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研制的艰辛历程
2015-01-18杨照德
□ 杨照德
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国防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4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已有数十颗遥感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谱写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史诗。回顾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这一高尖技术何以能在基础差且动荡时期一举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中国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决策,是政治家在科学家的参与和支持下做出的,由科学导向需求而牵引了航天能力的提升,因此,科学家的智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年10月是钱学森归国60周年,也以此文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跨箭相期天际游
1975年11月26日11时30分,卫星搭乘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升空
参观者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参观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返回舱设备
1956年中国将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导弹和原子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技术等六项被确定为紧急重点任务。由于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的作用,使尚未摆脱一穷二白面貌的中国,能以国防尖端武器为代表的科研领域锁定在世界最前沿。在制订十二年规划的过程中,郭沫若对钱学森表现出的卓越才能和重要作用十分赞赏,特向他赠诗一首:“大火无心云外流,望楼几见月当头。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冲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从兹十二年间事,跨箭相期星际游。”
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涂长望等积极倡导开展中国人造卫星研究工作,把人造卫星送入空间,是人类的一个伟大胜利,是文明的一个转折标志,“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了实现的可能。在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之后,中国科学院召开的跃进动员大会上,钱学森首先发言,主张研制人造卫星,要送上去、回得来,建议将人造卫星列入国家十二年规划。陆元九紧接着表示:“自动化所应该开展人造卫星控制方面研究,不但要把卫星放上去,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当时曾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过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技发展战略,这些都将会涉及到火箭、卫星、核潜艇、计算机、电子学、自动控制、光学及声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
1958年6月,聂荣臻副总理召集专门会议,责成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负责人张劲夫、钱学森、王诤,组织有关科学家制订独立的空间技术体系规划。7月,张劲夫组织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陆元九等专家研究人造卫星发展规划。会上对卫星的技术途径、运载火箭发展趋势、发射卫星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经大家冷静思考后,由钱学森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出第一阶段实现卫星上天,第二阶段研制返回卫星的发展战略。整个工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分工方面:火箭以国防部五院为主,探空火箭和卫星及观测工作以科学院为主,并相互配合。
认真测试、严格把关
1958年8月20日,钱学森参加研究与起草的《十二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中指出:“发射人造卫星将使尖端科学技术加速前进,开辟新的学科研究的领域,为导弹技术动员后备力量。同时,大型卫星上天是洲际导弹成功的公开标志,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是科学研究工作向高层空间发展不可少的工具。”在中央专款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下一步卫星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家拧成一股绳
面对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援助,全面撤走在华专家,使我国正在开展的尖端技术研究项目几乎处于瘫痪状态的局面,聂荣臻激愤地说:“自己干吧,靠人家靠不住,党中央寄希望于中国自己的专家!”为了集中使用和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力量,更好地配合两弹研制,聂荣臻及时指出:“国防部五院、二机部、中国科学院三家拧成一股绳,共同完成国防尖端任务。”1961年在国防科委领导下组成两个协作小组,其中卫星、导弹协作组由王诤、钱学森、张劲夫、裴丽生、刘西尧组成。
为了加强尖端技术,按照聂荣臻“三步棋”的分工意见,中国科学院除承担原子能、导弹协作攻关任务外,还要考虑下一步人造卫星规划、预研任务。当时为了对外保密,规划名称定为“星际航行发展规划”。钱学森多次亲自指导了规划工作,并强调指出:“搞星际航行规划要将眼光放远一点,要看五年、十年、二十年,使我国在空间技术某些方面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还曾指出:“搞规划,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有整体概念、系统思想、全局观念,要查阅国内外资料,掌握国外最新的星际航行资料、动向,要到各研究所调查研究,多听各方面的意见。”
钱学森、赵九章、杨嘉墀、陈芳允、钱骥等经常在一起进行研究。他们从技术途径、发展战略等因素考虑,一再表示发射卫星与洲际导弹相辅相成,发展人造卫星是解决我国远程导弹全程打靶的一个关键性措施,可推动远程导弹的发展。人造卫星是直接用于国防或服务于国防的,如侦察卫星、测地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预警卫星等。美国发射了几百颗卫星,几乎都与国防有关。钱学森还给大家讲解了几种卫星用途,指出:“军事应用卫星,名目虽然较多,但按基本性质来分,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需要返地的照相侦察和测地卫星,重约1吨~2吨间;第二类为信标测地、导航、通信和核爆炸侦察卫星,重约100千克~150千克;第三类为气象、电子侦察和导航预警卫星,重约400千克。军事应用卫星系列,可形成一个空间对敌监视和可以进行攻击的系统。”
卫星测控中心进行轨道计算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返回舱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安全返回地面
