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中国梦”之传统

2015-01-17郭昕

艺术评鉴 2014年21期
关键词:中央音乐学院纳西族中国梦

郭昕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是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创办的每两年一次的学术性、公益性系列活动。“音乐周”含:学术展演、学术研讨、学术典藏、英才扶持、走进殿堂、走进高校等计划,旨在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研究、保护、传承、鉴赏、品评等提供鲜活的经典案例。本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在回眸中央音乐学院60余年民族民间音乐调查、研究、教学之同时,亦将部分成果分享至:国家大剧院(资料中心)、北京炎黄艺术馆等,以期共享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为今人提供一种多样性的音乐存在形式,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认同、遗产共享,提供慎终追远、不忘其宗的理念及认知。为了深入了解这次音乐届的盛典,我们《音乐时空》特意在活动开幕前夕邀请到本次活动的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和云峰教授进行访谈。

音乐时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活动是今年首次举办的吗?

和云峰教授:今年的“民族民间音乐周”是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

音乐时空:可否请您谈谈此次活动的定位以及策划过程?

和云峰教授:众所周知,中央音乐学院是以西方音乐研究、表演为侧重点,所以主要活动也都是以西方音乐为核心。以音乐学系为例,从2005 年起,单年举办世界音乐周,至今已举办数届。于是,我们决定在双年举办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定位是在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范畴。

至于策划的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0月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尊重和遵循民族审美标准,从而改变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标准,度量中国文艺作品,阐释中国文艺实践,裁剪中国文艺审美的现状”。目前,中国音乐元素中最值得扶持的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音乐,尽管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很大,但是在各种现实因素的冲击下,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因此,中央音乐学院联合国家大剧院、炎黄艺术馆以及首都多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举办“非遗”联展。一方面,我们的高校需要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需要民族元素的中国梦。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活动可以使很多老艺人登上顶级的艺术殿堂、高等学府的舞台,对他们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以往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节主要是在校内,比如室内乐音乐节、弹拨乐音乐节等等,但是向广大市民普及音乐文化是艺术院校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的原计划是想要“走出去”,在半年前已经开始策划,与合作单位的协议也早已签署,但遗憾的是,由于APEC会议的影响,走进高校的板块没能实现,但活动安排仅是时间、地点有所变更,活动内容并未产生变化。

音乐时空:此次活动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

和云峰教授:本届音乐周是完全公益的,没有任何赞助商,全部活动经费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科研处支持项目,根据经费进行策划,为了节省开支,宣传方面主要采用免费网络传播手段,比如微信公共平台(CCOM_CEFMW)和官方网站:(http://mzmjyyz.ccom.edu.cn/)

音乐时空:免费的网络宣传手段效果如何?

和云峰教授:10月23日微信公共平台开始推送活动信息,到今天(10月29日)已经收到数千位关注者发来的求票信息,传播的广度可见一斑。此外,我们每天还会推送音乐周展演的乐种介绍,让观众事先了解,避免盲目欣赏。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还可以参照介绍中所列出的参考文献进行研读。

音乐时空:我们知道,中国音乐学院每年都会召开“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区域音乐文化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和“北京传统音乐节”,相比这 “两会一节”,我们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侧重点有何不同?

和云峰教授:首先,我们的侧重点在于计划的实施,例如学术典藏计划和精英扶持计划。

第二,学术展演板块与以往也有所不同,我们尝试在突出学术性的同时,兼顾展演。观众不仅仅是看节目,还能够了解其发生、发展以及学界的关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赴国家大剧院或炎黄艺术馆现场领略。

第三,讲释坊不同于大师班,我们请来的是主讲人都是来自地方的专家学者,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下,与观众互动的过程。

第四,以往谈及“非遗”保护,参与者都是来自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这次,我们特意邀请了民间“非遗”传承人,倾听他们在“非遗”的保护中是怎样做的,“非遗”的传承面临着哪些困境。

音乐时空:“英才扶持计划”是什么?

和云峰教授:“英才扶持计划”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同步推出的,旨在为兄弟院校,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艺术院校、师范院校传统音乐骨干教师、优秀科研人员的一系列的学术性、公益性扶持计划。英才扶持计划(2014),将主要依靠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智力优势与资源积累,定期或非定期地为扶持者提供动态、适时的学术支持。

音乐时空:我们还想请您介绍一下此次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学术典藏计划”。

和云峰教授:“学术典藏计划”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同步推出的公益性计划,旨在为参与者(单位、个人),实现学术成果入藏高端学术文库的愿望。这次“学术典藏计划”协同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大剧院资料中心,将重点面向地方,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研究者、创作者;本计划也将为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征集、遴选、典藏地方资料做出初步尝试,这也是为学校做贡献,以后我们的学生就不用跑到国家图书馆、艺术研究院查找资料了。

音乐时空:有哪些学术成果入藏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和国家大剧院资料中心呢?

