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中的良知、爱心与悲悯
2015-01-17李工
李工
在齐鲁大地生机勃勃的生态教育中,青岛晓望小学被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标兵,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座落在黄海之滨、崂山脚下,是真正的傍山依水之地。游览校园时,同行者是位诗人,情不自禁地以“松涛海浪读书声,鸟语花香迎来客”,称颂这所掩映在层层绿荫中的学校;沿着生态教育的思路,进入该校的生态教学系统工程,会被那些攸关生态教育的生动内容、感人事迹,以及教师与学生中勃发的环保意识、生态理念、绿色审美与和谐社会构成的浓郁气氛所深深地感动。说生态教育在中国还刚刚起步,而晓望小学已经在硕果累累的道路上、有声有色地演奏着生态教育的进行曲。
来这里首先感到,老师少了中学教师与大学教授那种严肃的表情,它们的举手投足间不乏幼儿园阿姨才有的温馨与呵护,而这里的学生显得格外天真活泼,很有礼貌,即便见了外人也喜欢招招手。和这些学生谈话,他们总是那么甜甜地笑着,惹人喜爱。从学生的谈话中,从他们普遍地愿意亲近教师的举动中,可以明显地感到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我问过一个学生,这里有打架的吗?这个女孩摇摇头说没有,我又问“为什么没有?”女孩竟问我“为什么要有打架的?”这样的反问不是一种聪明,而是一种习惯。
与这里的学生交谈生态教育,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不会背诵有关环保知识、生态教育的条文,他们对各种生态观——例如其它学校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观以及各种环保意识守则等等——这些其实连教师也不一定搞清楚的东西,这里的学生不懂也不感兴趣。但这里的学生对太空星球、对大海草原、对山河湖水、对果树庄稼、对各种大小动物却有着浓厚兴趣,表现出普遍的喜爱。“顺从自然”首先是热爱自然,这才是生态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谈到地球时,他们热烈地议论着,那是一个很好看的蓝色星球;
谈到河流的污染——其实他们没有那么复杂的环保意识,他们只关心河里的游鱼很好看,河里的蝌蚪很好玩。
谈到草原的沙化,他们不懂,只知道老师教他们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谈到农药与化肥对农田的污染时,他们没有什么话说,对星期天见到的一望无边的麦田,感到好看极了,像绿色的海洋。
谈到垃圾成灾时,他们竟侃侃而谈,垃圾应该怎样分类,不可以都放到一个垃圾箱里。
谈到环境绿化时,他们个个兴高采烈地说,自己栽的小树长得有多高了。
——可以看出,这里的生态教育虽没有那些繁琐的教条,却培养了学生终生受益的意识与理念。
人类的生存状态不仅仅是大家都知道的自然环境问题,还包括不可或缺的人文状况。我们就晓望小学如何营造人文环境问题,在师生中作了深入的调查,结果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爱。爱是怎样实践为一种校园生活的?教师们的回答比较模糊,大都迷茫在天性的善良中,似乎爱是人的本性,有什么可说的?
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教师对学生的爱都是一种天性,在天性问题上讲道理是幼稚的,也无法讲出什么大道理。人人天生的那份善——良知,作为教师,从走上岗位那天就有了非同寻常的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就是持久地考验一个教师的良知。我们学校几年来的生态教育,则为这种‘考验’提供了新的机制。我个人的体会是,生态教育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教育了我——珍惜生命,珍惜动物,珍惜一草一木,珍惜山河湖海……这些理念与情感确实是在生态教育中逐渐成熟起来的,最终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这份爱,这份珍惜,这份理念与情感,是怎样在生态教育中萌发出来的呢?”我的那位诗人同伴对这位教师不愿放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机会。没想到诗人的追问,使这位语文教师一时沉默起来,另一位教师则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说道:
我想主要还是天性,一个良知未泯的人看到那些牟利者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能不义愤填膺?义愤过后必定是无可奈何的悲悯,对深受其害的人类,不可或缺的是悲悯。其实在今天,哪个人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遭受污染的伤害?看看已经:不能喝了的地下水;消失了的蓝天白云;浑浊的空气与随时都会出现的雾霾;那些买回家一宿就变粗了的黄瓜,你还敢吃吗?你去农田看看农民喷洒的农药,都渗入地下水里去了,这样的水又要被用来灌溉,由此形成了让人恐怖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生态环境,怎能不让人担惊受怕……。我们都很感激校长,是他满怀信心地发动了生态教育。作为弱势群体的教师,对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确实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教育孩子,教育他们树立环保意识,树立新的生态理念,希望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一切都会好起来。悲悯不是悲观,悲悯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是一种凛然的理性,更是一种深刻的自省,悲悯的后面是希望。我们真希望全天下的人们都有这种悲悯——悲悯也是爱的源泉。爱的匮乏往往是悲悯的缺位。一个民族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如果缺少悲悯,是没有希望的。
我突然觉得晓望小学的教师比大学里的教授还有思想,更有情怀!然而社会上的人对“残酷的事实”却熟视无睹: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土地的荒漠化,酸雨的加重,垃圾的成灾,物种的大量灭绝,栖息地的减少,水源的短缺,数不胜数的洪水、旱灾,地震、海啸、沙尘暴……以及惨不忍睹的癌症村、怪病村,哪样危机不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如果说教师的愤慨是理性的表现,那么他们因此产生的悲悯则是人性的闪光!
