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色布局展现音乐内涵
2015-01-17李夏如
李夏如
摘要:中国作曲家朱践耳创作的交响诗《纳西一奇》是一部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现代管弦乐相结合的佳作。音乐旋律动机、创作技法、音色选择以及乐章标题都来源于纳西族当地的传统音乐,本文通过对第一乐章《铜盆滴漏》的音色结构布局以及配器技术的分析,试图研究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中西音乐交融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纳西一奇 管弦乐队 音色布局 音程结构 配器技术
音诗《纳西一奇》是朱践耳先生于1984年3月完成,同年5月在第十一届“上海之春”首演,后来得到来自多方面的不同评价。但其绚丽的色彩和鲜明的音乐形象是很有特色的,对中国民族风情与西方管弦乐创作结合的成功探索是毋庸置疑的。
《纳西一奇》是作者从纳西族当地特有的口弦音乐中三个基本音(D、A、C)之间的音程关系而展开的,且每一乐章的名字也是用口弦的曲牌名来命名的。口弦曲的曲目繁多、内容丰富,音乐形象生动,但音调较为简单,需要靠音色的频繁变化推动音乐的发展。 音乐分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标题。第一乐章《铜盆滴漏》、第二乐章《蜜蜂过江》、第三乐章《母女夜话》、第四乐章《狗追马鹿》。四个乐章贯穿着口弦的音调,但表现手法各有特点,织体写法和调性安排也都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构思,力图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技术性与形象性相结合。
在一些相同类型的分析文章中,曾有不少学者对音诗《纳西一奇》的现代作曲技法、主题的构成以及调式布局等方面做出过研究,有些文章还从音乐取材的角度对作品的创作思维与中西结合等方面做出了探讨。但笔者认为,虽然主题音高发展逻辑也是研究这部作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可从音色选择与布局方面作为分析作品的一个角度。但很少有文章从配器的角度去探讨怎样用不同的音色布局、演奏方法、与纯音色和混合音色的对比去展示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与其形象特征,即直接从音色布局与配器技术作为作品的主题构思加以研究,使中国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本文就将根据交响音诗《纳西一奇》之《铜盆滴漏》这一乐章的音色布局与配器技术惊醒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以配器的角度来考虑音色的组合与布局等对民族音乐精神的塑造。
一、乐队编制
此音诗运用的不是管弦乐队标准的双管编制,在标准的双管编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支短笛,另外在第一乐章《铜盆滴漏》中使用了萨克斯,用于乐曲开始的主题旋律。根据音乐的需要,每个乐章使用的色彩乐器打击乐也各有不同。从乐队的编制上可以看出,朱践耳先生在这部作品中的一些乐章里,刻意加强了乐队音色的明亮度,扩展了乐队的音域,同时利用了木管“家族乐器”的独特音色及丰富的色彩乐器,来勾勒音乐的主题“形象”。
第一乐章《铜盆滴漏》乐队编制:
1支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英国管、2支Bb调单簧管、1支Eb调萨克斯管、2支大管、4支F调圆号、3支C调小号、3支长号、1支大号、梆子、木鱼、更锣、竖琴、五声部弦乐组。