1965年7月,中国科学院起草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建议》。附录中列出了十年内拟发射20颗卫星及飞船。其中返回式卫星6颗,代号为“解放”。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会议讨论了核潜艇、远洋测量船、战略战术导弹和人造卫星规划。钱学森列席了会议,他对洲际导弹、人造卫星、测量船的相互关系作了必要的说明。中央专委原则批准了人造卫星规划建议,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人造卫星以应用卫星为主,应用卫星又以返回式遥感卫星为主。”
力争朝夕越艰险
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距离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使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钱学森适时地提出了为适应国际形势,需要加速返回式遥感卫星研制工作的进程。
1967年6月,中央军委常委第77次会议决定,把现有分散的科学技术力量集中起来,加速空间技术发展,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兼任院长,常勇任政委。研究院建院之初,贯彻“边建设、边研制”的方针,带领全院职工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和实践一号卫星的同时,研究院负责研制的返回式遥感卫星也取得了一定进展。1970年6月5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听取了钱学森等有关人员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研制情况和现存问题的汇报,宣布返回式遥感卫星、运载火箭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并批准在京津地区开展大会战。
中国航天事业的老总们
周恩来总理曾多次视察发射场,右一为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左一为基地政委粟在山
组织综合演练
1970年6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钱学森为国防科委副主任。他在返回式遥感卫星大系统中,包括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地面测控、返回着陆各系统,充分发挥总体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狠抓技术协调、系统联试。钱学森特别关注地面各种大型试验的效果,以及测控网的建设。1972年8月24、25日,在返回式遥感卫星进入紧张设计加工阶段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召集会议,连续两天听取钱学森、孙家栋等人对返回式遥感卫星及其它型号卫星情况的汇报。叶剑英作了重要指示,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这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是全世界人民的希望。”9月13日,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李先念、李富春等国家领导人,视察了七机部一院211厂,并参观了返回式遥感卫星、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鼓励大家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11月4日,钱学森到卫星总装厂检查工作,他提出的要求是:“正样星发射前,一定要有一颗完整的星作全面检验,不能把问题带到发射场去。”
返回式遥感卫星是由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技术抓总,直接参加卫星研制的有81个单位,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在研制工作中,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加上技术上遇到的困难,研制进度一再拖延,发射计划多次改变,直至1974年才具备了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条件。
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发射星于1974年6月完成了总装、测试,达到了不带问题出厂的要求。同年9月8日卫星运往酒泉发射场,并于11月5日进行首次发射,因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一根导线折断,造成整个试验失败,使卫星本体未能得到考验。此时此刻,全体参试人员心情十分沉痛。叶剑英得知发射失败后,立即打电话给发射中心的全体参试人员,勉励大家:“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颓丧,要再接再厉、继续奋斗,一定要达到目的。”大家决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确保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一定要把卫星送上天、收回来。
获锦归来举世惊
1975年3月,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复出。老将军一出山就狠抓科研生产秩序和产品质量,七机部也大张旗鼓地开展了质量大整顿、大检查。在卫星研制系统,钱学森要求“火箭生病,卫星也得吃药”,全体人员接受长征二号火箭的教训,对每一台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大检查,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1975年5月下旬,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二颗发射星齐套,各研制单位始终把“质量第一”放在心中,“不带问题出厂,不带疑点上天”是工作的准则。卫星总装后,立即开展了整星的各种测试,包括系统检测、整星综合模拟飞行状态测试。杨嘉墀参加了总装测试工作,他遵循周恩来教导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16字方针,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哪怕是一闪而过的现象,也抓住不放。如有一次发现姿态控制的水平陀螺测量精度有短时间的下降,再仔细观察,又一切正常。尽管精度瞬时下降值还是在允许的范围内,但大家仍以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的工作态度,认真地进行查找,最终发现有一根导线松动并与陀螺外环上的配重块相碰。这个问题如果不排除,有可能导致整个卫星试验失败。通过大家不懈地认真工作,在1975年8月完成了总装测试任务。
1975年11月26日11时30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携带返回式遥感卫星拔地而起,奔向浩瀚太空。各地面跟踪测控站不时报告:捕获目标,跟踪良好,飞行正常,星箭分离,卫星入轨,工作正常……至此,我们自己研发的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飞向太空。当晚钱学森、马捷专程赶到渭南卫星测控中心现场指挥。这颗卫星按计划在太空运行3天,完成对地观测任务后,按照预定时间返回祖国大地。在国防科委指挥室坐镇的张爱萍,得知返回式遥感卫星安全落地的报告后,当即挥毫写词一首:“‘长征’万里遣‘尖兵’,巡行太空战鬼神。力争朝夕越艰险,获锦归来举世惊。”毛泽东主席对这次试验非常关心,多次审阅有关报告,观看了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
截至2005年8月,我国独立自主地成功研制发射和回收了22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为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5 年11月26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