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渠清水穿南北62年梦终圆

2015-01-19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4年12期
关键词:通水调水中线

南水终于北上

建设超过十年之久,备受关注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据了解,中线一期工程平均年调水量将达到95亿立方米,可大大缓解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区的严重水荒,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间接惠及人口近1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李村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线路全长1432公里。

中线一期工程将向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20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提供生活、工业用水,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平均年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其中河南省37.7亿立方米(含刁河灌区现状用水量6亿立方米),河北省34.7亿立方米,北京市12.4亿立方米,天津市10.2亿立方米。

上述地区的水务部门表示,汉江之水将大大缓解当地的水荒。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北京总用水量为36.4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为16.3亿立方米,南水北调配额中12亿多立方米的汉江水到京后的净水量约为10.5亿立方米,如果全用于生活用水,够近七成北京民众一年的生活用水所需。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认为,目前北京市总用水量约六成来自于超采地下水,江水进京后可有效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大大提高北京用水保障率。

先治污 后通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做出重要指示,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南水北调工程在开工建设之初就明确提出‘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确保水质安全,这是一条调水底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说。事实上,作为中线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内蓄水连续27年保持Ⅱ类水质,可放心直饮。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共规划投资78.5亿元,安排新建污水处理厂174座,新建垃圾处理厂98座。“这些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项目覆盖了水源区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重点乡镇,对保护水质起到了关键作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于幼军表示。

中线调水“水龙头”南阳陶岔渠首闸所在地淅川县全县总面积的92.8%都在水源区,为防止化肥、农药所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进入丹江口水库污染水质,淅川县水库库周构筑起18.3万亩的生态隔离带,库区延续多年的网箱养鱼产业也被忍痛取缔。

据了解,中线干线共设有64个节制闸、60个控制闸、95个分水闸、54个退水闸,一旦发生突发污染情况,可以分段关闭闸门,通过退水闸将渠道内的污水排出,避免“问题水”北上。

请珍惜每一滴南水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南方的江水终于得以北上,为北方“解渴”。然而,调水之后,受水地区是否就能“高枕无忧”?

有关部门认为,这些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将依然存在。因过量超采地下水,我国华北地区在多年前就已形成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南水北调仍不能根治水荒现象。河北省水利厅介绍,河北年均水资源缺口50亿立方米左右,如果考虑到生态用水,年缺水量达到100多亿立方米。河北省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地陷地裂等一系列生态、经济、社会问题。

多位专家表示,尽管南水北调来水后将提高沿线城市供水保障率,却仍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北方严重缺水的困局。将来之不易的外调水高效用好,科学调配水资源并加强全社会节水,才是缓解水危机的长效方法。

一方面,要倡导人们文明节水的生活方式,形成“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要调整工业、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节水设施的应用推广,提高用水效率。此外,有关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乱接水、偷水等浪费水行为予以严惩,抑制高耗水行业,对用水大户加强监管。更重要的是,强化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思路,以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来调整未来城市发展规划,建立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体制。(据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河南日报》综合消息)

猜你喜欢

通水调水中线
斜边中线添加方法初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全线通水7 周年等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课本内外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完工并通水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正式通水
膜下滴灌作物以肥调水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