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2015-01-17候玎洁

艺术评鉴 2014年23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肖邦贝多芬

候玎洁

摘要:本文通过对贝多芬与肖邦的同名《葬礼进行曲》作品五个方面的细致比较分析,对不同时期音乐风格进行了更高层面、更具说服力的诠释,让更多人认识到古典音乐作品的重要性,针对很多钢琴学习者浮躁的学习态度、追求所谓的技巧展示,而忽略钢琴本身的巨大价值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艺术感染力的问题,给予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贝多芬 肖邦 《葬礼进行曲》 比较分析

写于《贝多芬传》译者序里的一段傅雷的话,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贝多芬人性中坚忍与不屈的震撼,更是伟大的“英雄性”带来的时代动力引发的思索。

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把《葬礼进行曲》引进了奏鸣曲式,出自于《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第三乐章,这个乐章主要描写“英雄的死”。而英雄的形象常常抓住了贝多芬的创作想象力,他的许多钢琴作品都有描述英雄和英雄性因素。如1803年创作的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仿佛是在欢呼胜利与喜悦,音乐中充满了清新、欢快的元素; 1804—1806年间完成的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曲风则更为磅礴宏大,把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部奏鸣曲最大美丽正是静态之美,沉寂之美,演奏者演奏时应使得音色尽可能地接近于管乐的性质,主要是铜管乐的性质。只有这样的音色才能更接近作曲家营造的“葬礼”的凝重气氛。

1.进行曲以弱起小节开始,不管是怎样的力度,对于弱起小节的处理都应当是沉重的一个基调。附点八分音符后的十六分音符在节奏上要求绝对的准确。类似与把他放慢为类似八分音符的三连音,或者加快为类似三十二音符的演奏方法都是完全不可取的,而且是不被允许的。附点八分音符不可以断开,而且是绝对准确地保持住,既不可以把手从键盘上高高抬起,同时也保持始终是半连音的演奏效果。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开头,却是岁整个曲目重要的诠释,这样的灵感同样出现在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中,这似乎在两位伟大的作曲家之间达成了共识。(见谱例1)

谱例1(肖邦《葬礼进行曲》)

而波兰作曲家肖邦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肖邦这首进行曲是整套奏鸣曲的首乐章,因此整部作品从开始就使人沉浸在无限的哀思当中,仿佛声音来自悠远的山谷——沉寂而悲伤。而这首葬礼进行曲的调性也决定了整个套曲第一和最后乐章调性和选择。

首尾两段的左手的固定低音的和声布局令人耳目一新,采用了主和弦同与之平行的下属和弦之间的联结方式(其形态为四六和弦但没有重叠八度的三度音),这样的和声具有很高的音色价值,就像教堂回响起的钟声不绝于耳,展现出忧郁的音乐形象。而踏板的应用一直是肖邦钢琴中的灵魂元素,在演奏中成为能否很准确诠释肖邦风格的重要指标。在这首作品中尤其应当注意左手固定低音与踏板的准确结合,使音乐的悲剧性完美得呈现出来。另外旋律线条的狭窄范围,压低的力度可以用左踏板来帮助营造氛围,像叹息一样简短的,用减弱(diminuendo)“掩压着的”,一小节的乐句,都令人猜想到作曲家鲜明的思想意图(第六、七小节)。

2.乐曲第25小节音乐突然转为“大调”,音乐形象给人以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葬礼进行曲沉重的音乐形象。与此类似,在肖邦《葬礼进行曲》里也有这样的元素:(见谱例2)

谱例2(肖邦《葬礼进行曲》)

作曲家突然爆发的强音(forte)和宽阔和上行旋律线条充满激情,仿佛逃离了压抑的情绪,把人从痛苦的哀思中带出来。第15-20小节则宛如管弦乐队的全奏(tutti)一样响亮。

3.从31小节起贝多芬《葬礼进行曲》进入中段,在中段演奏的时候,许多钢琴演奏家却经常喜欢把这段加快速度演奏,自以为是对音乐却恰恰不符合作曲家本意。这一段的震音在节奏上一定要十分准确,就像打击乐一样,ff的答句好象管乐的号角这样的中段与肖邦《葬礼进行曲》形成了较大的区别。

