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困境与对策

2015-01-19王旭丽

中州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困境

王旭丽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全体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未成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最为关键的时期,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履的重中之重。只有遵循人类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把握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努力化解由于重视程度不足、成人示范不够、社会文化环境不良等导致的困境和问题,在分层教育、有机融入、整体推进的同时,注重趣味性、具体性和体验性相互结合,发挥家长和教师以身示范的传递和引导作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形成社会合力,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少年儿童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从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2-0070-05

我国未成年人有3.67亿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最为关键的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中之重,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承和发展。因此,关注和重视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背景下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充分认识未成年人价值观培育的特殊规律,把握了解影响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效果的困境和问题,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方式和对策,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培育“四有”新人,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

践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

未成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由于年龄阅历、思维水平等影响,他们对善恶美丑的分辨力还不够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正确的价值观不去主导,错误的价值观就会去主导。因此,重视和抓好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是未成年人人格健全和发展的本质需要

正确的价值观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健全人格形成的精神动力。价值观是个体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包含着一个人对真善美的全部认知,反映着一个人的素质、追求和境界。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就是要解决他们人格培养的基本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价值观,使未成年人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

3.是未成年人社会化和个性化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价值观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接受社会文化、形成价值观念的过程。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面临着多元文化思潮和多重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消极不良信息的存在和传播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迫切需要进行价值引领;另一方面,能否成长为一个有自己的鲜明态度和独立见解的人,一个有着清晰世界观和明确价值观的人,而不是没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和立场的毫无个性的人,与青少年时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4.具有现实紧迫性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平均每年批准逮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71000多人,提起公诉的有85000多人,犯罪人数总量持续在高位徘徊。①我国未成年人吸毒人数逐年增多,2013年比2012年甚至增加了26%以上。②此外,中小学生自杀、厌学、逃学、出走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涉毒、自杀等问题,反映了其价值观念的偏颇失范和自我认知的困惑迷惘,亟待加强教育和引导。

二、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的特性要求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遵循人类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符合价值理解、认同、选择、内化等心理发展的基本过程,更需要认识和把握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

1.重视年龄特点

哈佛大学教育和心理学教授科尔伯格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人的判断能力发展有着鲜明的年龄特征,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评价同一事物的内心依据具有明显的差异。幼儿、儿童和少年感觉、感受和观察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成年人深入了解和认识未成年人,识别他们思维、情感和观察世界的模式和逻辑是什么,从而根据年龄特征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进行具体细致的引导。一般来说,童年孩子比较听话,而少年孩子处于逆反期。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和动机,经常可以追溯到教育、家庭乃至童年时期的不良影响。因此,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价值观生根发芽的最佳窗口,价值观教育也是童年和青少年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2.重视情感素养

情感是品性的表现,鲜明地反映着一个人的特质。一个冷漠的人,不可能产生崇高的情感和志向,反而可能具有某种危险性。“没有情感素养,根本谈不上形成和确立高度的公民感情,谈不上培养信念以及生活和劳动中的审美观。”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方面,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善良、同情、热忱、正直等情感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具有丰富而细腻、高尚而宽阔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还要把握主体情感认同的关键环节,注重点燃孩子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培育科学理性的人文主义和公共情怀,由情入理。只有这样,未成年时期形成的观念和理想才会坚定而持久,而不会短暂而脆弱。

3.重视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并非完全是由事件所引起的,而是由个体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即思维决定情绪。认识主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含着由此而作出的判断与评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意味着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感受和心情。学生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常常是由于不合理的认知所引起的,因此,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知、思维和价值取向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未成年人价值观培育,要重视思维方式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对社会、人、事以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从小养成理性求实的态度而非盲从偏执的心理。

4.重视人文素养

任何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各个学科虽然都具有价值教育的功能,但人文学科相对来说更为直接和显著,因为人不但有理性而且有情感,所以最能直接通过人的情绪、心理、感受作用于人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价值理想的核心,优秀的人文知识是人类真善美的集大成者,人在未成年时期通过书籍和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获得对各种理想人格形象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因此经典阅读是价值观培育和健全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5.重视人、事、经历

卢梭曾说:“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要由教育赐与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④人、事、经历三种不同的方式协调配合、趋向一致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成功的教育。未成年人无时无处不在从周围生活的事物和现象中感受思想和印象,积淀情绪和感受。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和老师应该关注未成年人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给孩子带来的各种影响,注重丰富孩子的经历,开启他们的视野,并提高其感受生活、体验社会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和水平。