交谈中感到,这里的教师谈话大都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言生动、思想深刻,明显都是读书人,这一点在当代教育界尤为可贵。
“是啊,学校对师生读书,是硬性要求,不过他们已养成了习惯。我也是读书人,每年都要读几百万字。你们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搞生态教育,是读书带来的启发。”于校长说了这样一段读书经历:“学校搞生态教育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下子就被书中叙述的内容、作者的良知及其捍卫真理的勇气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睿智与胆识预言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将会导致一个没有鸟叫的‘寂静的春天’。作者的担当精神与忧患意识,让人肃然起敬……”
相信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和校长一样肃然起敬。
“一个孱弱的女科学家拖着病体,敢于和污染环境的强大势力进行斗争,这是一种担当,一种信心,更是一种良知。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情与伟大事业都是从良知开始的。所有的犯罪与恶行都是良知的泯灭;所有的自私发展到损害公众利益的时候都是良知的缺位”。显然,这位校长能从人性出发看问题,这是时下教育界的亮点。
“当时我还没有从《寂静的春天》带来的沉重而又绵长的思考中走出来,便看到了一份资料说华北地区的地下水基本上都受到了污染。这是一些企业向水井里排放大量的污水造成的恶果。有科学家说华北地区严重的污染,使地下水短期内不可能改善了。看了这样的报道,想到那些遭受污染带来的疾病折磨的农民无人管、也无钱治疗的悲惨状况,我落泪了,为这种愚昧无知、这种贪婪自私、这种急功近利、这种伤天害理,我无奈地落泪了。我不相信这些人都是文盲,也不知道这是否是教育失败的后遗症,但我相信这些人虽然上过学、受过教育,却没有环保意识,没有生态理念,没有社会公益心,甚至没有良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不乏悲愤的阵阵内省中,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内疚——《寂静的春天》已经问世半个世纪了,生态教育却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我顿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凛然:把生态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中,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使命。”于校长接着谈到了他们的生态教育是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开展起来的——这样的话题我们不感兴趣,于是便打断了问道:“生态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师的支持,这种支持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这肯定很难。对此您有什么体会?”
“晓望小学的教师有一个突出的共同优点,就是人人都有丰盈的爱心,他们对学生的那份真诚的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远地流淌——这是晓望小学全部工作的基石。谈晓望小学,这是不可或缺的立场与视角,否则无法解释这里的现象。”校长的眼里闪出动情的光泽,他站起来给我们倒水之际,我的思绪急速地转动:
他的说法不是作秀,不是空谈,建于二十世纪初叶的晓望小学,教师的爱心是一种横跨两个世纪的传统:晓望小学虽然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秀美与幽静,但毕竟地处偏僻,远离繁华闹市中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在这里留下来安心工作,靠的是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教师这个称呼的珍爱,特别是对这里的学生对这所学校的喜爱。据于校长介绍:“一些实习的青年人来后不久,就被这里充盈着爱的生活氛围深深地打动了,唯晓望小学的那份真情,那份久违了的真诚,那份世上已经稀少了的质朴的真爱,使他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天地,这是他们的寄托和依靠。留在这里,他们有一种归宿感。”
“当鸟语花香变成了‘寂静的春天’,连上帝也会发怒的,会斥责那些造成了‘寂静的春天’的人们”。
校长的话与《寂静的春天》可谓灵犀相通,书里的一些话既震撼人心又发人深省:
“是谁做出了这个(污染的)决定——这个使死亡像波纹一样不断扩大的决定?”“谁有权做出这样的决定?”“谁应该为这个由于鸟的消失而变得黯淡无光的世界负责?”
当年,这些质问以石破天惊的力量促进了美国环保法的出台。今天看来,《寂静的春天》问世,是一项划时代的事件——成就了全球环保史上的一座丰碑。实际上,生态教育在晓望小学的顺利开展,直至今天的成功,其实践过程很有启发意义,就像于校长所说的:“仅有朴素的原始的爱,不可能将生态教育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教师对触目惊心的环保问题顿生的愤慨,以及这种愤慨冷却出的悲悯,才是生态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愤慨是暂时的,悲悯是持久的,爱心是永恒的。实际上那些关于环境污染的材料,是晓望小学开展生态教育最好的动员令。温情脉脉的教师,在环境问题上的大义凛然——让我感到意外。我突然觉得,爱不是孤立单一的东西——爱在恨中才是最强烈的,也是最深厚的,更是不可动摇的。没有恨的爱,在人间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如果对往水井里排放污水的做法,不愤怒、不生气,甚至无动于衷,这样的人会有真正的人类之爱吗?”
中国人有讲大道理的习惯,晓望小学的生态教育有什么大道理?或与“大道理”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几个来客从这所小学里收获的是轻松、愉快、舒畅,以及感动和启发。谈“大道理”真有点于心不忍——是否是对那些尊敬的教师与可爱的学生的一种亵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关于生态教育中的“大道理”,已经是人类家喻户晓的常识,常识讲多了是废话。好在晓望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没有和我们讲太多取得成功的“大道理”,他们讲的不过是一些我们都很熟悉的良知、爱心、悲悯等人性问题——而这,尤显该校的本色。都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这样灵魂的学校,永远是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