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庄《变奏曲》的变奏手法研究

2015-01-17孙洋

艺术评鉴 2014年21期
关键词:变奏曲调性

孙洋

摘要:在当代早期中国钢琴变奏曲的创作中,刘庄的《变奏曲》是很具代表性的一部佳作。不少理论家、学者对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见解也略有不同。本文以旋律发展为线索,探究其各个变奏的变奏技巧。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的表达以线性旋律为主。所以从旋律入手进行分析,应该是对采用中国民族音调进行创作的作品比较合适的途径。

关键词:主题的旋律特点  旋律变奏  调式  调性

一、《变奏曲》主题的旋律特点

刘庄《变奏曲》的主题取自山东民歌“沂蒙小调”,旋律优美婉转,为“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乐段。

主题为F徵五声调式。乐曲开头在朴素、简练而明净的和声背景上出现了民歌主题。旋律开头四度上行的曲调是这首民歌主题最具特色的音调进行,它在以后的变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织体上采用了四部和声式的进行,其每句的落音采用的是中国民族五声徵调式中典型的商、宫、羽、徵的进行。

二、旋律变奏的手法

变奏I:在这个变奏里,旋律变奏采用了旋律简化的手法。为F徵调式。

从以上主题与变奏一旋律的对比来看,变奏一的旋律是主题旋律的一种简化形式,它保持了旋律进行的走向、结构的支点音及乐句的落音。从另一方面来看,变奏一的旋律又好象是主题的支声旋律。

在变奏一中,作者不仅将主题音调简化,同时紧缩了左手伴奏的节奏,运用了等时值律动。这样的处理使这段音乐在情绪上比主题呈现时显得更加激动些,并且把音乐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此变奏中,作者没有沿用主题的结构,而是将主题结构扩大,由原来的四句体乐段结构扩展为两段体的结构。

在接下来音乐旋律的发展中,来源于主题第一句的新材料在明朗的高音区和弦衬托下与前后构成对比,这段在高音区的旋律似乎是在模仿女生二重唱。

在对比句出现之后,主题再一次压缩重现,在音乐材料的运用上并没有向传统的带再现二部曲式那样对前一段落的旋律进行完全的再现,而仍然是将民歌主题的旋律简化,在一次以另一种旋律进行来加深对主题的印象。最后以F宫结束。

变奏II: F宫调式。旋律的音调主要采取主题第一乐句的动机和其他乐句中的一些因素作发展,主题中具有特点的四度音程在这个变奏中成为发展的重点。并通过跳跃式的节奏与八度琶音,以及连续四度顿音跳进的运用,使这个变奏的音乐活泼,具有朝气。

变奏III:F徵调式。采用主题装饰加花的变奏手法,高音区为十六分音符等时值音流,增加了节奏的密度。华丽流畅的旋律进行将主题紧缩一倍。左手在中音区以快速跳跃的节奏烘托,低音的隐伏线条来源于主题,是主题的简化形式。在情绪上更加的热烈活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题到变奏三的主题材料与调性均保持一致,并且在节奏律动的基本时值单位和速度都呈递进式增长的发展关系。这些因素使主题与这几个变奏连贯发展,一气呵成,连接成为了一组。

变奏IV:bB宫调式。运用倒影的手法,将主题的第一乐句的音乐材料做以变化。虽然与主题采用同样的比较慢的速度,但是由于节拍的不同(主题为4/4,此变奏为2/4)使得旋律的律动快了一倍。

在此变奏中,作者以F音为轴,将旋律做了自由倒影的处理。这种处理方法使得主题旋律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变奏V:D宫调式。此变奏将变奏IV的倒影乐句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以倒影的手法进行展开,同时结合三声部自由卡农式的复调手法,使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情绪逐步高涨。后半部分调性不断变化,将音乐引向下一变奏的高潮中去。

变奏VI:D宫调式。此变奏的主题看似犹如新的曲调,其实它同样与原民歌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段旋律为A徵调式,为了能够清楚地扑捉到主题的影子,在这里现将曲调移至主调F徵,与主题进行对比。

由此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变奏,所谓的新曲调依然与主题有着血肉关系。这一歌唱的长乐句,出现在明朗的高音区,并以八度和弦奏出,配上低音部的琶音做伴奏,使这一段音乐显得饱满豪迈。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从变奏四到变奏六,主要运用了主题倒影的变奏手法,速度放慢,从而产生较大的对比性,与前面的变奏划分开来。三个变奏之间都有因结构扩充而转化成的连接段落,并形成和声的侵入终止,造成结构的重叠。

变奏VII:由G羽调式开始,于C羽结束。采用裁截的手法,将主题旋律的片段与音型式的节奏相结合,频繁变换的调性和快速的进行,使得音乐形象发生改变。

在这个以新节奏占主导地位的变奏中,虽然音乐形象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音乐旋律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其在对比的背后还有紧密的联系。

在变奏的中间,不变的三连音节奏上出现了四度跳进——主题旋律的主要动机。这种贯穿式的发展,使得作品在变化的同时,整体上保持了统一。

变奏七是在前面高潮之后又一高潮的出现。这个变奏的调性和主题的变奏处理非常醒目,整个音乐情绪、性格与前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它的篇幅较长,在变奏手法上运用了动机式的展开手法。体裁上运用了托卡塔式的体裁,从而形成较为独立的部分。

变奏VIII:bB宫调式。运用民歌主题中的前两句进行装饰与节奏紧缩的变化。

在此变奏的后半部分,进行了一定的展开,转入了上四度调。最后的七小节起着连接句的作用,接入尾声。

Coda:F徵调式。尾声部分是民歌主题的再现,其中部分地方稍加变化。伴奏运用更为简单的持续音式的等时值律动作为背景,使主题形象朴实、安静。具有一定的描绘性。

这个尾声具有对全曲回顾的综合概括性作用,如在第9小节处出现了类似于变奏七中的节奏及旋律;在第13小节处出现了变奏四中的片段的音乐材料;在第18小节处则出现了具有变奏一特点的音调与结构。在这里以倒转的手法进行综合型的再现与回顾。

在变奏八与Coda的部分,主题轮廓有显现出来,具有较明显的再现意味。

三、调式、调性的变化

(一)同主音调式的转换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同主音调式的转换,从主题到变奏三均采用了以F为主音的调式。如:主题—F徵;变奏一—F徵;变奏二—F宫;变奏三—F徵。

(二)调性对置

在调性方面,作者运用了宫调式与羽调式的对置——大小调的色彩对比。变奏四、五、六为宫调式,变奏七为羽调式。

通过对刘庄《变奏曲》的分析,不难看出,这首运用自由变奏手法创作的作品,体现出形式上的自由,而内容上的严格。endprint

猜你喜欢

变奏曲调性
民歌主题变奏曲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上学歌主题变奏曲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心情变奏曲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卷珠帘主题变奏曲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