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水利局长到“正县级农民”

2015-01-19张圣东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4年12期
关键词:沙市水利局鱼池

张圣东

“‘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做人就要淡如水,水越淡越清澈,人越淡越快乐。当了几十年行政干部的我退休后养鱼、当农民,说到底其实是在追求这种简单的劳动快乐和淡泊的人生况味。”

——刘德佳

蓝色锦缎似的水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小姑娘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偶尔有渔船在水面上划过,恰如几片雪白的羽毛,轻悠悠地漂动着。不远处,树林浓荫下隐藏着温柔粉嫩的杜鹃花,不时有白色、黑色的水鸟掠过水面,被银色弧线惊扰溅起的水珠像顽皮的孩子四处奔逃,一颗颗在阳光下晶莹闪亮。

如果我告诉你这一处水面是在“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荆江河段,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这里北依巍巍大堤,南枕浩渺长江,大堤就像母亲用臂膀牢牢地把孩子环抱入怀中,于是这一处水面如镜面般安详宁静。

这就是沙市渔场,“正县级农民”刘德佳的养鱼场就在这里。

固执的选择

刘德佳,原湖北省荆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防办主任。他身材魁梧,古铜色的脸,说话声若洪钟,走起路来步伐矫健。说到养鱼,不是刘德佳一开始的选择,而是在他临退休时发生的故事。

刘德佳曾经担任沙市立新乡党委书记,1991年任沙市水利局局长;1994年荆沙合并后,任荆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防办主任。

2001年11月,行政机构改革,55岁的刘德佳退居二线。这么早退下来做什么呢?55岁的年龄在农村还是一个壮劳力,出身农民的他,最后决定重新当农民。

这一天,刘德佳在荆江大堤上散步。他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工作也在长江边,直接与水打交道;又或者说,他和脚下的荆江大堤是老朋友。凭着职业的敏感,他听到了长江昼夜奔腾不息的哗哗流水声,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说:“我怎么能在55岁,身体、精力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时候停止奋斗的步伐呢?无论如何,要让退下来的生活抹上一笔动人的色彩。”刘德佳就这样边走边想,忽然他发现大堤外有连片的鱼池,鱼池边的小瓦屋星罗棋布地矗立着,到处有渔民在忙碌着……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行,也要行之有效,要不虚此行。刘德佳的眼睛一亮,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对,我现在就来养鱼,水利、水产都离不开‘水,我当水利局长、防办主任10年,搞水产应该不是问题吧……”刘德佳越想越兴奋,他迫不及待地回家,把这想法告诉了老伴。老伴却摇头。

“你反对什么呢?”刘德佳问。

“我说不过你,你听听孩子们的意见吧!”老伴有些狡猾地说,她知道刘德佳许多事情都听孩子们的。

孩子们一致反对,几乎结成统一战线说:“第一,养鱼要本钱,钱从哪里来?第二,放着轻闲自在的退休生活不过,却自讨苦吃,是不是脑筋转不过弯来?第三,就算您老人家拉得下这个脸面,我们可丢不下这个人……”

刘德佳听了这话气得牙痒痒,好半天才稳定住自己的情绪,他说:“其一,我有工资,还有一定存款,不会让你们掏腰包;其二,养鱼肯定比成天坐家里或逛马路要辛苦,但你们放心,再苦再累,我不会请你们帮忙;其三,劳动创造财富,而且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谁说养鱼丢人了!”

艰难的摸索

刘德佳压根儿没有想到,他当时过于乐观,高估了自己对水产养殖的驾驭能力了。

2002年年初,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又通过一定的考察,刘德佳养起了龙虾。可后来,他才知道,养龙虾要在农田里,像他这样20多亩的大水面根本不合适。说起这件事,刘德佳后悔不已,看来考察调研的功夫还不够,这一年下来,他亏了7000多元。

出师不利,大败而还,刘德佳的心里难受极了,何况还不能让老伴知道。于是算账时,他尽量瞒着老伴。他的异常举动引起了老伴的注意。老伴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你不要再瞎折腾了,后悔还来得及,每月工资咱们凑合着过吧!谁也不稀罕你养鱼的几个辛苦钱……”

刘德佳不敢和老伴针尖对麦芒,这事情摆明着是他理亏,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前方,就要风雨兼程,何况当初下了那么大的决心。他知道老伴会阻止他,所以在心里早想好了再次说服老伴的话:“你放心,我再试验一年,如果还不行,就安全撤退……”

第二年,刘德佳总结经验教训,养白鲢,他一次性投放了21万尾鱼苗,还养了8亩田的胡子鲢。谁知这一年还是不尽如人意,他放的鱼苗太多,长不大,产量上不去,他急得不行。另外,养殖胡子鲢需要一定技术,刘德佳养的胡子鲢让人总感觉脏和臭。这时,刘德佳想到了在丁家嘴水库工作的老同事。他一个电话打过去,老同事吃了一惊:“你这是何苦呢?放着好好的退休生活不过,较什么劲呢?”