6.重视法治素养

法治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法治素养是社会个体立身处世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加强对未成年人法治素养和法治精神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意识和习惯,不但可以避免其未来人生道路上出现大的偏差,也是在为法治社会和法治中国建设奠定基础和灵魂。

三、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重视程度不足

教育应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那些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的观念和品质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基础,但这一点现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家长和学校为了提高分数和升学率,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指引下,过早地给孩子施压,不注重孩子的承受能力,不遵循孩子身心的发育规律,盲目进行以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提前教育,使孩子失去了本可以用来多方面发展个性的宝贵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应试压力,学生的全部身心紧紧束缚在考试和教科书上,挤压了经典阅读的时间,加之生活领域狭窄,得不到有益拓展和转换,导致孩子体质下降,身心健康状况堪忧,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此外,价值观培育也需要时间和精力的精耕细作,需要丰厚的人文滋养,需要密切联系青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仍旧局限在灌输和说教味道浓厚的校内品德和思想政治课上,不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也没有拓展到社会层面,价值观教育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障。

2.成人世界榜样示范不够

身教胜于言传,但是我们的成人世界作为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还很不够。第一,个别家长由于自身性格就有问题,人生态度消极,教育方式粗暴,在性格特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形成方面不仅不能给予孩子良好的引导和示范,反而带来许多“耳濡目染”的不良影响。第二,极少数教师由于师德失范,存在着“冷暴力”、索礼、辱骂、体罚甚至“性侵害”等恶劣现象,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纯真心灵。第三,极个别蜕化变质的党员领导干部台前高调连篇,幕后腐化堕落,知行不一,双重人格,缺乏应有的人格和形象魅力,不能以自身榜样引领社会风尚、教化青少年;一些知名演艺明星屡屡“涉黄涉毒”被查,都给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儿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除此之外,某些家长盲目给孩子灌输一些自以为是但未必正确的处世经验或庸俗的人生信条;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发表一些过于偏激的不当言论,隐晦地加入自己对社会、世界和人生的负面看法,这些经验、信条和看法未必适用于知识结构尚不完整、成长背景和心理感受完全不同的未成年人,反而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扭曲和价值混乱。

3.社会文化环境不良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是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文化环境是个体成长和价值观培育的土壤。未成年人对生活其中的社会大环境和作为参照系的成年人有着高尚纯洁的期待和要求,但是他们一旦从现实生活中目睹了过多的消极负面现象,尤其是从周围环境中遇到种种不公的时候,就会感到现实与说教的反差,产生强烈的失望和义愤,从而引发思想上的困惑和迷惘。另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人,这样一个数目庞大的特殊群体,其成长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渗透进入了绝大部分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据统计,我国六成以上未成年人在1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其中6岁前“触网”的比例约为23.8%。⑤虽然其主要活动仍是以玩游戏、听音乐和QQ聊天等娱乐活动为主,但是网络空间的不良信息难免也会对处于身心发育期的未成年人产生若干不利的影响。

四、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途径

1.力避功利主义倾向,创造宽松教育环境

教育的本质离不开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应努力走出功利主义的窠臼,树立和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第一,要加强薄弱学科教学,增加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第二,要重视劳动课,使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之间有益转换,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互结合。第三,改进美育教学,倡导中外文学经典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未成年人形成丰富、积极、高尚的道德情操。第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破除“唯分取人”的迷信,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分层教育、有机融入、整体推进

第一,分层教育。分层教育的要义在于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区分层次,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各有侧重、梯次推进的教育格局。第二,有机融入。有机融入是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养成。融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策略、艺术和方法,更应是一种理念和意识。这种理念和意识不仅应该融入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之中,还应该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孩子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使未成年人看的动画,听的故事,唱的歌谣,始终有那么一抹价值底色。有时候,一句话、一个画面、一个细节行为,或许就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一个观念的种子。第三,整体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有着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指向,但它不应是孤立实施的,还应与德育工作的传统领域和重点内容相结合。只有通过与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融核心价值观于生命教育、人格教育、人际交往教育、青春期教育、思维方式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审美教育之中,才能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3.家长、教师以身示范,注重传递和引导

