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事业福利性投资逻辑
2015-01-17穆光宗
穆光宗
【摘要】 老有所养是最现实的“中国梦”。中国要大力加强老年福利事业的投资,中国的方向是发展政府主导型、财政补贴型、福利普惠型的养老机构,突出社区安养机构和专业老年护理院在社会化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走福利补贴、福祉共享的道路。政府应该牢牢把握住“养老福利化高于养老产业化”的战略取向,追求养老的社会效益,提高养老的社会福利。
【关键词】 老年事业 福利性投资 无障碍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老年事业投资的性质是福利性投资,提供的是老年公共品或者准公共品;其回报是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和老有所乐,也就是社会效益。老年事业为老年,提高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共享水平,这是最基本的福利性投资逻辑。
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态势和挑战可以分析,老年事业投资的重点和方向:一是老年友好的无障碍环境的改造和建设;二是福利补贴型社区托老所和专业老年护理机构的建造和增加。这两大方面的问题不仅是重中之重,而且是关乎老年民生的当务之急。
居家服务的社会化建设和生活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任重道远
居家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但居家养老本身存在着风险,一是来自居住空巢的风险,二是来自环境障碍的风险。相应地,居家服务的社会化建设和生活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不仅紧迫,而且任重道远。
无障碍包括环境和设施两方面。在中国大陆,有障碍环境随处可见。例如,有很多6层楼的老房子没有电梯,许多老年人腿脚不便,上下楼越来越困难。于是近年来呼吁给这些楼装电梯的声音越来越高。据统计,在北京,这样的楼有3万幢左右。假设每幢上有10个老人因为没有电梯而无法上下楼,那么光在北京涉及到的老人就在30万左右。以此估计,全国可能有3000万左右老人生活在有障碍的居住环境中。①这启示我们,一方面居住环境设计和规划要宜老适老,国家要提出规范性前置要求;另一方面对老年人居住的有障碍环境及时、有效进行改造,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再一方面,老年人在住宅选择时要考虑出入方便,楼层是一个因素,低楼层,有电梯,就有了双重保险。
有障碍的环境包括了老年人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这个改造任重道远。老旧公寓楼无电梯上下楼是一大难题。现在仍居住在老楼里的大多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力的下降,安装一台电梯成为了老旧公寓楼老年人的梦想。但从1854年世界上第一台电梯问世以来,世界上至今只有两种电梯,一种是厢式电梯,另一种是扶梯式电梯。世界上第三种电梯即分段式接力电梯已经在浙江安吉诞生,已获国家发明奖。安装这种电梯不需要改变楼房结构,也基本不占用楼道空间,安装一层10米左右长的电梯只需两万多元钱,还很省电。目前这种楼道分段式接力电梯在上海、杭州、南京、温州等地老旧公寓楼的大面积试运行后,受到一致好评。居民们在老式公寓楼体验这种电梯后的评价是“方便、实用、安全、经济”。②至于无障碍环境的新建,则需要未雨绸缪地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安全、方便的需求。
2013年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与国际助老会的年度调查“全球老年观察指数”首次发布。“全球老年观察指数”组织调查了91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考虑了13种指标,包括老年人收入、就业情况、医疗服务、受教育情况和生活环境等。结果发现,瑞典是全球最适合养老的国度。③
在瑞典,政府鼓励老人在自己的家中独立生活,实现“居家养老”。政府服务的宗旨是确保老年人能正常生活,即便在家也可以得到令生活更轻松的各种支援。“居家养老”的模式保证老人生活得更加幸福,这是瑞典养老制度的核心。和中国相似,瑞典也倡导“在地老化”(aging at place),主推“居家养老”(spending at home),为此瑞典在构建老年友好的居住环境方面作出了持续不断地努力。走在斯德哥尔摩街头,不时能看见推着助行器独自过马路的老人。瑞典的公共交通为保障老人便利出行,都有专门设计的通道,公交和地铁上也有方便老人行动的老年人专座。出租车则更是由特殊改装的车辆专为老年人或残疾人提供特别的运输服务。仅在首都斯德哥尔摩,每年就有近300万次运输是使用这一服务。瑞典政府在进行居住地区规划时,通常会要求开发商确保相关配套设施适合老年人需求。
瑞典对适老环境的建设和投资是实实在在的老年福利事业,值得中国学习。“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离不开“适老环境”的建设,只有老年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才能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享受到自由的最高价值。正是因为瑞典拥有完善的老年福利保障和居家养老的环境支持和服务体系,所以居家养老率达90%。高度发达、全天候、全覆盖、全满足的老年友好的环境支持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保证了养老零风险,而且创造了养老高满意度。在完全自主、熟悉惬意的家的环境中生活和养老,老年人舒适自在,归属感强,个人和国家的养老成本都低。
失能老人的出行和就医更需要无障碍环境的支持。老年失能化和残疾化以及残疾老龄化是我国不可忽视的人口趋势。据初步匡算,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达4000万人,④本世纪中叶将接近1亿。
中国需要突出社区安养机构和专业老年护理院的地位
随着少子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交织出现导致老年护理服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刚性社会需求。在机构养老连锁化层级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中国需要突出社区安养机构和专业老年护理院的地位和作用,走财政补贴、福利普惠的道路。
