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球甘蓝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发展
2015-01-15张楠
张楠
摘 要 通过对结球甘蓝引种历史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归纳了结球甘蓝这一作物引入我国的几个途径和时间,提出了一些研究中待商榷的问题,并结合结球甘蓝在我国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过程,为今后引入新作物提供思考。
关键词 结球甘蓝;引入;传播
中图分类号:S63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0-3
甘蓝类蔬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包括结球甘蓝、羽衣甘蓝、抱子甘蓝、花椰菜、青花菜、球茎甘蓝和芥蓝等不同的变种。甘蓝起源于地中海沿岸至北海沿岸,在不同的栽培条件下演化成各个变种。结球甘蓝是我国现有甘蓝类蔬菜中,栽培面积最大,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蔬菜,关于它在我国的引入与传播引发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对这一学术话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
1 结球甘蓝的5条传入路径
关于结球甘蓝的引入史,《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曾经做过概括,“结球甘蓝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公元9世纪一些不结球甘蓝类型已成为欧洲国家广泛种植蔬菜。经人工选择,13世纪欧洲开始出现结球甘蓝类型,16世纪传入北美,18世纪传入日本。自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有几条途径:通过缅甸传入中国云南;通过苏联传入中国黑龙江和新疆;通过海路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1]现在看来,这段概括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有一些可能的途径也并没有提到。接下来笔者将根据相关材料就结球甘蓝引入我国的不同途径进行一个梳理。
由于结球甘蓝引入我国的地域、方式各不相同,于是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叫法,叶静渊在《我国结球甘蓝的引种史一一与蒋名川同志商榷》[3]一文中提到了它的几类称呼,一类是反映它的来历的,如: 俄罗斯菘、老枪菜、老枪白菜、回回白、回回菜、回子白菜、番白菜、外洋白菜等;另一类是象形的,如:莲花菜、莲花白、莲花白菜、莲心白、椰珠菜、椰菜、葵花白菜、绣球白菜、团菘、包包白菜、包包菜、包菜、卷心菜等。此外还有既象形,又反映来历的,那就是番芥蓝。
1.1 西北方向引入说
日本学者星川清亲所著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书中说,“甘蓝从中亚细亚传入中国。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有最早的文字记载。” [10]而结球甘蓝从西北新疆方向引入我国的途径,史书记载明确,据《我国结球甘蓝的引种史》一文中提到,《回疆通志》记载有“莲花白菜……种出克什米尔,回部移来种之。”而回部是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又根据清人吴其浚编纂的《植物名实图考》[7]一书中,对葵花白菜的解释“葵花白菜生山西,大叶青蓝如劈蓝、四面披离,中心叶白,如黄芽菜,层层紧抱如覆碗,肥脆可爱,汾沁之间,菜之美者,为芠为羹,无不宜之,山西志无纪者,日食菜根,乃缺蔬谱,俗讹为回子白菜”,以及作者配的一副插图可知,此“葵花白菜”当是今日的结球甘蓝无疑。而“俗讹为回子白菜”又说明了此菜与回部的密切联系,和《回疆通志》中莲花白菜的记载不谋而合。克什米尔地区位于丝绸之路上,因此结球甘蓝极有可能从欧洲经西亚、通过丝绸之路由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传入我国内地,并因此保留了传播者的特征,留下了“回子白菜”的名字。而结球甘蓝经由这条途径传入我国的时间根据叶文中“乾隆年间纂修的山西省和热河省的地方志中已记有回回菜或回回白菜,可以推断传入的时间不会晚于明末清初。”
1.2 东北方向引入说
