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陆早51号棉花器官同伸关系及棉铃空间分布

2015-01-15马晓梅孙杰李保成林海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棉铃空间分布棉花

马晓梅+孙杰+李保成+林海

摘要:分析2个试验点新陆早51号棉花各器官的发生规律及蕾铃空间分布情况,探明该品种的生育特点及规律,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及科学制定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新陆早51号第1节蕾与同位主茎叶的同伸关系为(n-2.0)~(n+1.5)(n为主茎叶龄),第1节花与同位主茎叶的同伸关系为(n-8.1)~(n-6.1);该品种总体结铃表现为中、下部成铃率高,下、中、上部结铃分别占整株收获铃数的48.0%、32.7%、22.6%;棉株第1节成铃率为73.6%,结铃稳定,第2节结铃率为26.4%。

关键词:棉花;品种;器官同伸关系;棉铃;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S56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23-03

棉花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影响产量的各个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产量的效应,因此研究其关系对高产栽培十分重要。棉花植株形态性状是通过产量组成因素和单位面积铃数影响产量的,分析各组成因素间的关系,可以明确其对产量的作用情况[1],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进行调控。棉花主茎叶的出叶速度反映棉株内部器官的形成和生长发育速度,也反映外界环境因素对棉花器官形成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2-3]。研究棉花主茎叶与蕾、花的同伸关系及成铃的空间分布,不仅能了解棉花生长发育进程中的特征特性及规律,而且可以反映构成产量的主要部分及其合理性,预测不同品种棉花的产量及棉纤维品质,还可以作为分析栽培措施优劣及对器官影响的依据,对制定行之有效的配套栽培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新陆早51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新品种,2011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并命名,同年通过国家棉花品种审定,现已大面积推广种植。从新陆早51号主茎叶与蕾、花同伸关系及产量性状空间分布入手分析其生长规律,为该品种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及配套栽培技术合理化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在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地进行,供试品种为新陆早51号,4月21日播种,株距10cm,6月5日采用1膜2管滴头水,间隔10d滴水,9月上旬停水,滴水8次,每次滴量450~600m3/hm2。采用1.45m宽膜覆盖,1膜4行,5m行长,人工点播。试验设2个重复,每个重复取10株棉花,全生育期进行监控调查。

1.2测试项目

1.2.1棉花生育期记载棉花出苗期、主茎叶展平、不同果枝第1、第2节现蕾、开花、吐絮和脱落的日期。

1.2.2产量构成吐絮时调查果枝数,分下部(1~3果枝)、中部(4~6果枝)、上部(7果枝以上)计数成铃数。

1.2.3纤维品质吐絮后,按不同果枝不同节位棉铃进行纤维取样,进行室内考种及纤维品质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新陆早51号棉花蕾铃的发生规律

新陆早51号果枝第1节的现蕾期集中在5月底至7月初,开花期主要集中在6月底至7月底;果枝第2节现蕾期集中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开花期集中在7月初至8月初。由表1可见,新陆早51号棉花第1节同位蕾现蕾间隔在2.6~3.3d,平均3.0d,现蕾至开花时间在26.1~28.4d,平均27.1d,开花至吐絮时间在49.1~59.9d,平均56.4d;第2果节同位蕾现蕾间隔在2.8~4.2d,平均3.3d,现蕾至开花时间在26.0~31.0d,平均28.4d,开花至吐絮时间在62.0~68.0d,平均64.0d;第1~2果节邻位蕾现蕾时间间隔在6.8~10.1d,平均8.6d。该试验结果及规律与王荣栋等的研究结果[4-5]一致。

2.2新陆早51号第1果节蕾与同位主茎叶的同伸关系

根据叶龄进程及叶龄动态情况,进行适量的化调或水肥调控,可以准确协调棉花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5]。研究表明,第1果节现蕾期与同位主茎叶相差时间稳步减少,以第11~12张真叶展平时间为分界点;第5~10张真叶展平速度快于现蕾速度,即主茎叶先展平后,同位蕾现蕾;第13~17张真叶展平速度慢于同位现蕾速度,即同位蕾现蕾后,主茎叶再展平。这与张新国等的研究结果[6]相符。新陆早51号同位主茎叶、蕾相差叶龄数值在-1.5~2.0之间,呈近线性关系,由表2可见,第1果节蕾与同位主茎叶的同伸关系为(n-2.0)~(n+1.5),即主茎第n位叶同位果枝第1果节现蕾期在(n-2.0)~(n+1.5)叶龄之间。