肖邦进行曲的中段(第31-55小节)出现了细腻的抒情片段,是作曲家忧郁细腻性格的集中体现。如果在演奏时只是简单地把这段音乐程式化地纳入夜曲类型的曲目常规框框去弹奏,是否把作品思想庸俗化了暂且不说,但起码是处理得过于简单化了,在作品中作曲家特意展现出从很弱的(poanissimo)到弱(piano)的音乐术语标记。肖邦本人的在钢琴作品中节奏上长、短音符采用不同发音的艺术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从而使乐器的色彩范围的扩大达到最大化。同时弹性节奏(tempo rubato)的运用也是肖邦作品的重要技巧,善于运用弹性节奏/掌握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确保在作曲者的审美分寸界限内全是作品,也是完成《葬礼进行曲》的重要保障。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代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家,他的所有创作生活几乎集中在钢琴上,这在音乐界是非常罕见的。在他的笔下,钢琴缺乏歌唱性的遗憾已经不见踪影,肖邦巧妙的利用变幻莫测的踏板和精巧无比的装饰音魔术般的把钢琴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而他独特的感情经历和细腻忧郁的性格已经毫无保留地渗透到了他作品的每一个音符。

然而在贝多芬《葬礼进行曲》中段是完全不同的元素:表现出来的是对待死亡的不屈不挠、引用顽强的态度,不软弱、不流泪——这就是这首作品的音乐的特征。贝多芬五十七年的伟大生命,横跨两个世纪。他的前三十年,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汹涌而至的年代,对他的生活和创作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力量。

4.整个乐曲的尾声演奏笔者要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尾声一定要比整个进行曲柔和得多,好象用弦乐器演奏的一样,音响应当好象在逐渐消逝。要准确地做到休止。

5.值得注意的是:贝多芬《葬礼进行曲》和肖邦《葬礼进行曲》所在的奏鸣曲都突破常规的三乐章形式,既在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之后又有一个末乐章。

贝多芬《葬礼进行曲》所出的的末乐章和和肖邦所在的《降b小调奏鸣曲》的末乐章之间,在艺术构思上无疑地有着共同点。这既表现在写法上(连绵不断的进行——那里是八分音符三连音,这里是十六分音符)。又表现在对比的手法上(使葬礼进行曲与相反的心理描写相对比)。

但是,在这两个末乐章之间,在内在的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肖邦的末乐章表现出的似乎是参加完葬礼后人走茶凉的凄凉、混乱的场景,在狂风的呼叫再勉强能分辨出的旋律的轮廓。 而贝多芬的则完全不同,不是混乱,而是充满了潜力,甚至是充满了大胆的呼唤的新生命的跳动。

透过几乎不中断的十六音符快速的进行,在贝多芬的末乐章旋律线条经常显现出来,它隐秘地从一个声部移到另一个声部,有的又在一阵感情的冲动中突然地奔放起来。这个末乐章的形式是回旋奏鸣曲式,有一个不大的插部(c小调),结束在降E大调上,在再现部中,在副部之后立刻(没有重复部)进来了不大的尾声。

两首《葬礼进行曲》的比较分析已经进入尾声,同样题材的两部作品都完美得展现了“葬礼”悲剧性的音乐形象。却又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演奏处理:贝多芬的作品更注重深刻的思考和矛盾的激烈冲突,交响性的钢琴作品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肖邦作品的情感丰富,极具歌唱性的音乐诠释手法决定了他作品的独特性格。两位作曲家身处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也造就了这些经久不衰的作品,我们在学习和演奏中多进行举一反三的比较分析,更有助于准确诠释作品,知晓作曲家写作的深层涵义,同时能够更为深刻的了解作品之外的音乐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燕园拾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2][波]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梁全炳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叶林.音乐审美欣赏[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4][苏]克里姆辽夫.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丁逢辰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肖邦贝多芬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肖邦
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较分析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