蒋名川的《关于几种蔬菜引进我国的历史的商榷》[2]一文中曾提到清人王锡祺辑录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北徼方物考一卷关于结球甘蓝的记载,笔者查考发现,书中辑录了清代多篇东北地区的文献资料,如《龙沙纪略》(清﹒方式济著1720年)的“老枪菜,即俄罗斯菘也。抽薹如莴苣,高二尺余,叶出层层、删之其末、层叶相抱如球、取次而舒、已舒之叶、老不堪食、割球烹之,似安肃冬菘,郊圃种不满二百本,八月移盆,官弁分偿之,冬月包纸以贡。”《钦定皇朝通考》(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俄罗斯菘,一名老枪菜,抽薹如莴苣,高二尺许,叶出层层,其末层叶叶相抱,略似安菘,见《盛京通志》。”以及《黑龙江外纪》(清﹒西清著1806年)记载的“有蔬类莴苣、而叶绿碧、上有紫筋,名老羌白菜,其种自俄罗斯来,人家偶见之,非园圃所种。”还有《柳边记略》(清﹒杨宾著1690年或1707年)所记载的“阿罗斯其菜茎如莴苣而短,叶若苔,抱者白,舒者青,鱼腥臭,食之味淡,诸书所言皆一物也。” 这些记载中所谓的“俄罗斯菘”“老羌白菜”“老枪菜”均是结球甘蓝在当地的别称。在形态特征上,说明其叶层层抱合者,是其球叶,味似大白菜。其平舒之外叶,则是失去食用价值的外叶。而安肃冬菘则是清朝的安肃县,即今河北省徐水县的一个大白菜品种。“俄罗斯菘”的名称则说明了其来自于北方的俄罗斯境内[8]。而结球甘蓝,最初传入我国境内,栽培自然有限,总计还不到二百株,由于物以稀为贵,只有地方官吏得到品尝,并用纸包裹防止受冻,进贡给了当时的朝廷。结球甘蓝经由这条途径传入我国的时间应在17世纪中后期,因为这些文献大都成书于18世纪初-19世纪初,沙俄与清廷在17世纪在东北黑龙江流域接触并发生了20多年的边境战争,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才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化干戈为玉帛,通商贸易才大规模开展,结球甘蓝应是此时由当时的沙俄传入我国东北地区的。
1.3 西南方向引入说
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叶静渊的《我国结球甘蓝的引种史》一文,文中提到“明代在我国云南与缅甸之间有一条通衡大道, 商业往来十分频繁。结球甘蓝最早是从这条路线传入我国的。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云南《大理府志》中记有莲花菜,这是我国关于结球甘蓝的最早记载。”随后,韩嘉羲在《浅议云南结球甘蓝的引种史----兼与叶静渊同志商榷》[4]一文中,对这种说法提出了异议。主要提出了三点依据:第一,据查在这条通衢大道,即蜀身毒道所经过的主要府、州,特别是当时比较繁华而又接近缅甸的保山、腾冲在元、明直到清末以前均未见有关于结球甘蓝的记载,故其不可能只在较内线的大理府传播;第二,从结球甘蓝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来看,其属喜冷凉蔬菜,不大可能从欧洲先传入气候炎热的印度、缅甸再传入云南地区;第三,在嘉靖四十二年的《大理府志》特别产附上又进一步说明了“莲花菜出大理府洱河东上仓湖”,可见莲花菜并非莲花白。对于莲花菜究竟是什么蔬菜,韩嘉羲在文中做了进一步说明。首先,莲花菜它是地方特产, 不是外引种。其次,它应该是生在湖中的水生蔬菜。第三,莲花菜可能是藕的别称。因为在云南各地对结球甘蓝的称谓不一,滇中及迤东称莲花白,滇西称包包菜,滇南称京白菜。至于藕,现在有少数地区仍称莲花根或莲花菜。
对此,叶静渊在《甘蓝类蔬菜在我国的引种栽培与演化》一文中做了进一步解释,纂修《大理府志》的李元阳是一位对新生事物极为敏感的人,明代传入我国的玉米、甘薯等作物都曾在他纂修的方志中有所记载,因此结球甘蓝最早见于他的方志就非常自然了。之后的《中国蔬菜名称考释》[6]一书中采信了这一说法,并以结球甘蓝在生长期的叶片形似莲座来断定莲花菜即是结球甘蓝。笔者认为,由于《大理府志》关于莲花菜的记载仅为孤例,之后并未再见旁证,故而结球甘蓝由我国西南的云南最先传入的说法还有待商榷。
1.4 由沿海方向引入说
这一途径传入的结球甘蓝又被称为番芥蓝、椰珠菜、椰菜、外洋白菜等。在叶静渊的《我国结球甘蓝的引种史》[5]一文中提到,清代在台湾省以及东南和东北沿海一带又从海路引进过几次结球甘蓝:乾隆十二年)(1747年)《台湾府志》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福建《泉州府志》中都记有番芥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香山物产略》记有“来自番舶”的椰珠菜;宣统三年(1911年)广东《南海县志》载有“来自外洋”的椰菜;光绪十七年(1891年)《吉林通志》载有外洋白菜。在《中国蔬菜名称考释》[6]一书中则对这些名称的来历做了进一步梳理,“椰菜”和“椰珠菜”的称谓是由于“结球甘蓝”的叶球形状(特别是圆锥形甘蓝的形状)和大小都很像椰子树的核果果实“椰子”的缘故,“椰珠”称谓之中的“珠”还兼有珍贵和圆形的双重含义。至今我国的两广地区依然对结球甘蓝保留着“椰菜”的称呼。此外值得说明的是,“番芥蓝”的称谓是比照球茎甘蓝的异称“芥蓝”而命名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结球甘蓝在近代曾从朝鲜和日本引入东南沿海。日治台湾时期,日本人引入结球甘蓝,并宣称韩国人长得人高马大就是因为食用此菜的功效,从此以后,台湾人便多以同样在日本殖民之下的朝鲜半岛的古称“高丽”为结球甘蓝命名,称其为“高丽菜”了[9]。