和云峰教授:我捐出了个人出版的全部学术成果,包括12本著作和一张CD唱片。《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纳西族音乐史》、《丽江古乐——源自喜马拉雅南麓的声音》、《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鉴赏》、《音乐管理基本理论和案例分析》、《和云峰纳西学论》、《东巴音乐——唱诵象形文字典籍及其法事仪式的音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增订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上下)》、《艺术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以中国传统音乐及经典案例为中心》、《云南藏传佛教音乐文化》、《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2005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论文集》以及CD《纳西族音乐(精选版)》。endprint

其他单位、个人捐赠的学术成果有:陈宇京的《语感与乐感——汉语声乐语言人声阐释研究》、《三峡传统民歌文化研究》、《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崔玲玲的《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卞英花的CD《鸟打令》、《阿里郎》;中共富宁县委宣传部的《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CD壮族民歌《坡芽情歌》;赵全胜的《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品鉴》、CD《洱海恋歌——赵全胜创作演唱的声乐作品集》;张璐的《茶马云南》;袁燕的《凉山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论》;陈洁的《民国戏曲史年谱》、《民国电影艺术编年》;格桑梅朵的《藏族民间巴塘“谐”舞艺术》;苏州市评弹团的《大脚皇后》、《评弹精华》;盛小云的《苏州评弹》、《彩霞满天小云飘》;黄凌飞的《拉祜族葫芦笙舞的实地考察》;李秀香的CD谷气《东巴经三大史诗》;蓝伟的CD真正的纳西古乐《崩时细哩》、DVD《东巴乐舞》;李之典主编、杨曾烈执行主编的《丽江民族民间乐器乐曲集(上下册)》;李之典主编的《纳西族民间抒情叙事长诗相会调》;李之典主编、牛耕勤著的《丽江古城话古今》;李之典主编、华模著的《话说名城丽江》;李之典出品的VCD《丽江金唱盘》、CD《魅力丽江》;罗杨主编的《风从民间来——“追寻中国梦”采风论文集》;草本冶主编的《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中国传统民间仪式研究(西北卷)》。

音乐时空:“讲释坊”有哪些具体活动?

和云峰教授:第一场《田野话语——我的求学生涯与治学理念》,主讲人扎木苏(乌兰杰)教授将会追溯自己与蒙古族民歌的不解之缘,为大家讲述采风中亲自经历的难忘故事,分享采风的心得体会。此外还有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陈洁副教授主讲的《一方水土——苏州评弹及其艺术特色》;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张翼善的主讲的《守卫传统——朝鲜族盘索里及南部民谣》;丽江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李之典主讲的《血浓于水——纳西族白沙细乐的传承现状》;大理学院艺术学院赵全胜教授主讲的《风花雪月——大理白族音乐文化特色》;与云南艺术学院汪瑶副教授主讲的《文字叙事——坡芽歌书与坡牙情歌》;丽江民族音乐专家杨曾烈先生主讲的《春夏秋冬——丽江洞经音乐的艺术特色》。

音乐时空:来访的代表性传承人和展演团体又有哪些呢?

和云峰教授:我们请来的传承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情歌”项目传承人农凤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子位吹歌” 第12代传承人王如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索里”传承人姜信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传承人金丽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细乐”传承人和凛毅;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传承人李秀香。

展演团体有云南丽江古城区纳西族民间歌舞展演团、吉林延边朝鲜族“盘索里”及南道民谣传习组、江苏苏州市评弹团、河北子位村吹歌展演团、云南文山富宁县壮族坡芽山歌合唱团和内蒙古民间音乐展演小组。

音乐时空:他们将会带来哪些精彩演出?

和云峰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将陆续上演《四海一家——开幕仪式暨活动庆典》、《吹破平静——河北子位吹歌展演》、《彩云之南——纳西族传统音乐展演》、《天堂苏杭——苏州评弹精粹展演》、《坡芽情歌——一种用符号文字表述情爱的声音》;国家大剧院会有两场《祖辈留下的瑰宝——唱片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炎黄艺术馆也会进行《彩云之南——纳西族传统音乐展演》。在开幕仪式与国家大剧院展演活动中还会有蒙古族的《呼麦》、《长调》以及朝鲜族的《盘索里》表演。

音乐时空:可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参演的乐种?

