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书》研究综述
2015-01-17卓晓楠
卓晓楠
坡芽,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剥隘镇所辖的一个壮族村寨,它位于中越两国边境及滇桂两省区的结合部,距离富宁县城109公里。坡芽歌书是流传在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以原始的图画文字将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的民歌集。发现者最初在坡芽村所见的歌书是一块宽约1尺、长2尺余的土布,画有81幅图画,记载了81首壮族情歌。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这些图画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成。2006年由学者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自治州富宁县境内发现整理成《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于2009年正式出版发行。
《坡芽歌书》其实就是一本当地人习唱情歌的教科书。其中包含的81首山歌以对唱为主,男唱42首,女唱38首,合唱1首。从内容看,它反映了壮族青年男女从相遇、相爱直至相约白头偕老、誓同生死的对歌联情全过程,是壮族依歌择偶婚恋习俗的生动体现。近些年学界对于坡芽歌书直接或者间接的介绍与研究只有几年的历史,在文化属性、符号形象、传承发展等方面,均有一些零散的论文。
一、发现介绍阶段
此阶段,我们所能看到的研究成果有黄懿陆《富宁坡芽歌书》,何正廷《坡芽歌书与壮族歌圩》,王志芬《坡芽歌书图案与铜鼓、岩画图案之比较研究》,《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赵丽明《“坡芽歌书”的符号是文字吗?》,李荣《坡芽歌书唱出壮族爱情三部曲》,王元鹿、朱建军《“坡芽歌书”的性质及其在文学领域中的认识价值》。其中,以黄懿陆《富宁坡芽歌书》评析最为详细。
在黄懿陆文中,笔者对《坡芽歌书》的形成年代、内容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2006年2月,中共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进行壮族文化资源普查的时候于甲村村委会坡芽村发现村民农凤妹家中珍藏着一块宽一尺许画着各种奇特图案的土布。这块布上的图案记载的是81首壮族情歌,只要见到这个图形即可诵读整首山歌。在这篇文章中,对坡芽歌书的形成年代也进行详细探析,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从流传地追溯《坡芽歌书》的形成年代,从《坡芽歌书》记载内容追溯其形成年代,从当地民俗看《坡芽歌书》的形成年代。
其一、《坡芽歌书》的流传地域据说是在剥隘、归朝一带。清代建村,在坡芽本地发现《坡芽歌书》当可追溯到清代。而由于山歌流传于剥隘、归朝一带,其中的剥隘地名亦可从《徐霞客游记》追根溯源至明代。据《云南省富宁县地名志》载,归朝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但是黄懿陆作者认为《云南省富宁县地名志》编撰者的历史知识是有所欠缺的。
其二、从《坡芽歌书》记载内容来看,麻栗坡大王岩岩画第一区有牛的图案,砚山县大山村岩画第七区出现饲养的9只鸡,说明壮族地区自新石器时期饲养畜禽已是寻常之事。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期文齐任益州郡太守开造稻田,可见铁器在云南已经普及。
其三、坡芽其地至今犹有祭祀“龙树神”的传统,即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老人厅”议事决策的风俗习惯,老人厅的壮族发音为“滇东”。据《滇国史》的研究成果,“滇”是定居民族农耕文化的产物。而在《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中的滇国是战国中晚期延续至西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坡芽歌书》的出现当在其后。所以综上所述,《坡芽歌书》的形成年代应不晚于东汉时期。
2007年,何正廷发表了《坡芽歌书与壮族歌圩》,该文从两者的作品内容、艺术特色、文字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坡芽歌书”所记载的81首情歌大量采用比兴手法, 首先是男女对唱,最后为男女合唱,而且韵律严密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也显现了壮族诗歌特有的首尾韵、尾腰韵和尾韵的音韵规律,堪称壮族民歌中的爱情绝唱。
歌圩是一种带有历史性的民俗活动,许多传统民歌便是通过其得以世代传承。歌圩集中反映了壮族文化的特征及其共同的审美观念。在歌书中盘问对打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其中,恋爱婚姻永远是民歌不朽的主题。壮族人民用歌来书写历史、传播文化、交流经验、抒发情感,说明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洋溢在歌声中的。
在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一文中提出:《坡芽歌书》里的图案符号还未达到成熟文字的程度,但是在这些符号中出现了表形、会意和指事符号。一些符号在歌书中被反复使用,具有一定的文字组合规则。因此,《坡芽歌书》是有别于原始的记事符号的一种原始文字。《坡芽歌书》只有81个符号, 不能和东巴文相比,其图符基本不表音,图符和其所指代的语言极其不对称,众多特征表明《坡芽歌书》的图案符号形态比东巴文更为古老。
二、局部深入阶段