2.3新陆早51号第1果节花与同位主茎叶的同伸关系

新陆早51号第1果节同位花开花间隔在3.0~3.8d。由表3可见,果枝第1果节花期与同位主茎叶的展平期相差时间在31.4~21.0d间稳步减少;主茎叶与同位第1果节花的同伸关系为(n-8.1)~(n-6.1),即主茎第n位叶同位果枝第1果节开花期在(n-8.1)~(n-6.1)叶龄之间,且随开花的果枝位上升而两者的叶龄差逐渐减少。该结论与陈冠文等研究结果[7]相符。

2.4新陆早51号棉铃空间分布特点

由表4可见,新陆早51号纵向成铃分布表现为第1、2、3、6果枝成铃率明显高于其他果枝,其中第1果枝结铃占整株铃数百分比最大,成铃率最低的是第9果枝,其结铃占整株铃数百分比明显低于其他果枝;整株棉铃按下部、中部、上部划分,3部分结铃各占整株结铃的48.0%、32.7%、22.6%,下部比中部多15.3百分点,比上部多25.4百分点,棉铃纵向分布以中下部棉铃为主;棉花横向成铃有离茎递减的规律,越远离主茎,成铃越少[8],同一果枝不同果节成铃率差别明显,单株总铃数中,以第1果节成铃为主,其成铃率为73.6%,第2果节为26.4%。

2.5新陆早51号不同部位棉铃纤维品质指标

由表5可见,新陆早51号棉纤维衣分指标表现中、上部铃稍优于下部铃;中、下部铃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表现优于上部铃;上部铃比强度表现较好。综合来看,该品种各部位棉纤维检测指标差异不明显,成熟度好。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新陆早51号第1节同位蕾现蕾间隔平均3.0d,现蕾至开花时间为27.1d,开花至吐絮时间为56.4d;第2果节同位蕾现蕾间隔平均3.3d,现蕾至开花时间为28.4d,开花至吐絮时间为64.0d;第1~2果节邻位蕾现蕾时间间隔平均8.6d;该品种第1果节现蕾期与同位主茎叶相差时间稳步减少,以主茎叶第11~12张真叶为节点,现蕾速度与同位主茎叶展平速度发生变化,第1果节蕾与同位主茎叶的同伸关系为(n-2.0)~(n+1.5),果枝第1果节花期与同位主茎叶展平期相差时间在31.4~21.0d间稳步减少,主茎叶与同位第1果节花的同伸关系为(n-8.1)~(n-6.1);新陆早51号纵向成铃以中、下部成铃为主,下、中、上部结铃分别占整株结铃的48.0%、32.7%、22.6%,中下部果枝成铃率最高,横向成铃结铃多在第1果节,占整株铃数的73.6%;该品种早熟性好、吐絮集中,中部铃棉纤维品质综合性状稍优于下部和上部铃,不同部位棉铃的纤维品质变化不显著。

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很多,一般都是以棉田群体生态特点或棉花的外部形态变化为依据来确定调控措施。棉花叶龄既能反映棉株各器官的同伸规律,又能反映气候、土壤和栽培技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为人们对棉花实施调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棉花叶片发生规律与其他器官的相关性状来诊断棉花长势,按叶龄计算调控效应期,使调控技术在实施的时间上更精确,可以较精确地预测调控结果,克服栽培措施上的盲目性[9]。

塑造理想株型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的保证,根据棉花真叶展平、现蕾、开花等指标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对棉花营养生长及蕾、花、铃的形成进行全程调控是高产栽培的关键。棉花现蕾、开花顺序及相隔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品种本身现蕾、开花的生育规律,可以根据棉铃在果枝上的着生位置,推测其开花、吐絮的早晚[4],这对塑造高产棉花的理想株型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何良荣等试验结果认为,铃数对产量起着最大的作用,产量的高低与单位面积结铃有着重要的关系,棉铃的空间分布既能反映出品种的结铃情况,又能反映构成产量的主要部分及合理性[10-11]。

棉株器官间的同伸关系是棉花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基因控制,是棉花栽培过程中实行调控的理论依据。明确不同棉花品种的生育规律及各器官间的同伸关系,在制定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上起着重要的理论依据,避免了调控技术在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了解品种成铃率和棉铃空间分布,是制定并总结适宜的配套栽培模式的关键。新陆早51号以中下部、内围成铃为主,因此中下部内围铃是棉铃主体,中下部外围铃和上部内围铃是实现超高产的潜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爱莲,蔡以纯.棉花若干性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J].棉花学报,1990(1):67-74.

[2]田笑明,陈冠文,李国英.宽膜植棉早熟高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陈冠文,余渝,王波,等.棉田群体综合调控决策与实施[J].新疆农垦科技,1999,22(2):3-5.