和云峰教授: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其历史已有200年之久,使用的乐器有管子、唢呐、笙、横笛、海锥、大胡、鼓、小钹、手锣、梆子等。演奏时的乐器可作多种增减组合,声音高亢宏亮,,旋律富于变化。此次我们邀请了子位吹歌第12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一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如海先生带队参演,主要演出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枝花》、《大登殿》、《八仙庆寿》、《小二凡》、《见皇姑》、《京剧连奏》等。

云南纳西族传统音乐展演的节目有:1.东巴唱腔《吉日经》,东巴唱腔又被称为“东巴调”或“东巴诵经”,是纳西族东巴祭师唱诵东巴经的经典歌曲,共有50多种唱腔,有着“上界的语言”之美誉。同时,它也是有关东巴文化的一部“有声历史书”。2.纳西族民歌《嫁女调》,这是一首流传在丽江西部塔城一代纳西族婚俗中的古歌,悲切凄婉,哀怨动人,通过一曲长歌表达了母亲在女儿临嫁前夜的千般叮咛、万般不舍,以及女儿与家乡、亲人难舍难分之情,催人泪下。3.纳西族民间歌舞《喂默达》,这是纳西族最古老的原始音乐,在纳西族民间流传悠久、地域广泛、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劳作间隙、逢年过节、婚丧寿祭等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内容。它重注叙事,辅之抒情,有诗、曲、舞共融的特点。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边舞边唱,唱词优美生动,曲调哀婉古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4.纳西族新民歌《月亮河》,这是一首结合纳西民歌唱法,植入流行音乐元素的新编民歌。众所周知,纳西族妇女吃苦耐劳,服饰以羊皮披肩为主要特征,披肩背面的七个小圆盘象征北斗七星,左右两肩上的大圆盘象征太阳和月亮,有披星戴月的寓意。这首新编民歌便是用比兴的手法,歌颂了勤劳、善良的纳西族妇女,先后荣获国内多项大奖。5.丽江洞经音乐,这种音乐最早是祭祀文昌帝君的内地古乐,起初是道教谈演经典《云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的音乐,简称“洞经”,之后发展成为儒道结合的礼仪音乐,融汇了古代民间音乐、宫廷音乐与宗教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明清时期,洞经音乐传入丽江,在纳西乐工的上百年传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纳西人忠厚淳朴的情感和民间音乐的风韵,使其呈现出“纳西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融汉族传统音乐旋律与纳西族民间音乐风格于一体的乐种,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艺术结晶。目前在丽江流传的洞经音乐分调音曲、经腔、细乐曲牌、打击乐曲牌四个部分近40余曲。此次展演的曲目主要有《山坡羊》、《浪淘沙》、《水龙吟》、《步步娇》、《原始》、《吉祥》、《八卦》、《一江风》等。6.纳西族传统歌谣《伍冷勒》,最早的劳动歌曲之一,多为随编随唱的即兴调,形式自由活泼,旋律流唱明快,节奏轻盈灵活,主题变化多端,是纳西族人民百唱不厌的传统曲调之一。7.纳西族民歌《古凄》,也译为“吟诵”,有咏叹之意,这种流传广泛的民歌调式代表了纳西族古老的民间唱法,所表达的内容多为传统的爱情故事,或为即兴编唱的现实事件和个人的情感,歌词多为五言句,以四句为一段,属于带引子的二句式结构,可独唱,也可对唱。其节奏自由舒缓,声腔婉转动听,旋律独特,曲调韵味浓郁缠绵,是纳西族人民集体才能的荟萃,民族智慧的结晶。8.《白沙细乐》,在公元13世纪,丽江纳西族土酋部落在鼎盛时期多次与周边部落发生战争,纳西先民为了反映部落间之的战争与向往和平的理想,创作了一套《白沙细乐》,现存八个乐章,此次展演团队将带来《笃》、《一封书》、《阿丽丽构吉排》、《跺磋》和《抗磋》六个乐章。9.纳西族劳动民歌《耕牛调》,此曲音调朴实无华,寓意形象生动,节奏鲜明,律动感强,表达了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农耕生活画面。10.纳西族原始歌舞《热美蹉》,这是广泛流行于纳西族民间,并被载录于《东巴经》中的丧葬歌舞,有些地区成为“窝热热”,唱跳时少则数人,多则百众,通常无年龄、性别限制,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整个队形一般以顺时针方向相始终。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电视剧《木府风云》的主题曲《静土》以及融合纳西民歌与流行音乐元素的《纳西三部曲》,由全国民族民间歌手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和文军主唱,全体演员协作演出。endprint

