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音乐作品的七个实验
2015-01-17张艳秋
摘要:通过一个音乐作品七个(若干)表现方法的实验,培养学生多种方法表现音乐的设计能力。锻炼学生充分开发身体乐器,灵活地利用身体和身边各种材料结合,来表现音乐作品的旋律走向、节奏快慢、音高位置等能力。文章里七个实验中,后面四个实验是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的,实验结果出现了二声部合唱式的表现状态,即不同的律动动作在同一音乐乐段中同时或交替进行。
关键词:一个音乐作品 七个实验 音乐材料 音乐表现
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在学生职业技能与社会岗位技能要求匹配度越来越高的当下,“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理念深入高职教育内核。“教学做”的教学理念培养主旨有两个:一是学生岗位技能操作熟练程度与岗位技能要求匹配度高;一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保证高职人才输出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教学做”一体化在当下高职教育环境下可理解为:“教”是隐性控制者,这个角色起着引导、观察、协助的作用,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出现的问题,隐性控制调整学生探索的方向和范围。“学”是在一定空间里的研究探索,这个空间由引导者创造,给出正确的理念、准确技能支持、开放式的条件,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不断地重塑个体的思维。“做”是检验个体的思考力和判断力的过程,操作结果越接近岗位技能要求,整个“教学做”模式设计越成功。
以下实验过程以启发、自学、发散思维引导、实践操作为主线,实验结果仅为教师个人授课模式设计所得,不代表普遍性。
实验目的:通过对一个音乐作品的多种表现方法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多种表现方法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开发身体乐器的能力和灵活广泛地利用身边各种材料与身体结合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音乐表现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设计过程中不求动作的舞蹈性,主要是身体动作与音乐运动形式相符合)
实验理念:1.人的身体就是一件多功能乐器。2.身边材料皆可作为乐器使用(保证幼儿安全的范围内)3.一个音乐作品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4.个人与团队结合,创新的空间是很大的。
实验对象:家政(12级12班),大专,学制3年,家政服务专业——婴幼儿早教方向。学生31人,女52人,男5人,学生主要来自县城、乡镇、农村。
该班主要音乐经历:中小学曾开设音乐课。
该班音乐素质的基本状况:识简谱、五线谱者为0,演奏乐器者为0,有舞蹈基础者为0。唱歌音准较好者21人,约占全班42、3%;唱歌音准差者为15人,约占全班29%;其余16人,在音准较好领唱者带领下,能够较好完成齐唱的任务,约占全班30%;学生主要喜欢听流行歌曲,一人喜欢听英文歌曲。
实验材料:学生身体乐器、铅笔、彩笔、白纸、奥尔夫乐器、彩绸、筷子等。
实验要求:以上各种材料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开发一个音乐作品的若干表现方法。
音乐作品:奥尔夫音乐系列《水》,音乐时间长度为54秒,曲式结构为a+a1+b+a2+b1+a3
实验时间:8学时。
实验结果展示:(注:以下表现方法以学生独立开发为主,教师提示为辅,部分方法和学生一起操作并完善。前三个实验为集体操作,在教室里完成;后四个实验分组操作,在早教实验室完成)
1.画音乐。完整听音乐,对节奏、旋律、音色、形象有初步认识。
教师提示:用点、直线、波浪线、螺旋线、圆圈或其它线性图型等形式,表现音乐的旋律走向、节奏快慢、音高音型结构。
实验过程及结果:第一遍,所有学生把音乐画成了峰尖锐利的心电图状。
第二遍,教师提示典型乐句的表现方法法后,三分之一学生用大圆点表示前面缓慢的音乐形象,5名学生随着音型逐渐密集,圆点变小变密,走向为一谷一峰。所有学生都用细曲的波浪线表示突然进入的高音旋律,并逐渐下行。第三部分是以变奏的方式重复开头乐句,(教师提示)学生用螺旋线加点的方式表现。
2.为音乐涂颜色。用你认为合适的颜色,为画好的音乐图像凃颜色。(播放音乐)
实验过程及结果:19人把音乐图像涂成以蓝色或浅蓝色为主,约占班级总人数的61%,他们普遍认为这段音乐如行云流水,就应该是蓝颜色;13人把音乐图像涂成绿色为主,觉得自己听到的是山泉小溪在树荫和水草间流淌,所以应该是绿色;10人音乐图像涂成黄色为主,她们认为这是阳光照耀下的小溪,其中7人把圆点涂成棕色;3人把音乐图像圆点部分涂成灰色,高音旋律图像部分涂成粉色。低音旋律让她想到了冰凉的金属,明亮的高音部让他想到一缕粉色透明精细的胶条在运动。
以上两个实验验证了不同人对音乐的共同感受和不同感受,看到了音乐感受普遍性的覆盖范围,它是主流,但特殊性使这个音乐实验更具有多元化的特性。
