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济管理类学生开展公共选修课《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教学实践研究
2015-01-15柯希嘉
柯希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是经济科学中的基本理论学科,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公共课程,对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关系的本质和经济规律,培养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对于增强经济学学习能力和经济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学生公共选修课的安排上一直采取较大力度,由各系教师按专业类别引导教师开展全院范围内的公共选修课程的甄选和讲授。由经济管理系教师开设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在全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实施情况良好,学生选课人数为六十人,达到公共选修课程人数上限。通过一轮的讲授之后,在学生中影响较为强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一门实用性强,能够真正指导自身学习、生活和实践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任课老师及时对课程导入和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才获得最后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选课学生都来自非经管系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任何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学科背景,这就导致了学生大多不具备任何《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的相关学科背景,从而要求任课教师及时进行调整,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无法接受教学方式,不能对所学内容引起共鸣。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目标
本学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是有本院经济管理系教师根据经济学相关课程设置的一门供广大非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运用了经济学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中《管理学》、《运筹学》和《公司治理》等课程的相关知识。通过对个门课程知识体系的解构,在新的课程框架下进行重构后形成的一门针对广大没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的学生而展开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本课程的目标就是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对经济生活、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等问题有一个较为广泛和深入的认识。本院非经管类学生主要涉及工会学、劳动关系学、社会工作、文化艺术、安全工程和劳动法学等学科。学生们具有一定社会学基础和较为扎实的学科能力。因此,学生在认知和学习能力方面能力较为突出。只是缺乏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导致在教学中存在,知识盲点、理论框架缺乏,以及不同理论相关和衔接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运用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手段,对教学目标把握需要更为准确,即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对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得以实现。
课程安排所涉及的知识架构主要为:第一章为导论部分,要求了解《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制度的概念、制度作用及制度的基本职能。明确研究《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对象、方法和意义。第二章为制度的构成与起源,要求掌握制度的构成,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制度的实施机制极其重要性;制度的三种起源学说:合作起源说、交易费用起源说、诺思的起源说;制度的功能。第三章为交易费用理论与契约理论,要求掌握交易费用的定义、交易费用的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交易费用理论产生的意义,契约的定义、契约的种类及其作用。第四章为产权理论,要求掌握产权的涵义,产权的多元性、产权的排他性、产权的可分割性及产权的可转让性等主要特征,具体的产权安排以及产权的功能。第五章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要求掌握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源泉、制度变迁的轨迹、诺思的两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制度变迁和创新中时滞问题。第六章为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要求掌握制度需求的定义、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第七章为国家理论,要求掌握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国家理论的基本观点、国家的涵义、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暴力潜能分配论、国家的目标与冲突、诺思悖论。第八章为制度与经济发展,本章要求掌握制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制度创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二、课程设施与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和教学方法是课程目的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是课程实施中,将不同专业的学生重新编组,形成新的课程学习小组,打乱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学科背景,防止学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架构的影响,拓展学生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的能力。使具备不同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讨论,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加大了学生对课程以及同学的新鲜感。
除了对学生重新分组以外,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的阅读和预习,同时加大学生实行思考问题的力度。课程实施中首先要把整个课程体系,以及每次课程所以讲授的内容事先告诉同学们,让大家能够对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对每一次课程,以及每次课程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是位置进行了整体认识。而且课程每部分都安排了需要阅读的书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知识盲点。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案例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就特别强调该项方法的运用。我们在学期之初就将各章节涉及的案例以书面形式传递给学生,需要学生课前阅读并思考,同时在课堂上,需要学生按照新的编组展开讨论,并形成大致观点,进而进行组间讨论。从而促进学生运用案例对知识体系的认知。加大学生学习兴趣。课堂讨论也是一项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通过组内讨论,学生能够结合各自不同学科背景展开讨论,加大学生视野,也有利于学生参与,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同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组间讨论。每组通过讨论后得出的观点,在不同小组之间展开讨论,由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课堂活跃度大幅提升,往往出现一个问题有几个不同的观点,最后观点越辩论越明确,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最终对课堂涉及的知识全面形成较为公正客观的认识。
三、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促进
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和分组教学,以及强调课前准备等措施的实施,《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整体开展效果不错。但考虑到学生实际体验和进一步对下面教学,以及新一轮教学的效果有所保持和提升,我们进行了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单独询问、学生通过教务系统评价以及课题集中反馈等方式,及时发现各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并对下面的教学进行及时跟进,防止学生存在似懂非懂的现象。在学期期中和期末环节,我们引入了综合案例分析,让同学们面对真实的市场环境和问题。从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最终的考评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运用课堂知识来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并从中找到较为妥当的方法加以实施。并且在实施中能够结合本身学科背景和其他背景知识,有创新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和评价,我们对下一轮教学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加大了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的力度。重新修订了案例,加入了一些更新的案例素材,并结合学生反馈的意见,充分考虑学生的时代特点和思维方式。更好的促进今后公共选修课《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对本院非经济学和非管理学学生进行了一轮公共选修课《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教学之后,是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进行此门课程,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拓展了一条新型教学之路,我们除了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课程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之外,我们还将对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其他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解构和重塑,争取创建更多更好的公共选修课程为本院非经管类学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拓展一条新路。
[1]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1992.
[2]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02.
[4]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思对话[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周其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中国香港)[J].1997.(18-19).
[6]周业安.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经济研究[J].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