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益旅游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2015-01-15陈立平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35期

摘要:本文首先重新定义了公益旅游的概念,主要从公益旅游主体的角度考察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脉络,并分析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关键词:公益旅游 志愿者旅游 旅游志愿者 公益旅游NPO

一、公益旅游的定义

公益旅游是以公益为目的或带有公益性质的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一个多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体系:旅游者通过提供志愿服务、参与公益活动,为目的地社区做出贡献,而他们则收获独特的旅游体验、奉献助人的精神满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公益旅游NPO①倡导公益旅游理念、组织公益旅游活动,实现以公益为主要目的的组织价值;旅游企业针对特定目标市场提供公益旅游产品,达到获得企业利润、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旅游志愿者在旅游目的地当地,为旅游者提供信息咨询等志愿服务,以奉献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旅游管理机构对公益旅游活动及项目进行扶持鼓励与监管,保证公益旅游的健康规范发展。

二、我国公益旅游的发展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益旅游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主要从公益旅游主体的角度考察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脉络。

(一)早期政府推动

早期公益旅游项目多由政府及官方背景的志愿者组织发起并提供资金,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暑期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等项目。这些项目中的旅游休闲比重很小。

(二)民间NPO涌现

随着我国对志愿服务的大力倡导,一些民间力量自发形成志愿者组织,如环保类组织“自然之友”、“地球村”等,其志愿服务多侧重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类NPO也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旅游活动,灯塔计划(2001年)、麦田计划(2005年)等都是致力于改善国内偏远地区教育环境的纯公益组织。灯塔计划组织教育背景良好的志愿者到偏远地区学校开展义教活动,分享城乡两地教育资源,改善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

而最早从旅游角度出发的公益旅游组织是2004年成立的“多背一公斤”(也称多背1kg,或简称为1kg)网站。它鼓励旅游者实践举手之劳的善举,倡导和组织在前往偏远地区旅游的同时,多背一公斤的图书文具赠给当地的学生,并传递更多信息和观念,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同时,它也强调旅行后的体验与经验分享,发布旅途中新学校信息,扩大“多背一公斤”的服务范围,并且传播公益旅游的理念,影响更多的旅游者。

“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项目,从起初的几十个活动学校,几百名志愿者参与活动,到组建专职团队、注册成立公司,活动规模和社会影响迅速提升,仅2010年,由志愿者自发组织的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超过500个,参与人次超过6000人次,服务形式覆盖了公益旅游、物资捐赠、支教等多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志愿者服务学校超过1200所。“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项目被多家媒体的报道,社会影响力逐步提高②。

(三)旅游企业加盟

2006年3月,安徽妇女旅行社推出“春风送暖,情系江淮——桃花潭一日游”的线路,与当地的贫困小学开展“捐资助学”活动。2006年11月,上航假期旅行社与“多背一公斤”正式合作,推出贵州公益旅游线路。

一些旅游企业意识到公益旅游的发展潜力,设计推出公益产品,或与已具一定品牌的公益旅游组织合作开发公益旅游线路。他们的加入使得公益旅游有了新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

(四)旅游者:让旅行更有意义

自助旅游尤其是背包旅游的兴起,是我国公益旅游发端的契机。与团队游客相比,他们能真正接触到旅游目的地居民,有了真切的体验与交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行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旅行更有意义,这是公益旅游发展的基础。

(五)旅游志愿者

旅游志愿者主要为旅游者提供向导、 咨询、讲解等志愿服务,一方面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和目的地旅游形象,同时也增强了旅游志愿者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杭州的旅游志愿者起步较早,始于1993年的“保护西湖绿行动”。2005年2月,杭州旅游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分为“老杭州”和“多语种”旅游志愿者服务两支队伍。“老杭州”服务队招募土生土长的“老杭州”作为咨询服务志愿者,使外地游客能充分了解杭州的民俗风情,成立6年来,提供志愿服务达25000人次,服务时数120000余小时。多语种志愿者服务队招募十几个语种的外语志愿者,通过旅游服务热线的三方通话来为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提供杭州旅游信息。