1.5 由外国直接引入大城市说
在《中国蔬菜名称考释》[6]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大圆白菜”和“紧团白菜”两称谓,据考证分别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和宣统三年(1911年)由清朝驻外使臣钱恂和吴宗濂自荷兰和意大利将甘蓝引入北京时所正式书写的意译名称。星川清亲在《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10]一书中也提到我国华中地区种植的甘蓝是近代由欧洲人带入,并从城市的郊区发展扩大种植。在近现代时期,随着我国与欧美国家交往愈来愈密切,大量西方蔬菜被引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大城市,提供给当时来华的西方人作为西餐食物。例如,同是甘蓝类的花椰菜、抱子甘蓝等蔬菜便是这样被引入我国的,所以结球甘蓝也同时由外国直接引入到了我国的各大城市。
综上所述,结球甘蓝传入我国的方式大致分为海上传入和陆路传入两种,具体的传入途径和时间应为明末清初从西北新疆传入、17世纪中后期从沙俄传入东北黑龙江地区,以及近现代由沿海直接传入这三种。至于曾被当作最早的结球甘蓝传入我国的从西南方向传入云南这一途径,则至今还无法确证。
2 结球甘蓝在中国的本土化传播
结球甘蓝从不同途径传入我国后,所产生的影响也大不一样。从西北和东北陆路传入我国的方式应属于扩展扩散的文化传播方式,结球甘蓝发生了空间变化,而其初始的培育者并未随其一同发生位移变化。从海上传入我国的结球甘蓝则应属于迁移扩散的方式,来自西方的外交人员、传教士、殖民者携带着结球甘蓝来到我国,并将之作为蔬菜食用。
扩展扩散传入我国的结球甘蓝其影响要远大于迁移扩散传入的。在《我国结球甘蓝的引种史》一文中提到,我国现在栽培的结球甘蓝基本上都是经由新疆传入后逐步发展的。大约18世纪时,在西北诸省略有发展。19世纪上半叶在山西省栽培已较普遍,并已传到四川省。19世纪下半叶传到湖北省西南地区。到民国初年传到了长江下游的上海一带栽培。为什么由北方陆路传入的结球甘蓝能得到发展呢,据笔者查考民国时期云南的《广南县志》曾记载 “京白菜,即莲花白。三月上旬收种,种勿须过熟。过熟则心不卷,其种来自省城。因土性不宜。其质逐年低劣。远逊于省中所产。故须逐年换种以防其变质。”结球甘蓝的生物学特性适宜气候比较寒冷的地区生长,在我国南方由于气候比较温暖,故而所产的结球甘蓝往往品质不佳。即便时有产出,质量却也逐年下降,这也与其刚刚传入我国,人们不熟悉其种植方法有关系。
随着人们对这一物种的不断了解,一些种植结球甘蓝的实用技术才逐渐为人们所知。例如,针对结球甘蓝栽培中存在的不易结球的问题,清末或民国初年成书的《老农笔记》中已指出:栽培结球甘蓝是希望得到包心的叶球,而不要求其主根发达。并提出阻止其主根生长促进须根发育,以利结球的具体方法。为了保证获得优良的叶球,该书还提出在定植时要注意剔除日后不能包心的劣苗。幼苗生长特别高大,色泽与众不同者,心叶生长不良或异常者,叶形过大者,叶柄过长者,这些都是日后不能包心的劣苗。20世纪20年代末期,欧、美农业技术业已普遍传入我国,这时徐天锡写的《甘蓝类之研究》一文中还就如何使结球甘蓝的叶球生长充实的栽培技术作了介绍。
3 结论与启示
结球甘蓝在我国境内的传播与大范围的栽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本土化发展的事实表明通过陆路扩展扩散而形成的种植范围比通过海路迁移扩散形成的种植范围影响更大,证明了一种新作物的引进必须充分了解该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并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栽培技术,然后才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蔬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蒋名川.关于几种蔬菜引进我国的历史的商榷[J].中国蔬菜, 1983(8) .
[3]叶静渊.我国结球甘蓝的引种史一一与蒋名川同志商榷[J].中国蔬菜,1984(4).
[4]韩嘉羲.浅议云南结球甘蓝的引种史----兼与叶静渊同志商榷[J].中国蔬菜,1985(5).
[5]叶静渊. 甘蓝类蔬菜在我国的引种栽培与演化[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5-3).
[6]张平真主编.中国蔬菜名称考释[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7]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8]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M].杭州:西泠印社,2004.
[9]周尚意等.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星川清亲著.段传德,丁法元译.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