二、第一乐章《铜盆滴漏》的总体音乐特征
在第一乐章中,音乐整体表现出标题“铜盆滴漏”的意境,使用的主题基本上是以气息相对较长、并具有较强的歌唱性旋律构成,其旋律风格取材民间音调,具有明显的中国五声性的民歌特征。同时,由于多调式的运用,在作品中运用不同的乐器在不同调上出现和声重叠,因此乐曲在展开过程中,不同音色在内声部和低音声部经常出现不协和音程或半音化线条的进行,从而也形成了以中国五声调式旋律为基础的纵向混合型和声语汇。
(一)横向音色结构布局与曲式结构之间的关系
第一乐章《铜盆滴漏》是一首夜曲,宁静而深沉。该乐章是单三部结构。从主题材料看,第一段主题取材于纳西民歌“古凄调”(谱例1),第二段主题取材于纳西民歌“时受调”(谱例2) ,这种民间曲调由节奏相同的五字句构成,旋律由五个音符构成的动机在四个调上平行进行。最后,再现第一段主题。
谱例1:古凄调主题(第6小节开始)
谱例2:时受调主题(第23小节开始)
图表1:
第一乐章《铜盆滴漏》曲式结构及音色布局图
从音色结构布局上看,如图表1所示,乐曲一开始引子部分由弦乐做“长音”静态持续,梆子、铜锣、竖琴模仿静夜和滴漏的音乐形象。第一段“古凄调”的主题先由bE调萨克斯独奏,弦乐组做伴奏声部,竖琴延续前面引子部分下行跳进的动态持续音①,表现标题的音乐意境,用对比性音色把主要旋律与伴奏声部明显的区分开来。“古凄调”主题第二遍出现时,由长笛和英国管演奏主旋律,英国管做动态节奏音型点缀,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下行跳进模仿“滴漏”声,第二小题琴与大提琴做静态持续,这样以木管组担任主要旋律,弦乐担任伴奏的功能分组②,更好地突出旋律线条与伴奏声部不同的性格特征,音乐形象生动。第二段“时受调”的主题以poco piu mosso con passione(稍快一些带有热情洋溢的)的表情速度进入,音乐的律动有很大变化,在音乐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变化。主题先是由木管、铜管和弦乐组以相同节奏的“合唱式全奏”③演奏,也称和声式全奏,后又以卡农式器乐模仿复调演奏主题,这样相同节奏的单一织体与第一段多层织体结构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音色再现,由萨克斯再一次独奏出第一段主题,管弦乐织体也回到多因素结构。从横向的音色布局以及音色组合的转换为依据的角度看,也可把此乐章分为三段式结构。
(二)运用乐器的特殊演奏法产生出多彩的音响
《纳西一奇》用了许多乐器的特殊演奏法,以求得音响的多样色彩,来模仿纳西民族乐器的声音,以及表达“铜盆滴漏”的情境。音色种类的增多、音色形态的丰富使塑造出的音乐形象更为突出和鲜明。采用特殊性的演奏法,也增强了纵向织体声部的层次感,达到了丰富乐队音响的目的。endprint
图表2:
第一乐章 引子与第一段中的特殊演奏法
如图表2所示,第一乐章《铜盆滴漏》在引子与第一段中,弦乐的每个声部、每一乐句几乎都做了细腻的色彩变化。再加上竖琴竖琴的手掌拍弦,铜管加弱音器并震音,音色变化多样。乐曲一开始的引子便用加弱音器的弦乐表现柔和而暗淡的音乐背景,加上色彩乐器梆子、铜锣衬托出寂静的夜,竖琴小二度的音响模仿滴漏的声音。直到萨克斯演奏完主题后,在主题一第二遍出现之前,弦乐靠指板演奏震音,与小号加弱音器并震音演奏形成的音色做为主题一两边之间的过渡,音色带有柔弱的金属声,好似水滴打在铜盆声发出的的震动频率声波。在第13小节主题一第二次出现时,弦乐全部撤掉弱音器回复拉奏,为了突出整个背景声部的律动,以及增强背景织体中的层次感,大中提琴做了拨弦与滑音的音色,第一小提琴颤音与中提琴形成大七度代替前面竖琴的音型。第19至20小节,弦乐靠琴码演奏震音,加弱音器的小号震音演奏,同时与圆号、长笛震音演奏形成混合音色,音响也是带有暗淡的金属声,这两小节出现在第一段主题结束与第二段主题出现之前的过渡。在引子与第一段中,包括后来的再现段,利用了多样化的演奏法,并结合不同的织体结构和音色布局,使乐队整体的音响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得纵向多重织体层次的结构得以清晰地划分。
