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的策略
2015-01-14赵凤
赵凤
[摘 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如果能够从小就把学生理解能力较弱的问题放在数学教学的重要位置,注重对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扎实的数学理解能力的促进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定会逐步得到提升。
[关键词]数学教学 低年段 解决问题 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69
数学问题一般是由文字与数量关系组成的,正确理解文字信息以及理清信息中的数量关系是帮助学生尽快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突破口。但是,在小学低中年段,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以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促进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中理解能力的发展呢?下面笔者主要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策略与体会。
一、“敲”
“敲”即“推敲”,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仔细推敲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以达到准确理解题意的目的。理解语言文字是解决各种问题的纽带,因此,教师要像上语文课一样,着力于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提升,进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例如:“明明今年13岁,比丽丽大3岁,问丽丽今年几岁?”对于小学生来说,此类问题是最容易使他们感到迷惑的问题,因为许多学生分不清楚到底是明明大还是丽丽大。要想促进学生对题意的正确理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然后抓住关键句子“比丽丽大3岁”,让学生联系题目前后句子的意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使之逐渐明朗化。这样一来,原有句子就变成了“明明比丽丽大3岁”,也就是“13岁比丽丽大3岁”。这样一来,层层递进,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13—3”就是丽丽的岁数,此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多少,少多少”或者“倍数”等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要引领学生仔细推敲,根据需要逐渐把句子补充完整或者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以促进学生理解。
二、“述”
“述”即“口述”。具体到解决问题当中,主要就是指学生在读完题目以后能够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口述出来。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题目要求的印象,并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在口述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有24个小朋友去公园玩,他们先玩划船游戏,每个船上可以坐6人,他们需要租几条船?接下来他们又玩了碰碰车,每个碰碰车上可坐3人,请问他们需要购买几张碰碰车的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初看这道题,内容多,问题多,会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此时,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读题的基础上,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抓住了习题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有多少个学生?他们去干什么?经过怎样?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等进行口述。这样一来,学生既抓住了理解问题的要点,又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当学生通过阅读、整理、综合,把习题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通过口述表达出来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题目要求的印象,而且会使题目中的要求更加明朗化,解决起问题来更显得胸有成竹。
三、“拟”
“拟”即“模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或者学生不好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模拟情节、情境再现的方式或者列表、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这样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学生定会思维如泉涌,并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理解题意的具体要求。这样教学,既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家里有一些5角、1元、2元、5元的纸币,上学交书本费需要10元,请问有几种拿法?”(最少写出5种)这个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下子写出5种方案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模拟,在这直观的场景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怎样选择可以凑足10元钱,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与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之间产生一定距离,学生很难直接找到解题思路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模拟情境,有效促进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尽快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是学生经常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想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要着力于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課堂教学中,除了常见的认真读题的方式以外,教师还要在“敲,述,拟”上下工夫,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达到尽快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