“啊,不,不,你知道的,凡事不都有个摸索的过程吗?何况这才是第二年哩……”这位老同事是刘德佳曾经的下属,他答应以每斤1元的价格收购他的胡子鲢。虽然这大大低于市场价,但此时的刘德佳已经心满意足,千恩万谢地挂了电话。

最后算账的时候,2003年投入和产出刚好持平。孩子们又起哄:“今年打个平手,您见好就收吧!别让我们整天为您提心吊胆的!”

这回刘德佳明显底气足了些,他雄心勃勃地说:“不,不,去年亏,今年平,不小的进步和跨越,大好的趋势啊!如果不继续下去怎么甘心?无论如何,明年要打一个翻身仗!”

果然,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和亲身实践,刘德佳真的有了一个很大的收获,他发现在小鱼池喂养浪费饲料,于是,就动手改造鱼池,把3个小鱼池合并成1个大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次“改造”非常成功。

从2004年起,刘德佳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才走上正轨,效益也逐渐增加。刘德佳欣喜的不止于此,他又有了新发现。原来,沙市渔场位于荆州东郊,水秀山美,鸟舞鱼跃,登岛、赏水、吃鱼……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垂钓者,来沙市渔场成为许多人农家乐休闲游亲近大自然的首选方式。

刘德佳想:“这可是大好的商机,我为什么不能搞养殖、垂钓一条龙服务呢?”于是,2004年下半年,刘德佳向外发布消息,开展垂钓业务,同时改造房屋修建餐厅,让来这里钓鱼的人不仅有鱼钓,而且有饭吃。这下子,他的渔场着实火了一把。

然而,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干旱,水少鱼生病就多,这一来,20多亩的鱼池一次消毒、治病就得花1000多元。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的日子,他站在鱼池边,看着宁静的水面发呆,像农民一样祈求风调雨顺。

成为“正县级农民”

一开始,刘德佳是光杆司令,后来,老伴也认可了他,两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或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刘德佳鼓足了干劲。于是,种草、割草、挑粪、买饲料,他都是自己动手。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当晨雾在雀鸟的呢喃中缓缓消散,当溪水带着乡村的青绿轻轻流淌,刘德佳便开始了一天的劳动。有一次,刘德佳借用别人的锄草机锄草,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他却坚持把草割完。到了下午,他便感冒了,又是咳嗽、流鼻涕,又是发高烧、说胡话,老伴一边心疼他,一边数落他。

因为长期在鱼池工作,刘德佳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被晒得黑黝黝的。有一次,荆州市水利局的同事们来找他买鱼,看到他现在的模样,都心疼地说:“刘局长,您这是何苦呢?晒得像个金刚似的!别干了吧,和机关里的老干部们打打牌、下下棋也不错的……”

“如果我不养鱼,你去哪里买鱼?”刘德佳理直气壮地说。

刘德佳一个大局长这样拼命干,周围的渔民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大家一开始叫他“局长”,可现在都玩笑地称他“正县级农民”。

赤脚下田,撑船下河。晚年刘德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就是一个硬汉,就是一个胸怀坦荡、精神抖擞的劳动者。谈到为什么养鱼,刘德佳说:“其一,不增加单位负担;其二,过去当领导指挥别人,现在要自身实践;其三,自己年纪还不太大,要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所以,正式退休后,他养起了鱼,他说:“现在身体越来越好,感觉越来越好,所以,这鱼还得养下去!”

满目青山夕照明!“正县级农民”也越叫越响……

春夏种豆南山,秋冬奔走红尘,著名作家韩少功经常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作为货真价实的“农民”,他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融入山水的生活,经常劳动流汗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

刘德佳与水为伴,结水而居,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水便丰润了他的晚年,滋养了他的人生。他不仅赞同韩少功“当农民最自由”的思想,而且他的脑子渐渐有了水的淡泊与宁静。

刘德佳曾笑着告诉我:“‘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做人就要淡如水,水越淡越清澈,人越淡越快乐。当了几十年行政干部的我退休后养鱼、当农民,说到底其实是在追求这种简单的劳动的快乐和淡泊的人生况味。看淡诱惑,不计名利,就会因为心的简单而减少人生的烦恼,增添乐趣。”

黄昏时分的沙市渔场,湖水依旧宁静,长江依旧奔腾,刘德佳依然忙碌着,还没来得及落山的太阳把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鱼儿争相游来“歇荫”,似乎庆幸它们遇到了一位特别勤劳特别和善淡泊的养鱼人……

猜你喜欢

沙市水利局鱼池
设计鱼池图
设计鱼池图
庆祝建党100周年
大规模连续抓治理 三川河旧貌换新颜
党的100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重庆市渝北区水利局党建、扶贫工作纪实
无人机告白
鱼池这样挖 养鱼能高产
堤上裂了一条缝
鳄鱼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