长寿但不健康这种“病苦老龄化”现象恐怕中国为最。有数据称,目前全球有4400万失智症患者,其中中国约有1000万。失智症的患病率与年龄相关,65岁以上人群患病比例是5-10%,到85岁以上为30-50%。失智症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2013年美国用于失智症护理和药物上的费用高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左右,成为美国最昂贵的疾病。
在现实生活中,失能老人照料之困难已经十分普遍。首先,传统的家属照料已经越来越不可行。所有家庭照料失能老人都困难重重、疲惫不堪。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更是压力巨大,无法承受。有的成年子女为了照顾失能父母,放弃了工作,牺牲了婚姻和自己的家庭。其次,因各种原因难以请到保姆。再次,“一床难求”的现状和高昂的费用又难倒了很多有失能老人的家庭,不仅公办的养老福利院爆满,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也在迅速升温。然而,一些养老院拒收失能老人,那些能接收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入住价格和护理价格又明显偏高,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因为有子女或拥有一份并不丰厚的退休金,他们无法享受政府埋单的福利性养老服务,目前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对象一般为“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抚养或赡养人的老人)。最后,也有一些失能老人不愿进养老院。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人对亲情的渴望,更无法改变那种“老也要老在家中,住在养老院的都是孤寡老人”的传统观念。总之,中国失能老人群體身处“内外交困”之中,“照料之难”已成为晚年之痛,可谓是四面楚歌,举步维艰。
鉴于多数老人采取的是“在地老化”的策略,所以降低居家养老的风险是现实的选择。例如,如何防范“空巢孤独死”风险就成为日趋严峻的话题。借鉴日本经验,作为社会福利项目,可考虑先在空巢独居的老年家庭建立紧急援助系统,构筑空巢老人社会保护网。这种系统在居民家设置终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者疾病,只要按动按钮即可通知消防或医疗人员前来救援。
但是,毕竟失能老人不同程度地需要专业性的照料护理服务,而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却日趋式微,成年独生子女不堪重负。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机构化必然成为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无奈的选择,成为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性趋势。需要全护理和半护理的老人大多希望能进专业的养老机构。因为老年人的护理尤其是临终护理工作,既不完全属于医疗范畴,也不是简单的居家养老,基本属于长期住院无条件、家庭照顾无能力、治疗康复无指望的范畴。中国的方向是发展政府主导型、财政补贴型、普惠福利型的养老机构。
福利补贴型社区托老所或者居家安养机构的建设值得高度重视。目前和今后,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专业的机构养老成本偏高、门槛太高,想入住的老年人承受不起是主要问题。以北京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为例,其收费标准是自理老人3500元/人,半失能老人4500元/人,失能老人5000元/人,而事实上北京市老人平均的退休金标准为3000元左右,供求之间的反差导致一些照料中心入住率不高,同时老年人老无所护,形成养老真空。这启示我们,养老不能完全推向市场,相反,政府应该牢牢把握住“养老福利化高于养老产业化”的战略取向,社会主义养老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绝不能陷入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误区。
目前,北京市已经建成102个养老照料中心,使近120万名老年人享受到了便利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⑤有的养老照料中心有专为老人设计的浴室、一键式呼叫器等设置外,还有治疗室、观察室、内科诊室和中医诊室等全套的医疗服务设施。完善的医疗服务是老人最看重的,这些医疗设施不仅可以服务在这居住的老人,服务的触角还可深入到街道内其他社区的老人。居家养老中心不仅要服务机构内的老人,更重要的是可以服务周边的老人。养老照料中心未来还将开设“虚拟养老院”,“虚拟养老院”的服务主要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老人通过电话或网络、甚至呼叫器的一个指令,就可以“接通”中心的监控平台,工作人员可上门提供餐饮、就医或者解决紧急状况等服务。
老有所养是最现实的“中国梦”。中国要大力加强老年福利事业的投资。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博导)
【注释】
①顾宝昌:《我国须正视史无前例的人口挑战》,《中国青年报》,2013年12月12日。
②《世界第三种电梯在安吉诞生》,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sociology/2014-07/01/c_1111407694.html。
③《瑞典最适合养老》,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3-10-03/content_10246260.html。
④数据来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3月1日发表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
⑤《北京市拟补贴低收入老人住养老院》,http://news.163.com/14/1118/15/ABBFLEE200014AED.html。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