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镇江诗坛“三诗人”述略
2015-01-15李莹李金坤
李莹+李金坤
清代镇江诗坛多有“三诗人”之并称者,诸如“京口三诗人”、“江上三诗人”、“京江三上人”等,他们声气相应,意蕴深厚,别具魅力,以其各自的诗学价值与意义,共同氤氲成清代镇江诗坛的新气象。
京口三诗人,即指康雍乾时期活跃于镇江诗坛的余京、张曾及鲍皋三位平民诗人,此并称得名于沈德潜。余京,字文圻,三岁丧父,母苦节教之,长于诗。50余岁时寓居焦山,与沈德潜相识,结为诗友,多有宗唐之作,著有《江干诗集》。张曾,字祖武,自号石帆山人,性不偕俗,诗工而家益贫,放浪京口、淮扬间。客京师大学士英廉家教馆三载,因孤僻傲物而离馆南归。晚年落拓,“多吟咏于茶寮酒肆,或讴吟道上”(光绪《丹徒县志》)。诗风质朴,语言清新,多直抒性灵之作,著有《石帆诗集》。鲍皋,字步江,号海门,为清代前期镇江诗坛领袖人物,自幼聪慧,有“奇童”之称。擅画工诗,博陵尹嘉铨赏其诗,且资助之,诗名日振。其妻陈蕊珠,子之钟,女之兰、之蕙、之芬皆能诗,是谓“一门风雅”。沈德潜尝为张曾《石帆诗集》作序云:“余于京口得交诗人三,康熙戊戌(1718)交余子江干于焦山,乾隆癸亥(1743)交鲍子步江于京师,乙丑(1745)交石帆于梦堂司马宅……”“京口三诗人”与沈德潜相交时间虽然有先后,但都声气相应,学习切磋,增长诗艺。
此外,活跃于嘉庆年间的丹徒人王豫、顾鹤庆、张学仁亦有“京口三诗人”之称。王豫《群雅集》“张学仁”条云:“寄槎(张学仁号)诗气格深稳,藻采清丽,沈文慤督学江苏,目为才彦。法时帆(法式善号)学士寄寥观察诗称顾弢庵(顾鹤庆号)、寄槎与予为‘京口三诗人。”可见,“京口三诗人”之并称是由法式善所定,而他们各自亦都乐意接受。彼此寄赠酬答之诗中亦多涉及三人。如张学仁《得法时帆先生书并赠诗依韵奉答》云:“诗人古宅旁,香雾梅花弄;成钧擢英才,鼓徵时警众,广厦庇万间,下士无饥冻。嗟余屏江乡,……为言顾长康(谓弢庵,即顾鹤庆),并及王子贡(谓柳村,即王豫),洒翰神清超,发篇气豪纵”,体现了法式善对他们的奖掖与厚爱之情。王豫、顾鹤庆、张学仁三人作诗与法式善皆法盛唐,王豫著有《种竹轩诗钞》8卷,编过专宗唐诗的《群雅集》40卷,《江苏诗征》183卷,与张学仁编辑地方大型诗集《京江耆旧集》13卷。顾鹤庆著有《弢庵诗集》1卷。张学仁著有《青苔馆诗钞》1卷,与王豫合辑《京江耆旧集》,并辑有《京江七子诗钞》7卷,他们三人都是京江前七子之一。与鲍皋等前“京口三诗人”之宗唐诗风一脉相承,在镇江诗坛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江上三诗人,此并称得名于晚清大学者金坛人冯煦。冯煦为重刊《江上诗集》作序云:“笪在辛侍御以名进士官乌台,抗疏劾权要,罢官归。纵情山水,以书画自怡。文采盖一代,江上外史之名溢於宙合。昔归愚称鲍海门、余江干、张石帆为京口三诗人,予亦称江上与冷秋江、余江干为江上三诗人。惜不得起归愚而质之。”江上,即笪江上,其名曰重光。清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云:“笪重光,字江上,号在辛,顺治九年进士。风流儒雅,书法眉山,笔意超逸名贵,与姜西溟(宸英)、汪退谷(士)、何义门(屺瞻)齐名,称四大书家。工诗文词。所著《书筏》、《画筌》,曲尽精微,有裨后学。间写山水,高情逸趣,横溢毫端,良由鉴赏精也。”有《江上诗集》九卷传世。冷秋江,即冷士嵋,字又嵋,号秋江,京口人,明末遗民,入清誓不与同戴天,乃著木屐戴斗笠或撑伞,隐于乡野。“世严清操,家道中落,不以累其志”,诗风清峻,有《江泠阁集》传世。余江干,即余京。冯煦推崇“江上三诗人”的清新自然的质朴诗风,肯定他们崇尚汉魏诗歌的作派,体现了论者有别于沈德潜重格调的诗歌审美观。
京江三上人,即嘉庆年间京江焦山的三位诗僧。法式善曾经指出:“释巨超(清恒),海宁人,主席焦山。著《借庵集》。有句云‘峰到尽时偏有阁,竹当深处不知江的是焦山诗,王述庵最赏之。与古岩(悟霈)、练塘(慧超)酬和最密,王柳村(王豫)合刻为《京江三上人诗》,洪稚存(洪亮吉)序之。古岩《竹楼》云:‘海气逼人凉似水,不关风雨亦成秋。《柳枝词》云:‘毕竟不知攀折苦,长条更比去年多。皆风人吐属,不独无蔬笋气也。”(法式善著、张寅彭、强迪艺编校《梧门诗话合校》卷九)古岩,丹徒人,著有《击竹山房吟草》。练塘,丹阳人,著有《旃檀阁诗钞》。焦山三诗僧交情厚密,同时又与驻焦山诗征阁选诗论文的王豫、阮元、洪亮吉及顾鹤庆等诗家名流相交深契,形成了三诗僧清新自然、灵秀蕴藉的诗歌特色。
由上述清代镇江三诗人诸种称号观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诗人之间具有切磋交流的友好风气,有利于地方诗歌创作的良性循环与兴盛繁荣。二,诗歌创作善于向前代学习,或崇尚汉魏六朝,或崇尚盛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呈现出诗坛万紫千红、斗奇争妍的蓬勃生机与崭新面貌。三,镇江三诗人,虽然缺乏“大家”名声、“名流”气派,但他们却用自己心灵的歌声唱出了深蕴地方特色的山川风神与人文精神,以他们微弱的声音汇入了华夏诗歌的大合唱中,故而他们的诗歌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诗学价值与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大学文法学院)陌上垂杨吹絮罢。愁杀行人,又是春归也。点点飞来和泪洒。多情解逐章台马。瘦尽柔丝无一把。细叶青颦,闲却当时画。惆怅此情何处写?黄昏淡月疏帘下
(张翥《蝶恋花·柳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