“蒙以养正”,未成年人价值观培育贵早、贵好、贵常。贵早,在于自幼开始;贵好,在于正确;贵常,在于日常性。父母和教师是孩子早期教育的真正主体,作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和领路人,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一方面,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的行动、思想和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坚强勇敢的性格特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些才是孩子将来应对任何境况的重要精神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通过有准备的课堂讨论、作文、征文比赛或者书籍、影视观后感交流、启发性提问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辨认推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情感行为和思想困惑,观察孩子对一些问题的反应和看法,以及其之所以抱持某种观念和态度的理由,从而时刻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种引导并非是刻意的说教和训诫,而要注意观察,善于倾听和对话。此外,由于未成年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十分敏感,比较在意大人们对生活现象、事件的态度和做法,因此家长和教师们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词、态度和行为,注重正面传递和引导。

4.注重趣味性、具体性和体验性,寓教于乐

第一,富于趣味性。“有趣”是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应根据和发挥孩子的天性,善用童话、动画、儿歌、童谣、诗词、绘画、歌舞等适合儿童特征、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首先,要用童话照亮孩子的童年,用快乐有趣、充满正能量的故事,让孩子感悟生活中的爱与快乐,懂得分享和互助。其次,要注重用童谣唱响核心价值观。小小童谣,功效至伟,可歌可诵,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最易内化于心,且终生难忘。再次,要注重古典诗词诵读,让孩子在意境优美的诗词中感受美与智慧,这对孩子心灵和情感的滋养胜过无数的说教。最后,要用丰富多彩的游戏、体操、武术、歌舞等体育和艺术活动促进学生身心能力和精神意识的综合发展,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向孩子传递意义深远的价值理念。

第二,把握具体性。教育因具体而生动有效,价值观培育要从小处着眼。首先,家长和教师要善于从社会生活的百态中就地取材,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鲜活故事和情境案例,从中进行分析、比较、评判和引导,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其次,从细节入手。譬如,“文明”可以从文明礼仪和环保习惯入手,引导孩子们从平凡小事做起;“民主”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活动的许多生活情境中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民主性格;“法治”可以从法律常识养成开始,用以案说法、小品剧、模拟少年法庭等方式,普及宣传法治观念。

第三,增强体验性。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必须以体验为基础。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理解,道德情感的产生,亲身经历的感受和体验是一个重要源泉。体验胜于说教,真正的道德和情感教育寓于生活之中。要多组织中小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景点等主题活动,常态进行志愿服务、节能环保、了解家乡等社会实践。教师和家长在此过程中配合进行引导和点拨,激发未成年人对理想和现实的认知和探索,使“少年梦”牵手“中国梦”。

5.强化思维方式教育

家长和教师在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和引导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即便是意欲让孩子提前认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也应注意让其葆有对真善美的理想和追求,引导他们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对社会和人生有正面的感受和乐观的期待,形成积极愉快的世界观。正确的思维方式受益终身。美国中小学校把逻辑和说理作为一项基本的公民能力纳入必修课程,注重从小对学生进行公共说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表达能力。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还很不够,学生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应该强化逻辑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思辨气质和理性素养,使未成年人能够养成从不同角度换位思考看问题的意识,从而比较深刻地思考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6.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公民理想人格的塑造,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养成,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滋养。要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的具体方向,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青少年儿童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深入的了解。第一,可以借鉴推广“国学经典诵读”这一新颖方式,让孩子们在反复诵读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歌赋的过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和国家民族的认识和理解,滋养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第二,要注重民族传统技艺诸如书法、篆刻、国画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新人身上的传承与创新,让孩子们从小多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技艺,陶冶情操。

7.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其所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第一,要构筑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优化社会环境,净化网络空间,从源头上消除影响未成年人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不良因素。第二,大众传媒和文艺作品要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人文情怀,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艺术导向,坚持应有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内涵,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相关部门要抓好党员干部、演艺明星等公众人物的教育和管理,使其切实起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模范带头作用。

8.形成社会合力

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努力,协力推动为国家和民族立德树人这一宏伟壮丽的光荣事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各界也要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切实实施好教育部《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即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主体按照“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为学生搭建平台,并把各主体参与支持情况纳入文明单位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评机制,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共同关心、支持和帮助未成年人健康顺利成长。

注释

①宋向乐:《河南省检察院副检察长贺恒扬做客大河网谈预防青少年犯罪》,大河网,http://news.dahe.cn/2014/03-31/102713400.html,2014年3月31日。②毛磊、彭波:《适时研究制订儿童福利法》,《人民日报》2014年8月26日。③[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黄之瑞、张佩珍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8页。④[法]卢梭:《爱弥尔》上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页。⑤周润健、朱天骄:《超六成未成年人10岁前就“触网”》,《人民日报》2014年7月21日。

责任编辑:海玉文刀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