(三)纵向内部织体处理与音色布局
《纳西一奇》在纵向上不同织体层次的处理是多样的,既有使用不同的独立音色、通过鲜明的“色差”对点、线、面的织体进行区别,也有通过不同的音色类型与节奏音型上的对比来划分织体的形态,充分展现出管弦乐队中“多因素的织体结构”④。
首先,乐曲通过不同音色对点状织体、线状织体、面状织体的有效结合。如谱例3,萨克斯独奏主旋律形成线状织体,突显主旋律;竖琴下行跳进模仿“滴漏”的音乐形象,形成的点状织体;弦乐长音持续作为背景,形成了宽音域且大面积的面状织体。三种不同织体形态的结合呈现出的旋律、伴奏以及装饰点缀,具有更加鲜明的形象和个性,从而达到丰富音响效果以及划分纵向织体层次的作用。
谱例3:第一乐章《铜盆滴漏》第6-8小节
谱例4:第一乐章《铜盆滴漏》第13-15小节
再者,通过不同的音色类型与节奏音型上的对比来划分织体的形态。如谱例4,乐曲纵向织体明确的分为了三个层次——旋律织体、动态节奏音型、静态背景织体。首先,旋律声部处于高音区的位置,长笛与双簧管“同质”混合音色的八度奏来担任旋律织体。第二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音程形成长音静态背景织体,单簧管与弦乐组的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声部构成了不同音型结构的动态伴奏,形成了对背景织体的“染色”。在这里可以看到,旋律使用了高音区“同质”的混合音色进行呈示,背景声部声部使用弦乐与木管的“异质”混合音色,在音色上将纵向织体声部的层次与形态进行了清晰地划分,构成了纵向织体层次的音色布局的关系。
(四)横向音色结构变纵向音色结构的处理
《纳西一奇》的音乐动机来源于纳西族当地特有的口弦音乐中三个基本音(D、A、C)之间的音程关系,作曲家巧妙的把这种民间音乐的元素融入到西方管弦乐中,把横向的音色结构融入到纵向的音色结构中。乐曲中多次出现小二度等不和协音程,这些都是出自民间音乐本身特有的音乐形象,并不是现代音乐手法。
第一乐章《铜盆滴漏》中,音乐一开始便在弦乐组运用小二度音程关系表现标题“铜盆滴漏”的音乐形象,如谱例5-1所示,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形成八度关系。并在第13小节处,如谱例5-2所示,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形成小二度的转位——大七度。大提琴出现三个音的空五度叠置,低声部的两个音便是前面提到的纳西族特有的口弦音乐中三个基本音D、A、C中的D、A音(C音出现在小提琴中),中提琴在上面又做了一个空五度叠置,与大提琴叠置起来以一共是5个空五度关系。在地13小节处,第二小提琴与大提琴也做了三个空五度叠置。
谱例5-1:
谱例6:
如谱例6所示, 第一小提琴演奏旋律动机,第一个音小字三组的C与第二个音小字二组的bA是大三度关系,第二小提琴音程排列是大三度;第一小提琴旋律部分第一个音小字三组的C与第四个音小字二组的G是纯四度关系,中提琴声部的音程排列是纯四度;旋律中第一个音小字三组的C与第三个音小字二组的B是小二度关系,第二小提琴第一声部与中提琴第一声部形成小二度关系;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是小七度关系,这是旋律中第一个音小字三组的C与第第五个音小字二组的bB大二度关系的转位。由此可以看出,纵向的音程排列关系,都来源于横向的旋律动机。作者将横向旋律的音高特点通过乐队纵向音程关系展现出来,巧妙的把横向音色结构变成纵向音色结构。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纳西一奇》第一乐章“铜盆滴漏”的分析,不难发现作者在音色布局与音程安排上做了精心的设计。