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高僧是如何炼成的
2015-01-17
凤凰资讯报 2015年34期
佛教在泰国历史悠久,深深渗透泰国人的日常生活。泰国信仰佛教的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5%。泰国男子上至国王,下至平民一生中都必须出家一次。
泰国僧人的品行、声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外在的一套组织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戒律管理和内在的自律相互结合。
泰国有严格的僧人管理制度。泰国僧人分为大众派和法宗派两派。相对而言,法宗派的戒律更加严格,强调研究和宣传原始佛教经典,注重佛教教育。法宗派只允许王亲国戚、显贵要人及其子弟剃度为僧,直接受王族布施;进入的寺庙也是“王寺”,王寺住持由国王任命。在戒律上,法宗派戒律严、条例多、管理细,如不接受金钱、不视听歌舞等。
泰国佛教有严密的组织对僧人进行管理。最高领导为僧王,由国王任命,终身制。僧王下設高僧委员会或称“大长老(僧伽)会”。这个高僧委员会可以决定对僧伽的戒律、规章、行政、教育、宣传、福利等。对应泰国行政区划上的府(省)、区、县、村,泰国这些行政区划内的寺庙也是分层管理,有对应级别的僧人管理委员会和管理佛寺委员会。僧人管理委员会是佛教界的管理机构,负责对本辖区的住持、僧人进行戒律管理。管理佛寺委员会则由僧人和村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管理佛寺的钱财等事务。
如果僧人触犯了戒律,僧人管理委员会将做出裁决,严重的就要驱逐出佛门,强制其还俗。如果僧人触犯了法律,尤其是刑法,那么僧人被强制还俗之后,就将面临国家警察和司法部门的调查和法律惩罚了。
如果泰国僧人有被举报的情况出现,那么早在司法未介入之前,僧人管理委员会和高僧委员会就会着手调查并根据结果做出相应举措。
与外在的约束相比,其实更重要的或许是自身的内在修为与把持。与大乘佛教不同,小乘佛教注重自身修为,追求自我解脱和升华。所以,泰国小乘佛教的僧人可以说从教义之始,就十分注重内在的自律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