[4]王荣栋,尹经章.作物栽培学[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452-453.

[5]邓福军.农艺工——棉花种植(高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6]张新国,陈谦,张巨松,等.超高产棉花器官同伸关系及棉铃空间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1):36-41.

[7]陈冠文,陈谦,宋继国,等.超高产棉花苗期诊断与调控技术[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8]马建萍,陈远志.超高产棉田的棉铃空间分布及调控技术[J].农村科技,2006(6):19,25.

[9]林海,陈冠文,邓福军,等.超高产棉田叶片发生规律及叶龄调控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2008,31(6):11-13.

[10]何良荣,赵淑贞,杜娟.矮密早模式下中棉所23号棉花蕾花铃空间分布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1998,35(6):253-254.

[11]陈冠文.超高产棉田产量结构与棉铃空间分布特征[J].中国棉花,2005(增刊1):21-24.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新陆早51号第1节同位蕾现蕾间隔平均3.0d,现蕾至开花时间为27.1d,开花至吐絮时间为56.4d;第2果节同位蕾现蕾间隔平均3.3d,现蕾至开花时间为28.4d,开花至吐絮时间为64.0d;第1~2果节邻位蕾现蕾时间间隔平均8.6d;该品种第1果节现蕾期与同位主茎叶相差时间稳步减少,以主茎叶第11~12张真叶为节点,现蕾速度与同位主茎叶展平速度发生变化,第1果节蕾与同位主茎叶的同伸关系为(n-2.0)~(n+1.5),果枝第1果节花期与同位主茎叶展平期相差时间在31.4~21.0d间稳步减少,主茎叶与同位第1果节花的同伸关系为(n-8.1)~(n-6.1);新陆早51号纵向成铃以中、下部成铃为主,下、中、上部结铃分别占整株结铃的48.0%、32.7%、22.6%,中下部果枝成铃率最高,横向成铃结铃多在第1果节,占整株铃数的73.6%;该品种早熟性好、吐絮集中,中部铃棉纤维品质综合性状稍优于下部和上部铃,不同部位棉铃的纤维品质变化不显著。

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很多,一般都是以棉田群体生态特点或棉花的外部形态变化为依据来确定调控措施。棉花叶龄既能反映棉株各器官的同伸规律,又能反映气候、土壤和栽培技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为人们对棉花实施调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棉花叶片发生规律与其他器官的相关性状来诊断棉花长势,按叶龄计算调控效应期,使调控技术在实施的时间上更精确,可以较精确地预测调控结果,克服栽培措施上的盲目性[9]。

塑造理想株型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的保证,根据棉花真叶展平、现蕾、开花等指标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对棉花营养生长及蕾、花、铃的形成进行全程调控是高产栽培的关键。棉花现蕾、开花顺序及相隔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品种本身现蕾、开花的生育规律,可以根据棉铃在果枝上的着生位置,推测其开花、吐絮的早晚[4],这对塑造高产棉花的理想株型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何良荣等试验结果认为,铃数对产量起着最大的作用,产量的高低与单位面积结铃有着重要的关系,棉铃的空间分布既能反映出品种的结铃情况,又能反映构成产量的主要部分及合理性[10-11]。

棉株器官间的同伸关系是棉花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基因控制,是棉花栽培过程中实行调控的理论依据。明确不同棉花品种的生育规律及各器官间的同伸关系,在制定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上起着重要的理论依据,避免了调控技术在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了解品种成铃率和棉铃空间分布,是制定并总结适宜的配套栽培模式的关键。新陆早51号以中下部、内围成铃为主,因此中下部内围铃是棉铃主体,中下部外围铃和上部内围铃是实现超高产的潜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爱莲,蔡以纯.棉花若干性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J].棉花学报,1990(1):67-74.

[2]田笑明,陈冠文,李国英.宽膜植棉早熟高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陈冠文,余渝,王波,等.棉田群体综合调控决策与实施[J].新疆农垦科技,1999,22(2):3-5.

[4]王荣栋,尹经章.作物栽培学[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452-453.

[5]邓福军.农艺工——棉花种植(高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6]张新国,陈谦,张巨松,等.超高产棉花器官同伸关系及棉铃空间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1):36-41.

[7]陈冠文,陈谦,宋继国,等.超高产棉花苗期诊断与调控技术[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8]马建萍,陈远志.超高产棉田的棉铃空间分布及调控技术[J].农村科技,2006(6):19,25.

[9]林海,陈冠文,邓福军,等.超高产棉田叶片发生规律及叶龄调控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2008,31(6):11-13.