首先,在横向音色结构布局与曲式结构之间的关系上,作曲家运用不同的音色组合展现两个不同的主题形象,并且第一段多层织体结构与第二段的单一织体结构形成鲜明对比,第三段再现了乐章开始时的音色布局与织体结构,体现出整体配器布局的逻辑性与曲式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二,运用乐器的特殊演奏法产生出多彩的音响效果,以求得音响的多样色彩,来模仿纳西民族乐器的声音,在展现不同的音乐形象的同时,使乐队整体的音响更为丰富多彩,使得纵向多重织体层次的结构得以清晰地划分。第三,在纵向音响层次的处理上,既有使用不同的独立音色,通过点、线、面的不同织体进行区别与结合,也有通过不同的音色类型与节奏音型上的对比,将纵向织体声部的层次与形态进行了清晰地划分,构成了纵向织体层次的音色布局的关系。最后,作者将横向旋律的音高特点通过乐队纵向音程关系展现出来,匠心独运地把横向音色结构变纵向音色结构,运用西方管弦乐对的配器手法来展现中国民族音乐的精神与内涵。endprint
《纳西一奇》四个乐章的配器特点以及音色布局各有其特点。第一乐章《铜盆滴漏》,主要是运用不同音色布局来展现两个不同主题形象。第二乐章《蜜蜂过江》,运用不同的织体形态表现出蜜蜂和江水的形象,同时运用音色对比包括“同质”音色和“异质”音色的交替展现活泼的蜜蜂形象。第三乐章《母女夜话》,运用复调的形式展现音乐形象,整个乐章音势较弱,多用柔质乐器。第四乐章《狗追马鹿》,作者运用纵向音色和横向音色多方位的布局,作多调性、多节奏、多层次的结合,强质乐器的加入使这一乐章音响最为集中,动态范围最大,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在《纳西一奇》整部作品中,作者在整体配器布局上,对局部结构中的音色进行细腻的处理,对各乐器声部在音区和力度方面所具有的个性化处理,强化织体发展中音色的作用;强调纵向结合与横向发展中的音色关系上。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无法详尽的把《纳西一奇》四个乐章的配器特点以及音色布局一一详述。
最后,笔者认为此篇论文仅仅是这部作品在配器技术方面研究的开始,在以后的分析中,笔者将对后面的各个部分在音色结构布局以及配器技术方面继续进行详细的研究。
注释:
①动态持续:即持续的声部采用某种特定的节奏形态,如采用一定规律不断反复的音符,或使用“震音”、“颤音”的方法等。
②功能分组:即音乐织体中的各种不同功能在配器时使用不同音色的组合来加以区别。
③合唱式全奏:也叫“和声式全奏”它的每个声部的节奏大致上是统一的,这种全奏类型的主要特点是有力,结实丰满,结构简单。
④多因素的织体结构: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两种或多种的音型结合起来,构成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参考文献:
[1]戴宏威.管弦乐配器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美]塞缪尔·阿德勒.配器法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施永康.管弦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5]范黎.《纳西一奇》之“奇”——朱践耳老师访谈[J].中国音乐,2006,(01).
[6]黄瑾.民族风情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的成功探索[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7]高赟.朱践耳交响音诗《纳西一奇》的哲理性思维[J].艺术教育,2005,(04).
