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要关注语序

2015-01-17赵菊英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23期
关键词:语序

赵菊英

[摘   要]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语序就是语词的组合次序,语序不同,语法关系、表达的意义和表达的效果也都不同。对于以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为目的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结合所读文章中的特殊语法例子,引导学生感悟其不一样的表情达意功能,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读出文字背后内蕴的思想、情感,“循言得意”,同时,又潜移默化地习得语法之道,感悟作者语法的智慧,“得意又得言”,最终达成“言意兼得”,才是智慧的阅读。

[关键词]语序;揭示中心;人物特点;体验情感

叶圣陶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我们知道,各民族的差异反映在思维、意识、心理等精神领域,也反映在语言系统本身。汉民族有注重悟性思维而不注重对思维对象进行抽象的分析推理以及“尚简约,去繁琐” 的思维特性,造就汉语不拘囿于外在的语言结构的完整,只求表达形式的灵活变通,甚至有时“只求意会不必言传”的言简意赅的表达,因此汉语不像西方语言那样有严格的性、数、格的变化,“整个汉语语法依靠的是位置1”,即语序。语词的组合次序就是语序,它是重要语法手段。语序不同,语法关系、表达的意义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关注文本中的特殊语序,引导学生体会其表情达意的独特功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关注语序,揭示文章中心

例1.《夹竹桃》教学片断

师:老师听你们读的过程中发现你们特别强调“败了,又开。黄了,又长”。花一般都是先开,再败,先长,再黄,这叫花开花落,这是自然规律,可是季老先生笔下却先写败,再写开,先写黄,再写长。难道夹竹桃跟别的花不一样,是先败再开的?

生:不是。

师:为什么季老看到的夹竹桃开花是这样的呢?为什么他要这么写呢?

生:在说明夹竹桃花期长,一朵花败了,就又开出一朵,一直延续着。

生:败与开,黄与长,是两组反义词,突出了夹竹桃的花期长。而且我从两个“又”中我也能读到夹竹桃具有韧性。

师:对,作者用了两组反义词,而且把败和黄放在前面,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生:这说明夹竹桃的生命力是源源不断的,不像其他的花谢了,这个季节就不开了。

师:源源不断这个词用得多好,就如打仗一样屡败屡战,顽强不屈。对,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写它的韧性,作者在赞美夹竹桃的韧性。正因为作者怀着对夹竹桃独特的感情,所以同样的开花,他看出来的就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开花,他写出来的也不一样。(师板书:韧性? 感情)老师再请一个同学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这句话)。

【反思】

《夹竹桃》第四自然段,一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几句,很容易就明白: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可见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夹竹桃真是韧性可贵,而第一句的表达作用被很多老师忽略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国学大师季老深厚的国学功底,遣词造句多么巧妙。案例中,教师独具慧眼,发现第一句语序的秘密,然后匠心独运地引导学生比较体会:季老写的“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是否有违常识“花开花落”?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到季老的写法不但不违背常理,反而通过有意识的语序调整,突出了“夹竹桃生命力源源不断”,这是对本文中心夹竹桃韧性可贵最好的注解,当然“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夹竹桃韧性可贵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水到渠成了。

二、关注词序,感悟人物特点

例2.《螳螂捕蝉》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师:齐读这一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

师:完全正确!明明是吴王发现了少年,课文怎么说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呢?能不能把文中的句子“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换成“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