[10]何良荣,赵淑贞,杜娟.矮密早模式下中棉所23号棉花蕾花铃空间分布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1998,35(6):253-254.

[11]陈冠文.超高产棉田产量结构与棉铃空间分布特征[J].中国棉花,2005(增刊1):21-24.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新陆早51号第1节同位蕾现蕾间隔平均3.0d,现蕾至开花时间为27.1d,开花至吐絮时间为56.4d;第2果节同位蕾现蕾间隔平均3.3d,现蕾至开花时间为28.4d,开花至吐絮时间为64.0d;第1~2果节邻位蕾现蕾时间间隔平均8.6d;该品种第1果节现蕾期与同位主茎叶相差时间稳步减少,以主茎叶第11~12张真叶为节点,现蕾速度与同位主茎叶展平速度发生变化,第1果节蕾与同位主茎叶的同伸关系为(n-2.0)~(n+1.5),果枝第1果节花期与同位主茎叶展平期相差时间在31.4~21.0d间稳步减少,主茎叶与同位第1果节花的同伸关系为(n-8.1)~(n-6.1);新陆早51号纵向成铃以中、下部成铃为主,下、中、上部结铃分别占整株结铃的48.0%、32.7%、22.6%,中下部果枝成铃率最高,横向成铃结铃多在第1果节,占整株铃数的73.6%;该品种早熟性好、吐絮集中,中部铃棉纤维品质综合性状稍优于下部和上部铃,不同部位棉铃的纤维品质变化不显著。

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很多,一般都是以棉田群体生态特点或棉花的外部形态变化为依据来确定调控措施。棉花叶龄既能反映棉株各器官的同伸规律,又能反映气候、土壤和栽培技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为人们对棉花实施调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棉花叶片发生规律与其他器官的相关性状来诊断棉花长势,按叶龄计算调控效应期,使调控技术在实施的时间上更精确,可以较精确地预测调控结果,克服栽培措施上的盲目性[9]。

塑造理想株型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的保证,根据棉花真叶展平、现蕾、开花等指标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对棉花营养生长及蕾、花、铃的形成进行全程调控是高产栽培的关键。棉花现蕾、开花顺序及相隔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品种本身现蕾、开花的生育规律,可以根据棉铃在果枝上的着生位置,推测其开花、吐絮的早晚[4],这对塑造高产棉花的理想株型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何良荣等试验结果认为,铃数对产量起着最大的作用,产量的高低与单位面积结铃有着重要的关系,棉铃的空间分布既能反映出品种的结铃情况,又能反映构成产量的主要部分及合理性[10-11]。

棉株器官间的同伸关系是棉花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基因控制,是棉花栽培过程中实行调控的理论依据。明确不同棉花品种的生育规律及各器官间的同伸关系,在制定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上起着重要的理论依据,避免了调控技术在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了解品种成铃率和棉铃空间分布,是制定并总结适宜的配套栽培模式的关键。新陆早51号以中下部、内围成铃为主,因此中下部内围铃是棉铃主体,中下部外围铃和上部内围铃是实现超高产的潜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爱莲,蔡以纯.棉花若干性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J].棉花学报,1990(1):67-74.

[2]田笑明,陈冠文,李国英.宽膜植棉早熟高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陈冠文,余渝,王波,等.棉田群体综合调控决策与实施[J].新疆农垦科技,1999,22(2):3-5.

[4]王荣栋,尹经章.作物栽培学[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452-453.

[5]邓福军.农艺工——棉花种植(高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6]张新国,陈谦,张巨松,等.超高产棉花器官同伸关系及棉铃空间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1):36-41.

[7]陈冠文,陈谦,宋继国,等.超高产棉花苗期诊断与调控技术[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8]马建萍,陈远志.超高产棉田的棉铃空间分布及调控技术[J].农村科技,2006(6):19,25.

[9]林海,陈冠文,邓福军,等.超高产棉田叶片发生规律及叶龄调控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2008,31(6):11-13.

[10]何良荣,赵淑贞,杜娟.矮密早模式下中棉所23号棉花蕾花铃空间分布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1998,35(6):253-254.

[11]陈冠文.超高产棉田产量结构与棉铃空间分布特征[J].中国棉花,2005(增刊1):21-24.

猜你喜欢

棉铃空间分布棉花
棉花是花吗?
不同棉花品种棉铃壳含Fe、Zn 量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优化及应用
棉花
棉铃成熟度对抗虫棉纤维品质与铃重及衣分的影响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
施氮量对棉铃干物质和氮累积及分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