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瑞稻1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2015-01-15黄生元李凤斌卜丙祝
黄生元+李凤斌+卜丙祝
摘 要 阐述了华瑞稻1号特征特性以及软盘育秧配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前准备、软盘育秧、秧田管理、机械栽插、大田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期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华瑞稻1号的机械化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华瑞稻1号;特征特性;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22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0-3
华瑞稻1号,原名“富614”,由淮安市富友种业有限公司以(武运粳8号/淮稻6号)/(镇稻88/武育粳3号),于2006年育成,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审定,属中熟中粳稻品种,审定编号:苏审稻201110。东海县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常年水稻面积5.6万hm?,平明镇水稻面积1.2万hm?,2009年引进种植,通过多年试验示范,华瑞稻1号表现为产量较高,适应性好,分蘖力强、丰产稳产、落粒性良好、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综合性状优等特点。2012-2013年,我镇水稻万亩示范片用华瑞稻1号软盘育秧配套机插栽培,万亩示范片产量达到11 100 kg/hm?。通过品种和技术的优化组合,为我县水稻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1 华瑞稻1号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
1.1 华瑞稻1号特征特性
华瑞稻1号株型紧凑,穗型较大,群体整齐度较好,熟期转色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有效穗20.6万/667 m?,每穗实粒数127.1粒,结实率88.1%,千粒重26.2 g,株高98.8 cm,全生育期153.2 d,与对照相当;接种鉴定:感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0年检测:整精米率75.6%,垩白粒率17.0%,垩白度1.4%,胶稠度78.0 mm,直链淀粉含量17.6%,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1]。
1.2 华瑞稻1号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产量613.6 kg/667 m?,较对照镇稻88增产2.3%,2008年较对照增产不显著,2009年较对照增产极显著;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13.9 kg/667 m?,较对照增产7.3%。2009年我镇引进种植,产量达到660~740 kg/667 m?。
2 软盘育秧
2.1 秧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灌排水方便、背风向阳的田块。秧田要在年前把水稻秸秆焚烧或清理出田面后深翻,耙地深度在20 cm左右。畦面宽度在145 cm,每175 cm留1条宽25 cm、深18 cm的沟,以便操作。为了使秧板面平整,可以灌水泡田后做畦、用水找平,做好后进行沉实晾板,做到实、平、光、直、无杂草;同时,在摆盘前需检查板面的平整度,遇低洼处要用土填平,以免悬空,造成鸡窝状死苗[2]。
2.2 种子处理
2.1.1 晒种
选种前晒种2~3 d,提高稻种发芽率和出苗率,使种子出芽整齐。
2.1.2 选种
水稻种要经过机械精,去芒和枝梗,去瘪粒、病粒,留下饱满的种子,缩小种子间质量差异,使种子萌发整齐,幼苗健壮,可采用泥水比重法或选用盐水选种,倒入种子搅拌,捞掉浮在上面的瘪谷,再捞出饱满种子用清水充分冲洗。
2.1.3 药剂浸种
为避免种子带菌到大田侵染和传播,如稻瘟病、恶苗病和其它病原菌,经过选择后还要消毒,以消灭附在种子表明或潜伏在稻壳和种皮之间的病原菌。选种后用菌虫清2号加吡虫啉浸种[3]。
2.3 播种流水线调试
在正式播种前现调试,调整好播种量、装土厚度、喷水、盖土量等全部符合要求后方可播种。
2.4 苗期管理
2.4.1 软盘秧苗标准
秧苗要求:秧苗整齐,个体健壮,苗高在12~18 cm,叶龄在 3~4叶,苗高一致,白根多、秧苗弹性好,起苗时秧盘底部白根盘在一起,看不见泥土,手提起抖动不破碎掉地。百苗地上部干重2 g以上,无病虫害。
2.4.2 育苗管理
首先是水分管理。机插育秧一般以湿润管理为主,达到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温、以水护苗的目的。当地育苗在6月1日左右,6月20日左右移栽。因此在育苗15 d后揭无纺布前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缺水补水。覆盖无纺布容易透气跑湿,要经常检查盘土水分,防止影响出苗或死苗[4]。出苗后保持盘面湿润,若盘土发白,应及时灌平沟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复,直到6月15日揭掉无纺布炼苗,以减少秧苗体内自由水含量,提高碳素水平,增强育苗抗逆能力。其次是施肥管理。机插育秧时如果床土肥沃或基质育苗可以不施肥,缺肥应在傍晚秧苗叶尖吐水时建立薄水层施尿素4 kg/667 m?。最后是秧田病虫害的防治。在6月15日揭无纺布后,秧田要防治一次灰飞虱、螟虫、立枯病、苗瘟病等病虫害,防止秧田病虫害带到大田。
3 整地移栽
3.1 精细整地,足量施肥
3.1.1 整地
