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影歌曲特点初探
2015-01-17董杉
董杉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中国早期电影歌曲特点初探
董杉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本文中研究中的中国早期电影,指的是1905到1949年间,在中国早期电影中早期电影歌曲片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虽然在制作、投资、团队等不及好莱坞等歌舞类型片,但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电影歌曲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特色。歌曲成为中国早期电影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有声电影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高潮期。
电影插曲;中国早期电影;有声电影
本文中研究中的中国早期电影,指的是1905到1949年间,在中国早期电影中早期电影歌曲片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是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在今天,我们仍能听到很多那个年代的歌曲被不断翻唱,例如《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给我一个吻》等等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以下笔者将从五个方面来对中国早期电影歌曲片做出特点的总结。
一、中国早期电影歌曲片的民族特性
中国早期电影歌曲片始于张石川导演、蝴蝶主演的电影《歌曲红牡丹》,像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电影一样,中国早期电影歌曲是声音进入电影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的电影歌曲片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挥之不去的戏曲情节。2 特殊的社会环境发展了自己的歌曲片。3 歌曲的创作紧握时代的脉络。下面我将逐条来进行阐释。
1.挥之不去的戏曲情节。
在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第一次看到了电影,那是我们的电影之父创作出来的一系列的短片,例如《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婴孩的午餐》等等。1905年,在中国的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了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由著名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由张石川导演、蝴蝶主演,京剧大师梅兰芳配音,穿插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4个剧目的片断。这两个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发端都内容都包含了戏曲,可见戏曲对当时的中国人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第一部歌舞片是《定军山》,虽然电影的呈现是没有声音的,但是电影的内容已经是歌与舞的形式了。
2.特殊的社会环境发展了自己的歌曲片。
自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起,歌曲片的数量和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歌曲片给世界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如,《爵士歌王》《绿野仙踪》《百老汇之歌》《飞燕迎春》等,外来影片的冲击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讲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对本土影片的冲击,又促进了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一些进步影人早早便察觉出有声电影的重要性,在《音乐歌舞有积极提倡的必要》一文里,作者碧芬便急切地指出:“欧美各国摄制的有声电影,狂风暴雨般的扑打到中国来,被它们卷去的金钱,不知有若干千万;所以我国自制有声电影,万万不容再缓。可是自制有声电影,首先该养成音乐歌舞的人才。我很希望联华公司把音乐歌舞班尽量地扩充,更希望其他的制片 公司也仿照办理。等到自制的有声电影成绩美满了,不只是能堵塞漏壶,更能表现我国影界中人不肯甘居人下的精神。”①确实如碧芬提出的中国有声电影的发展已刻不容缓,但是人才和经济实力都无法与欧美国家抗衡,所以中国早期歌舞片并没有发展起来,而是形成了人力、财力需求较少的歌唱片,放弃载歌载舞的大场面,追求以纯歌唱的形式创造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早期有声电影。
3.歌曲的创作紧握时代的脉络。
中国在1905到1945年间社会比较动荡,政局不稳,先后出现了多种电影的创作潮流,电影创作者紧握时代的脉络创作出一批经典电影,其中的电影插曲也是与剧情密切相连,如左翼电影时期出现了电影《风云儿女》,其中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非常好的宣传了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国防电影时期的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天涯歌女》表面上描写男女之情,实则表达当时的中国在战乱时期的面貌。中国早期电影歌曲由进步文人所作,歌词生动、形象、鲜明,以歌曲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民族的优思,独特又有深意。
二、歌曲的出现是电影对于自身银幕句法的探索
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后,和其他的艺术媒介有着共同的困惑——我是谁,我应该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我自己。文学的艺术媒介是文字或语言、音乐的艺术媒介是运动的乐音、舞蹈的艺术媒介是外部形体动作、绘画艺术的媒介是色彩和线条,现在我们把电影的艺术媒介总结为运动的声画影像,但是在我们的电影诞生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只是运用了画面来表达自己,并没有运用声音,这归结于电影媒介的特殊性,因为它是与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的,这就提醒了我们电影的媒介是可以不断增加的,因为科技是不断发展的。
电影在诞生之初对于表现什么样的东西是困惑的,卢米埃尔发明了纪录片,梅里爱发明了故事片,格里菲斯把文学融进了电影,爱森斯坦把蒙太奇发展到高潮,电影始终在不断探索表现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所以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它便融入到了电影中,成为电影媒介的重要表现方式。由于声音诉诸于人的另外一种感官模式,视觉伴随有听觉的元素,使得观赏者的注意力大为增强,这实际上是心理层次的增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变得更加完整、观赏者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他们对于艺术欣赏的试听感官的全部功能。