苏州评弹是我国南方最具典型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在审美追求上崇尚“理、味、趣、细、技”,汲江南山水之灵气,得吴文化之精华。江苏苏州市评弹团参与本次活动的有国家一级演员金丽生、盛小云;国家二级演员吴伟东、毛瑾瑾、陈燕雯以及优秀青年演员蔡玉良。他们带来的节目有:陈调选曲《林冲·踏雪》、丽调选曲《王魁负桂英·情探》、蒋俞调开篇《白蛇传·赏中秋》、琴调选曲《潇湘夜雨》以及张调选曲《芦苇青青·望芦苇》。

坡芽歌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符号来记录民歌的文献,由81个图画符号构成,每一个符号代表一首歌,构成一部情歌集,它是在2006年初于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发现。本届音乐周我们请到了坡芽歌书的保存着农凤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加平、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丽英、农加兴以及云南文山富宁县壮族坡芽山歌合唱团,他们带来的合唱专场音乐会由十三首壮族坡芽情歌组成。1.《赶珑端》,赶珑端的意思是下田坝赶集,每年三月的珑端节是壮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了歌唱跳舞做买卖之外,也是壮族青年男女相知相惜的恋爱季节。2.《命好才相会》,用歌声诉说冥冥中注定的缘分,相约牵手走过一生的生活情境。3.《哪里鹧鸪叫》,歌曲以鹧鸪声比喻男子动情的歌声,在开满染饭花的地方,远远传来优美动情的歌声,主楼里正在刺绣的姑娘们被歌声扰得心乱如沸油,情动似波涛。4.《妹要嫁何方》,又名《水母鸡》,即水黾,传说水母鸡受到惊吓后,飞走的方向便是姑娘长大后出嫁的方向。5.《火烧芭蕉》展现了青年男子思念阿妹的内心独白。6.《只爱你一个》表现壮族青年男女相遇,面对自己心仪的对象,心中的思念随着歌声飘了出来。7.《舍得舍不得》表达了短暂相会后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歌声高亢嘹亮,却不乏壮家的儿女情长,主旋律是流传广泛、妇孺皆知的郎恒山歌。8.《逗趣歌》主要是考验对歌双方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语言风趣幽默,表现青年男女对歌的欢乐场面。9.《月亮要出嫁》通过月亮含蓄地表达相思、孤单、寂寞的情绪。10.《跟嬢讨晌午》是一首儿歌,表达了婚宴上孩子们前来讨喜糖、花糯饭的热闹景象。11.《妹来把家当》以枫叶发芽比喻春天来到,但家务农活无人帮手,进一步强调男子孤身一人,尚未婚配,同时描绘了壮家生产生活的全景图。12.《酒歌》是远房贵客来到壮乡,壮家人最高的礼仪祝酒、唱敬酒歌。13.《坡芽放歌》赞美壮族儿女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与歌伴人生的生活场景,更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音乐时空:这次活动主要涉及了纳西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和汉族的民间音乐,主办方在选择节目时遵循了哪些原则?

和云峰教授:这次活动的定位是“记忆与分享”,通过我们选的案例,追溯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调查、研究、教学64年的风雨历程。我们所选的展演项目均是老一辈音乐理论工作者曾经关注过的乐种,如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亲赴河北定县子卫村考察,并与1952年与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卫村管乐曲集》。1962年毛继增先生赴云南丽江进行实地,并与1964年撰写了《白沙细乐》专题报告。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奔赴积极全国各地进行采风,例如1957年,方暨申、孙云鹰、何振京赴贵州省侗族地区进行考察。1964年何乾三赴四川甘孜和阿坝藏族地区、郑小瑛赴福建畲族地区、钟子林赴青海玉树藏族地区等等。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我们无法请到所有的演出团体,只能挑选其中一些,希望能够勾起大家对过去的回忆。

音乐时空:您希望这次活动带给参与者怎样的收获呢?

和云峰教授:虽然我们有固定受众群,但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为了让更多观众有机会看到音乐周的精彩节目,我们推出录播视频放在网上进行观众的分流。保守的说,至少能够给大家提供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认知,有兴趣可以顺着我们的方向进行深入了解。讲座带有展演,使大家了解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为铸造真正的中国式的文化梦提供一些思绪。同时,也为坚守在“非遗”保护阵地上的老艺人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央音乐学院纳西族中国梦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走近音乐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告诉你 艺术让人学会感受幸福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玉龙山下“育苗人”:记纳西族“老关工”和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