由于机插秧苗小、秧龄弹性弱,具有低位分蘖、早发优势,大田耕整必须抢早进行,做到田面平整。当地现在主要实施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为此,小麦收割时要求收割留茬不高于10 cm,秸秆切碎长度小于等于8 cm。对于粉碎、抛撒符合要求的田块,立即用大中型拖拉机旋耕灭茬,可耙一遍或两遍,用反转耙旋耕一遍,然后上水3 cm左右浸泡,接着用压草机压草拖平,高低差不超过3 cm,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由于当地土质是下位砂浆黑土。沉实时间应该在2~3d。
3.1.2 施肥
按照当地650 kg/667 m?水稻目标产量的要求,施用含N-P-K分别为15-15-15的高浓度复合肥40 kg/667 m?,尿素20 kg/667 m?或碳铵100 kg/667 m?做基肥。
3.2 适时机插,合理密植
3.2.1 适时机插
为实现水稻高产、稳产、优质,应适时早栽,并力争在6月22日内栽插。机插秧秧龄短、株行距大,抽穗期较常规栽培会延迟,因此适期早栽非常重要。最佳移栽秧龄在25 d左右,应根据移栽期及时调整好播种期,东海县华瑞稻1号一般在6月20日栽插。
3.2.2 栽插质量
3.2.2.1 起运秧苗
由于机插的秧苗小,因此在起秧运苗的过程中要防止萎蔫和秧苗折断,尽量减少秧苗搬动次数,运秧、卸秧时要平放,堆放层数不宜过多,一般2~3层为宜。秧苗运至田头时应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做到随起、随运、随插,严防烈日灼伤幼苗,同时采取遮荫措施,防止秧苗失水枯萎。
3.2.2.2 栽插密度
目前,插秧机刻度行距固定为30 cm,株距有16 cm、14 cm、11.7 cm 3种规格,对应栽插量分别为1.38万穴、1.58万穴、1.9万穴/667 m?,移栽时应根据不同的品种及田块的自然肥力采用株行距栽插,华瑞稻1号适宜成穗数20万左右,要达到650 kg/667 m?以上产量,栽插密度要选用株距11.7 cm的规格,每穴4苗左右,基本苗控制在7~8万苗/667 m?。
3.2.2.3 机插深度
插秧时,要确定机插深度。机插深度控制在1.5~2.5 cm。水层深度1~2 cm,有利于清洗插秧机秧爪,做到不漂、不倒、不空插。机插后及时查看是否有漏穴、缺苗,当缺穴率超过5%以上应及时人工补缺,以达到匀苗。如缺穴率 很低,只需在大田四周进行补苗。
4 本田管理
4.1 水浆管理
移栽后及时灌水护苗活棵,水层深度3~4 cm。活棵后,浅水勤灌,灌水深度以3 cm为宜,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复,达到以水调肥、以气促根、水气协调的目的,促分蘖早生快发。适时搁田,总苗数达到预计穗数80%时排水搁田,做到“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一般7月底-8月初开始第1次轻烤,以后渐次加重。经3~4次反复后叶色褪淡硬直,田不陷脚,地面现白根[5]。当地一般烤田终止期在8月10日左右,要及时复水促进幼穗分化,之后采取湿润灌溉至黄熟期。水稻孕穗、抽穗期应建立水层,以保颖花分化和抽穗扬花。灌浆结实期间歇上水,干干湿湿,养根保叶。
4.2 肥料运筹
根据华瑞稻1号特征特性,施纯氮22 kg/667 m?左右,注意配合使用氮、磷、钾,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施用比例为为2∶1∶1。氮肥基(蘖)肥与穗肥之比为7∶3。分蘖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6月28日结合化除施用尿素12.5 kg/667 m?,7月5日施用尿素7.5 kg/667 m?。穗肥以促花肥为主,于穗分化始期施用,即 在7月底施45%高浓度复合肥20 kg/667 m?+尿素10 kg/667 m?。保花肥在8月10日施用尿素5 kg/667 m? 。
4.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4.3.1 化学除草
机插前亩用60%丁草胺150 mL拌细土撒施进行封闭,施药后保水3 d左右,机插后7~10d结合追施分蘖肥开展化除,采用25%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5 g/667 m?,进行大田二次化除。对草龄较大的杂草,在移栽后30 d左右进行人工拨除 。
4.3.2 病虫防治
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噻虫嗪和醚菊酯等;防治稻纵卷叶螟可选用甲维盐、茚虫威、甲维茚虫威、阿维菌素、稻丰散、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和丙溴磷等;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可选用噻呋酰胺、嘧菌酯、已唑醇、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和井冈霉素等;防治稻叶瘟可选用稻瘟灵、咪鲜胺,预防穗颈瘟可用三环唑、咪鲜胺、氟环唑等。
5 适期收获
当90%籽粒黄熟时抢晴天收割,谷粒晒干至标准含水量15.5%时入仓储藏。粳稻适期收获与养老稻并重,以提高粳稻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王俊仁,朱祥林,吕宏飞,等.机插稻水浆管理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中国稻米,2013(3):43-44.
[3]王圣标.水稻机插秧大田栽插与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3):146,148.
[4]杨波,秦德荣,徐大勇,等.连粳7号超高产群体特征与配套栽培技术探讨[J].耕作与栽培,2011(6):47-48.
[5]徐宗进,汪洪洋,张立智,等.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0(6):106-107.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