电影对于声音的初探,选择了一种更为普通观众所接受的形式——唱歌的形式,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方言众多,当时一度有人提出中国电影不适合发声,相对于说话来讲,唱歌是一种更通俗的传情达意的方式,观众不仅可以通过歌词来了解演员传达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歌曲的曲调来确认影片想要传达的心情。
三、从寂静到喧嚣
电影声音的出现,打破了电影的无声时代,电影突然变的不再沉默,电影歌曲的出现推进了电影的商业化进程,在中国30、40年代的影星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两栖明星,她们既是歌星也是影星,声音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的出现成为当时各大影片公司宣传的重点,而电影歌曲作为一种更自然的声音的形式把早期有声中国电影带到了一个非常繁华、喧嚣的境地之中。
1.声音的介入,最早表现为对一种新技术的崇拜心理,是一种电影推销自身的形式,歌曲的出现成为商业的噱头。
广告:(全片)十二大本长,一万四千一百三十四尺,对白九百七十七次说话六千九百三十五句,(歌唱)自制新歌新谱四出此外京调时皆全。——《影戏生活》
对于对白与音乐数量的迷恋,说明电影声音的概念在当时仍只是一种吸引力元素,而非叙事工具。——《银幕艳史》
当时的声音作为一种吸引力元素是电影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推销的一种手段,在当时的大多数歌曲片中,歌星的地位被无限的夸大,甚至有一些电影中的字幕特意放大歌星的名字,以此来吸引观众,歌曲成为一种被过分放大的声音元素,导致早期电影的畸形发展。
2.男性初登银幕,女性歌者达到顶峰,消费女性心理进一步扩大。
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主演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我国古代的戏曲中是不允许女性角色去演出的,但是当电影出现后,人们在银幕上看到了女性的形象,尤其是在声音出现之后,出现了一大批非常有名的两栖明星,比如周璇、李丽华、李香兰、王人美、白虹、龚秋霞等等,如果说在默片时期我们消费的是女性的外貌、那么在有声片时期,通过歌曲的演唱方式,形成一个更加立体的“美人”的角色消费,迷人的外表和美妙的歌声让她们具有才貌双全的本领,倍受观众的追捧和青睐。所以像周璇这样的“金嗓子”两栖明星,每部电影都要唱歌,并且票房成绩都不错。
3.电影歌曲扩大了电影的受众群体。
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前,中国最多的文艺界的粉丝是票友,中国戏曲的观众和爱好者们,电影崛起之后又产生了影迷,票友和影迷的差异,大致可以解释为“票友更多地沉湎于中国的文史传统并倾向于相对保守的道德价值观,影迷则更多地向往时尚的生活模式并趋骛于相对感性的自我实现途径。两者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将戏曲演出与电影放映的分庭抗力展现为一种民国都市的精神矛盾和欲望角力,并共同构成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颇为生动的人文景观。”②
以上观点证明了20世纪还上半叶,票友与影迷是分庭抗礼的,但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电影逐渐在观众心目中占据优势地位。世界第一部有声片是1926年的《唐璜》用了“维他风”的唱片伴音系统,1927年《爵士歌王》 添加了对白的电影,在声音介入电影之后,这一局面有所改变,电影观众的数量逐渐超过了票友。在1932至1933年间,上海的《电声日报》和《明星日报》先后举行了轰动全国的“电影明星影片空前大选举”和“影后大选举”,作为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的主演胡蝶以超过1万张的得票数荣登榜首,有资料记载30年代初,成为都市后的上海已迅速养成了都市的习性,赶时髦成为市民生活的基本态度。在服装日用品之外,对流行歌曲的迷恋瞬间超出了中国人迷恋百多年的戏曲。在声音尤其是歌曲介入电影之后,有一批票友将视线转移到了电影上来,为电影扩大了观众群。
4.歌者与作曲家、演奏家之间的暧昧关系形成卖点。
在早期的有声电影中,我们总能看到许多的歌女、演奏者、创作者身份的人物,这是歌曲介入电影之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创作现象,由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的搭配演变而来,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搭配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在声音介入电影后,电影为了追求一种更能为大众所接受的卖点,极力的发展歌者与作曲家、演奏家之间的暧昧关系,形成了中国早期电影中的一大看点,这很显然是声音促成的,准确地说,声音使居住在“同一个”声音和叙事空间的众多事物和形体都能通过电影化的场面调度出没在镜头中。
四、作为特殊歌众的歌者参与电影的创作
本文中提到的歌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接受者群体,而是一种特殊的歌众——演唱者,对于演唱者来说,她的演唱资源有两种:一种是新歌,一种是老歌。如果说是新歌,那么她取得了第一次演唱权,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唱,那么这个歌者会参与歌曲的创作,她首先要把书面的歌词和曲调转换成声音,随后她还要根据电影的内容进行表演既参与电影的创作,这其中最经典的是周璇在《马路天使》中的唱段《四季歌》和《天涯歌女》,以《天涯歌女》为例,在《马路天使》中周璇与赵丹在两扇相对的窗户相望,两个人说着话,就开始哼唱,周璇活泼可爱的面容和赵丹眉飞色舞的眼神始终给我们一种愉悦感,而在电影《色戒》中,王佳芝也演唱了《天涯歌女》,却让易先生泪流满面,同一首歌曲可以产生两种不一样的情绪,这说明了在歌曲片中演员对歌曲的演绎也对电影的叙事进行了再创作。
五、电影歌曲和流行歌曲的互相推动
电影插曲是有声电影最早的特殊标志。电影插曲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电影音乐。在有声电影产生之初,电影歌曲成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20世纪30年代,电影音乐的受关注度一度高于电影文本本身,许多电影音乐人的地位也随之被捧高。这是在声音这一元素出现之初产生的一种畸形现象,但是电影歌曲的出现也为电影赢得更广泛的观众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歌曲的风格上,歌曲介入电影多以“情歌”的形式来表现,有些虽然不是单纯的情歌,也会增加感情的元素,推进了中国歌曲的流行通俗的进程,尤其是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和舞厅的快速发展,探戈、爵士、等多样流行音乐、舞曲开始影响中国流行歌曲的风格,加速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变。
注释:
①碧芬《音乐歌舞有积极提倡的必要》,《影戏杂志》第2卷第1号,1931年7月,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杂志部出版。
②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2006年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J617.6
:A
1671-864X(2015)09-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