2008年是推动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关键一年。联合国志愿组织中国项目官员表示“2008年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其主要的标志就是开启了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时代。年初雪灾后,旅行社纷纷推出让利赈灾旅游线路,游客踊跃报名,掀起了2008年第一次公益旅游的高潮。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千百万志愿者踊跃奔赴救灾第一线。国家旅游局积极谋划灾后重建和旅游业恢复发展,赈灾旅游人数激增。公益旅游成为灾区旅游业恢复的重要力量。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全国有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100万名社会志愿者、20万名拉拉队志愿者共约170万名志愿者在北京提供服务,将中国的志愿服务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的特点

(一)国内范围,城乡流动

国外公益旅游中,有很多知名项目是跨国性质的,即由发达国家去往落后国家的公益旅游,旅游者由欧美流向非洲、亚洲及南美的贫困地区。而我国的公益旅游目前还局限在国内,由城市向乡村流动。这一方面是经济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我国有地域广大的贫困地区,目前的公益力量对庞大的贫困人群来说,还仅仅是杯水车薪,国人的家国观念也决定了其国内范围的流动边界。

(二)依靠网络社区,分享交流平台endprint

受成本与传播渠道所限,公益旅游者以及草根公益旅游组织主要利用网络社区的平台,有专门的公益旅游网站,更多的是各种论坛性质的网络社区。这些网络社区聚集了一群志趣相投、理念契合的人,这里既是宣传公益的阵地,也成为旅游者组织与参加公益旅游的平台。在这里,参与者即是组织者。社区成员都可以发起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公益旅游活动。

(三)侧重弱势群体,投向教育领域

国外的公益旅游涉及领域相对广泛,在环境、生态、物种保护、科学考察等方面均有涵盖。而我国公益旅游尚属发展初期,主要侧重帮扶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主要项目也多投向教育领域,比如目前较多的是与乡村小学对接的图书文具捐赠、支教等。

(四)家庭亲子公益,强调教育功能

近几年来,亲子公益游也日渐成为公益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一方面家长带着孩子做公益,从小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城市儿童生活优越,想让他们去体验落后地区儿童的生存状况,让他们了解到世界存在差异。

四、公益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公益旅游的理念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自发或有组织的公益旅游活动不断增长,一些公益旅游组织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必须承认它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活动规模小、参与范围小、宣传不足、影响力有限、帮助对象相对单一、形式不够丰富等问题。如以助贫、助学、环保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旅游活动,也多为简单的捐赠图书文具,或是植树、捡垃圾等。

有些公益旅游活动组织不当,有悖公益的原则与初衷,比如某公益旅游团,到达一处贫困地区,团员集体现场捐款,媒体随行报道。公益旅游倡导的是与目的地居民平等、互助交流的理念,而非施舍,更不能采取伤害对方自尊的形式。此外,公益旅游项目不排斥商业运作,但一定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切忌打着公益旅游的旗号,实则谋利。

由于法律及政策上的限制,民间公益组织唯一合法的资金来源是申请基金会的经费或活动项目,公益旅游组织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能否申请到、何时申请到都是不确定因素,缺乏连续有保障的资金支持,公益旅游项目的可持续性差。而现实运作中,多数公益旅游组织都处于政策与法律的模糊地带。

为实现公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公益旅游组织开始了艰难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同时也呼吁政府放宽限制,在政策、制度、组织保障等诸多方面大力支持与鼓励。

注:

①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为NPO),是指政府以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实现社会公益或互益的组织。

②http://www.1kg.org/

参考文献:

[1]http://www.voluntourism.o-

org/resources.html

[2]Wearing S. (2001). Volunte-

er Tourism:Experienc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 [M]. Wallingford:CABI Publishing.

[3]宋聪. 中国志愿者旅游开发[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

[4]戴玉秀. 公益旅游行为模式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例 [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5]http://www.lighthouse.org.cn/

[6]http://www.1kg.org/

(陈立平,湖南邵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与公益旅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