目标。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在批判性地继承西方思想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在中国,关于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同样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及历史渊源,这些思想不仅反映着中国思想史中人学思想与理论的演变,同样也以各种方式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行为之中、观念之中,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发展。当前,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促进中国人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并不是要隔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推进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反而应加强从价值层面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出其中具有时代性的精神资源,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动力。无疑,这是一种迫切的社会需要,一种客观诉求。

注释

①俞吾金:《也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②汪信砚:《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③丁祥艳:《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时代诠释》,《理论月刊》2009年第1期。④陈学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⑤⑦李云霞:《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科学界定》,《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⑥寇东亮:《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三个面相》,《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9期。⑧张维祥、段勇:《“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晋阳学刊》2007年第2期。⑨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当代意义》,《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⑩吴向东:《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危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韩庆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戴跃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5期。杨兆山:《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几点认识——兼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王锐生:《论人的全面发展:历史与现实——学习“七一”讲话的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6期。李云霞、王铮键:《从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视域看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3期。袁贵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姜建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依归》,《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邱柏生:《从条件论角度看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江汉论坛》2006年第9期。李璞玉:《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付洪:《浅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条件的理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龚文霞:《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求索》2008年第9期。韩庆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余源培:《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哲学审视》,《学术月刊》2002年第11期。于建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全民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许崇正:《论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辛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郑永廷、许文贤:《论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吴向东:《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徐斌:《制度变革与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陈松林:《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多维视角及其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吴德刚:《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韩庆祥:《应注重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王金福:《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学科视界和历史观视界》,《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何中华:《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语境》,《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黄皖毅:《单向度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比较》,《晋阳学刊》2007年第5期。孙正聿:《人的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顾相伟:《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丰子义:《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许崇正:《马克思可持续发展经济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学家》2007年第5期。刘宽亮:《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过程性意义》,《哲学动态》2003年第7期。龚天平:《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维度》,《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高国希:《人的发展的道德意蕴——马克思的贡献初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俞吾金:《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学术界》2001年第5期。谭培文:《日常生活世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平台》,《学术论坛》2004年第2期。王伦光:《论价值追求与人的全面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许崇正:《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6005273.html,2007年7月19日。张明之:《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与人的自由出路》,《学海》2014年第1期。

责任编辑:涵含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反思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