[8]陈大明.我看朱践耳的交响诗《纳西一奇》——兼谈其中西音乐之交融观念在创作中的实现[J].中国音乐,2002,(02).endprint
《纳西一奇》四个乐章的配器特点以及音色布局各有其特点。第一乐章《铜盆滴漏》,主要是运用不同音色布局来展现两个不同主题形象。第二乐章《蜜蜂过江》,运用不同的织体形态表现出蜜蜂和江水的形象,同时运用音色对比包括“同质”音色和“异质”音色的交替展现活泼的蜜蜂形象。第三乐章《母女夜话》,运用复调的形式展现音乐形象,整个乐章音势较弱,多用柔质乐器。第四乐章《狗追马鹿》,作者运用纵向音色和横向音色多方位的布局,作多调性、多节奏、多层次的结合,强质乐器的加入使这一乐章音响最为集中,动态范围最大,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在《纳西一奇》整部作品中,作者在整体配器布局上,对局部结构中的音色进行细腻的处理,对各乐器声部在音区和力度方面所具有的个性化处理,强化织体发展中音色的作用;强调纵向结合与横向发展中的音色关系上。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无法详尽的把《纳西一奇》四个乐章的配器特点以及音色布局一一详述。
最后,笔者认为此篇论文仅仅是这部作品在配器技术方面研究的开始,在以后的分析中,笔者将对后面的各个部分在音色结构布局以及配器技术方面继续进行详细的研究。
注释:
①动态持续:即持续的声部采用某种特定的节奏形态,如采用一定规律不断反复的音符,或使用“震音”、“颤音”的方法等。
②功能分组:即音乐织体中的各种不同功能在配器时使用不同音色的组合来加以区别。
③合唱式全奏:也叫“和声式全奏”它的每个声部的节奏大致上是统一的,这种全奏类型的主要特点是有力,结实丰满,结构简单。
④多因素的织体结构: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两种或多种的音型结合起来,构成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参考文献:
[1]戴宏威.管弦乐配器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美]塞缪尔·阿德勒.配器法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施永康.管弦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5]范黎.《纳西一奇》之“奇”——朱践耳老师访谈[J].中国音乐,2006,(01).
[6]黄瑾.民族风情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的成功探索[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7]高赟.朱践耳交响音诗《纳西一奇》的哲理性思维[J].艺术教育,2005,(04).
[8]陈大明.我看朱践耳的交响诗《纳西一奇》——兼谈其中西音乐之交融观念在创作中的实现[J].中国音乐,2002,(02).endprint
《纳西一奇》四个乐章的配器特点以及音色布局各有其特点。第一乐章《铜盆滴漏》,主要是运用不同音色布局来展现两个不同主题形象。第二乐章《蜜蜂过江》,运用不同的织体形态表现出蜜蜂和江水的形象,同时运用音色对比包括“同质”音色和“异质”音色的交替展现活泼的蜜蜂形象。第三乐章《母女夜话》,运用复调的形式展现音乐形象,整个乐章音势较弱,多用柔质乐器。第四乐章《狗追马鹿》,作者运用纵向音色和横向音色多方位的布局,作多调性、多节奏、多层次的结合,强质乐器的加入使这一乐章音响最为集中,动态范围最大,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在《纳西一奇》整部作品中,作者在整体配器布局上,对局部结构中的音色进行细腻的处理,对各乐器声部在音区和力度方面所具有的个性化处理,强化织体发展中音色的作用;强调纵向结合与横向发展中的音色关系上。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无法详尽的把《纳西一奇》四个乐章的配器特点以及音色布局一一详述。
最后,笔者认为此篇论文仅仅是这部作品在配器技术方面研究的开始,在以后的分析中,笔者将对后面的各个部分在音色结构布局以及配器技术方面继续进行详细的研究。
注释:
①动态持续:即持续的声部采用某种特定的节奏形态,如采用一定规律不断反复的音符,或使用“震音”、“颤音”的方法等。
②功能分组:即音乐织体中的各种不同功能在配器时使用不同音色的组合来加以区别。
③合唱式全奏:也叫“和声式全奏”它的每个声部的节奏大致上是统一的,这种全奏类型的主要特点是有力,结实丰满,结构简单。
④多因素的织体结构: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两种或多种的音型结合起来,构成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参考文献:
[1]戴宏威.管弦乐配器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美]塞缪尔·阿德勒.配器法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施永康.管弦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5]范黎.《纳西一奇》之“奇”——朱践耳老师访谈[J].中国音乐,2006,(01).
[6]黄瑾.民族风情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的成功探索[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7]高赟.朱践耳交响音诗《纳西一奇》的哲理性思维[J].艺术教育,2005,(04).
[8]陈大明.我看朱践耳的交响诗《纳西一奇》——兼谈其中西音乐之交融观念在创作中的实现[J].中国音乐,200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