此阶段,有关坡芽歌书介绍、研究的论文可见李锦芳、刘冰山《壮族坡芽歌书及其文字性质》、汪瑶《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考察记、杜洁芳《坡芽歌书:记录数百年壮族情歌》,查明华《坡芽歌书中的壮族文化心里探析》,吕国敏《坡芽歌书的文化属性之根》,戴艳、邹玉橙《试论坡芽歌书的符号形象》等。其中以吕国敏的《坡芽歌书的文化属性之根》最具代表性。在吕国敏的《坡芽歌书的文化属性之根》一文中,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坡芽歌书图载符号的分析,论述了坡芽歌书与坡芽情歌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坡芽歌书是优秀壮族民歌音乐与符合的完美结合,其文化属性之根是壮族民歌文化的观点。
坡芽歌书的发现无疑是民间文化领域的重大成果。富宁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单位于 2009 年向国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列入全国推荐项目。稍显遗憾的是坡芽歌书的申报的领域是“民间文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坡芽歌书”的文化属性。我们认为,“坡芽歌书”的根本文化属性是民歌文化。它可以引发诸如文字学、民俗学、稻作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但首要的是应该列入壮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范围。
其次坡芽歌书是专属于民歌的,具有指向明确的唯它性。它不像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是通用的记述符号,可以通过组合表述其他的内容。坡芽歌书离开了民歌演唱,等于丢弃了图像符号所代表的歌词大意。如果说富宁壮族民歌是柔美的,那么坡芽山歌就是柔到了极点,美到了极致。而在《深山里的文字之芽——壮族坡芽歌书》一文中,李荣、马蕊等作者也提到2007年初,富宁县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坡芽歌书》的著作权保护,同年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了富宁县的申请,并与同年8月授予了《坡芽歌书》的著作权证;同年,富宁县还把《坡芽歌书》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保护名录。目前,富宁县正努力将其申报列入全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endprint
在查明华的《坡芽歌书中的壮族文化心理探析》一文中讲到:壮族文化心理是认识和理解壮族的重要内容。它以原始的图画文字作记录,使其在流传中内容完整稳定,教育功能突出。通过《坡芽歌书》的传唱,壮族年轻一代潜移默化地受到人生观、爱情观的熏陶,了解壮族生活、生产模式与有关知识,以及男女在其中的社会角色,对其成长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也使壮族传统文化心理得以模仿和渗透。
在罗杰的《坡芽歌书的审美心理特点》一文中,从审美人类学的视野来探索“坡芽歌书”,它保留了原始文字的象形因素,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特色。同时,“坡芽歌书”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象,它存在着可暗示在“坡芽歌书”中的审美体验性,暗示出从“坡芽歌书”中发出某种确定的情感影响,但它不是原始人的神秘力量,而是情感的外化显现与情感内化的提升。
三、全面深入阶段
在此阶段的研究成果也是数量较多的,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有肖静芳的《坡芽歌书:奇怪字符、记录壮族人的情爱密码》,权迎、米恩广的《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表达特征解析》,蓝雅萍《论壮族山歌坡芽歌书的文学性》,茅慧《大型民族民间歌舞作品的现实境况与时代机遇——从他留人、坡芽歌书说起》等。
在肖静芳的《坡芽歌书:奇怪字符、记录壮族人的情爱密码》一文中除了提到坡芽歌书的发现、出处与内容。也提及2011年6月,坡芽歌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富宁县还建立了坡芽文化研究所和坡芽歌书传习馆,并从壮剧团中挑选了一些人组成了坡芽山歌队。这支山歌队在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单项总决赛中获得优秀歌手奖。而农凤妹,作为坡芽歌书的国家级传承人,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以特邀嘉宾的身份登台献艺,与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了坡芽歌书的传承问题,她说,只要村里人愿意学,她一定会教他们,一定不让坡芽歌书失传。
四、结语
虽然81个符号是一首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在专家眼中,这不仅仅是一首歌。 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则认为,《坡芽歌书》“不仅有《诗经》的韵味,有汉乐府的手法,还有梁祝的凄美”。中国壮族古籍专家黄桂秋认为《坡芽歌书》堪称“世界级”的发现,是“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
不仅如此,它还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是音乐与诗的结合,是书面语与口头语的结合,是直观认知与暗示想象的结合,是实用性与娱乐性、审美性的结合。一个民族的心理、价值取向、道德伦理、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是能够从其特有的文化形态中获取依据的。《坡芽歌书》的出现是一个契机,《坡芽歌书》符号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美学意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