生:不能换!课文中的句子写得好!这样表明是少年在等吴王。他知道在王宫花园一定能找到劝说吴王的机会,多聪明啊。

生:少年等吴王,是少年主动寻找劝诫吴王的机会,他冒着被砍头的危险主动劝说吴王,可见少年很爱吴国。

师:是啊!这个被动句看似被动实际是主动,是少年存心要让吴王发现自己。这是一个多么智慧的爱国者。

【反思】

文中的被动句“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从语法的角度出发分析,被动句句首是动作的接受者,而“被”字后面是动作的发出者,往往可以省略。显然,“吴王”是动作的发出者,是可以省略的内容,而少年是动作的接受者,不能省略。被动句的句法功能告诉我们,少年是主角,吴王是陪衬少年的配角。引导学生抓住被动句,与主动句“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比较,细细品评:被动句表明的是少年在等吴王,实际上是少年主动出击,在寻找那个劝说吴王的机会。可见这个少年,小小年纪心系国家安危,是个热爱国家、主动为国解危济困的有志有为的人。作者有意把语序稍作调整,故而选择被动句式,使得句子的内容丰满立体,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教者充分把握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的语序,从而深刻体会文中人物——少年的智慧爱国的特点。

三、关注词序,抒发作者情感

例3.《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课文抒发了作者满腔的爱国之情。有三个直接抒情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我找到第一节的“啊,我们爱你,中国!”

生:我找到第二至第六小节中的六句“我们爱你——”

生:我找到第七小节中的“我们爱你啊,中国!”

师:找得真准!你们发现这三句话的不同之处吗?

生:(思考好久)“我们爱你”是二至六小结的总起句,引出作者从“壮丽山河、物产丰富、民族多样、光辉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五个不同的角度具体表达对祖国的爱。

生:我觉得六句“我们爱你”,采用排比反复的方式抒情,句式工整,读起来很有音乐感。

师:说得真好!其他两句的表达作用又是什么呢?

生:(学生又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终于有同学举手了)第一节中因为祖国的幅员辽阔,所以作者喊出“啊,我们爱你,中国”。

生:第一节里“啊,我们爱你,中国”总领全诗的作用。

生:这句话也写出全诗要抒发的是爱祖国的感情。

生:第七小节总结全诗的感情,高声喊出的“我们爱你啊,中国”。

师:哦,这么说来,我们把“啊,我们爱你,中国”和“我们爱你啊,中国”两句话对调一下,可以吗?把两句话对调着读读第一和第四小节。

生:(读了一会儿课文)两句话不能对调,第一节因为祖国幅员辽阔,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喷发出“啊,我们爱你,中国”。第七小节总结全诗的感情,高声喊出“我们爱你啊,中国”。

同学们真会读,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涵。是的,学习课文,我们就是要关注这些有着细小区别的语句,反复吟诵,读出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

【反思】

因为诗歌是一种信息量大、情感丰富的文体,简洁的文字里却蕴藏着浓缩的精华,用词之精当、情感之微妙、意境之深远,可谓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但是,作者情之所至,情动辞发,情感喷发后外显的语言形式一定与之完美匹配。

《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第一节的“啊,我们爱你,中国”和最后一节的“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一样。第一节因为祖国的幅员辽阔,激起的是诗人爱国之情,感情刚起,犹如诗的起兴,更多的是感叹,所以“啊”字在前,说“啊,我们爱你,中国!”经过诗人五节叙述的情感累积,对祖国无尽的热爱激荡在心中,不断撞击诗人的心灵,使诗人此时已无法抑制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于是大声呼喊“我们爱你啊,中国”。唯有这样写,才能与全诗的内在逻辑线索相吻合,符合诗歌情感变化、节奏韵律变化的规律。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反复朗读,才能了解其表达作用,更深刻地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学生的语法主要是其通过自幼生活的语言环境,长期潜移默化中习得,自然地用这些规则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新课标在具体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这不是让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而是指引我们结合所读文章中的特殊语法例子,引导学生感悟其不一样的表情达意功能,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读出文字背后内蕴的思想、情感。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对于以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为目的的小学语文学习来说,关注语法现象,“循言得意”,同时,又潜移默化地习得语法之道,“得意又得言”,最终达成“言意兼得”,才是高效阅读。

(责任编辑   刘   颖)

猜你喜欢

语序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一)
阅读教学要关注语序
浅谈高中英语倒装句用法
中文母语对日语语序及动词学习的正负迁移
跟着《我是歌手》学宾语从句
中考英语宾语从句考点讲解与训练
初识特殊疑问句
高考英语语法易错考点正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