以下实验分四组进行,每项实验选择表演最恰当的一组在本文中展示。每个实验之前,都有一定集体准备时间。(注: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二声部合唱的表现状态。)
1.第一组用脚步表现音乐作品。该组八人,表现形式为八人手拉手排成一排,以左脚为立足点,右脚随着音乐节奏向前、向后踏步,至音乐结束。b乐段高音旋律出现时,分两部分,一部分学生继续做原来前后踏步的动作,另一组向前跨一步,碎步踏步,音乐下行渐慢时,这部分学生逐渐退回原位,与第一部分合,至音乐结束。
2.第二组用手和脚步表现音乐作品。经过前面的反复实验和提示,第二组表现有较大改进,本组八人。音乐a、a1两部分用脚踏步表现,音型密集的高音旋律b和b1出现时,用手做细小波浪状摆动。a2为b 和b1之间的过度段,用腰部摆动表示,音乐a3是a的变化再现下行渐慢,学生手位降低,波浪逐渐平和。这个表现形式较好表现出了音高位置和旋律走向。
3.第三组用二声部合唱式的身体律动形式表现音乐作品。该组八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双手背后,a+a1乐段随音乐弯腰踏步曲腿动作配合,b乐段高音旋律出现时,另外四人一排从侧面上场,立起脚尖细小碎步,双手高举过头顶,摆动手腕。随着音乐下行渐慢,b1乐段出现时,后排四名学生踏步旋转一周,然后双臂向外绕环,同时前排四名学生手背后,脚做有节奏的前后踏步。a3乐段出现时,高音旋律组逐渐退回,与后排低音组学生成间隔式单排队形,以起、落、起的起伏形状至音乐结束。改组表现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他们在节奏、音高、旋律等方面的表现,都较为准确。endprint
4.第四组音画设计。该组设计了用男生组员扮演石头(低头盘坐)、树木(双手拿两个手工大树叶子,两人前后交叉伸出双手,型似古树)、小房子(两人双臂抬起搭成人字形)。该组选择了生活用品作为表现音乐的元素,女生用筷子敲击节奏的形式表现音乐运动,敲击筷子的节奏随着音乐的快慢高低的变化而变化。音乐b1处,一名女生围绕树和房子做一个“8”形运动,似在嬉戏,其余女生继续敲击筷子。
5.用生活材料和奥尔夫乐器等表现音乐作品,可使用的方法达到十种以上。
实验结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一定的引导下,有能力运用身体、生活用品、乐器等材料结合起来,综合表达音乐。1.给学生们充分开发身体乐器的机会,走、跑、跳、踏步、手臂摆动,均可表现音乐。另外,能够灵活利用身体和身边各种材料来结合表现音乐,这些材料即容易操作又容易获得。2.通过这个实验,锻炼了学生准确表现音乐节奏、旋律、音高变化的能力。3.学生自创二声部合唱式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形式。随着实验的深入,在学生使用奥尔夫乐器或用身体表现音乐过程中,分别出现了不同乐器声部、不同身体动作和不同肢体位置同时运动的效果。4.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培养了他们一个问题多种办法解决的思考能力。5.学生增强了驾驭音乐的自信心,积累了一定的利用多种材料和多种方法表现音乐的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各组独立成功设计了儿童器乐曲《瑞典狂想曲》。主要形式是用打击乐器的有节奏运动,或用手及其它教具有节奏敲打身体的不同部位,这里面准确的用身体不同部位表现了乐曲的音高变化,还设计了双腕环绕上升动作表示旋律升高和节奏变快的典型动作,此曲完成较顺利。从而,使学生为学生树立了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通过这个音乐实验,发现的不足之处。1.老师要更努力地研究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办法,给他们更大的独立创新的空间。2.启发学生更广泛地开发和使用身边各种音乐表现材料。3.引导学生学会音乐作品分析。注意对音乐作品中典型乐句的表现,典型乐句是音乐作品的骨架,这样的乐句表现恰当了,整个音乐作品的表现就基本成功了。4.发现和着力培养能力较强的学生,把他们分配到各组中,让他们在学生中起带动的作用。
这样的音乐实验给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架起了良好的交流桥梁,创造了学生与音乐之间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平等而有趣的对话机会,使学生惊喜地看到自己不平凡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也看到了自身创意性思维如此生动地展现。这样的音乐实验,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同时学生也带给教师更新的教学思考,是真正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像钓鱼者,鱼竿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就像钓鱼器具上的鱼线和鱼钩,教师要有能力把鱼线放到远处去,让鱼线鱼钩尽可能放开去寻找,当鱼线和鱼钩的工作遇到问题,教师要有能力遥控指导,协助鱼线鱼钩更好的工作,当收获了各种鱼儿,教师还要有能力对收获的成果进行筛选和剖析,做到收放自如,给学生足够的猎取空间。
作者简介:
[1]张艳秋: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