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善宝:辜负雄才是女身

2015-01-14王鹤

书屋 2015年9期
关键词:凌云

王鹤

一、此生苦恨是蛾眉

沈善宝(字湘佩,1808—1862)的祖父精于绘画,乾隆南巡时,承办西湖接驾工程,山水园亭的谋划布局非常出彩,得到皇帝赏识。随后他在杭州金钗袋巷修建了“有池馆园亭之胜”的宅邸,经常召集名流谈诗论画,弦歌不绝。

沈善宝的父亲生前常在箫引楼宴客,登楼吟赏。楼前一株好几丈高的玉兰,花开时仿佛琼树生雪,那真是明媚喜乐的日子。

嘉庆二十一年(1816),杭州大火,数千户被焚,沈家也同遭此劫,“屋宇珍物尽付一炬”,从此家道中落。

灭顶之灾,却是父亲沈学琳遽然去世:1819年,他在江西义宁州州判任上,因受同僚倾轧而自尽,年仅三十六岁。大厦倾覆,孤儿寡母顿失所依——七个孩子里,最小的刚满百日。沈善宝安宁的童年从此结束。她的《述哀》写得悲愤欲绝,恨自己身为女子,不能替父报仇:“我思觅吴钩,愿学赵娥技。左揕仇人胸,右抉谗人齿。自恨弱草质,不栉非男子。”这个十一岁的女孩,从此要为母亲分忧解难。

母亲吴浣素“才藻富丽”,“天资敏悟,凡为诗词书札,挥笔立成,不假思索”,她所著《箫引楼诗文集》也毁于那次火灾。母亲教导沈善宝等,学诗应该从《文选》入手,才不至于粗鄙。

父亲死后四年,母亲才得以携子女返回杭州。跋涉艰辛,一路忧伤,自不必说。无论在江西还是故乡,都是家徒四壁,经常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除了贫乏困窘,沈善宝与家人更尝到了最刻骨铭心的世态炎凉:“炎凉判贫富,今古情无殊。昔之趋奉者,今反来揶揄。”幸而沈善宝从小嗜好诗词,耽于翰墨,有一技之长。她靠鬻诗售画,以微博收入补贴家用。

1828年,诗人、曾任湖北德安知府和西宁兵备道的李怡堂(世治)游杭州,他此前读过沈善宝的诗,此番登门看望,收她为弟子。沈善宝的送别诗充满幸运和感激:“雕虫一卷寄愁吟,何幸今朝遇赏音……绿窗自分才华浅,绛帐遥依福泽深。”

她这个时期写的两首五律《秋夜》,简直想忘掉自己的女儿身份——意欲建功立业的雄心与壮志难抒的感喟,很像男性士人的惯常思维:“不尽悲秋意,都缘逸骥才。古今同一慨,抚槛自低徊。”“壮怀忘巾帼,绝域梦封侯”的自注云:“时西陲四城失守。”

不久,李怡堂写信召沈善宝去山东寿光,收她为义女。大哥笛舟陪同前往,他们曾经半夜在舟中被盗,又遭遇翻车,终于在岁末抵达寿光。沈善宝途中所吟《渡黄河》,有离乡、思亲的低徊,更有才情奔涌、欲飞欲翔的豪兴:“我欲乘槎游碧落,不愁无路问银潢。放开眼界山川小,付与文章笔墨狂。”

1829年春,沈善宝陪义父南下,游扬州平山堂与苏州虎丘等地。回家后得知,五妹善芳(兰仙)已于二月初九病故,年仅十八岁,她为之痛不欲生,“检点遗诗欲断魂”。兰仙跟从沈善宝学诗,也能鼓琴。沈善宝去山东时,她悄悄将自己的首饰藏进姐姐的行囊。

沈善宝1830年的一首诗,记录一个壮丽而惊险的梦境:“梦游大海,澄波万顷,须臾日出,五色迷离。”她正在船上眺望美景,忽然巨浪滔天,波涛中跃起一条龙,俯视着意图攫取,她被吓醒。诗的开篇四句始而飘洒,转而黯然:“乘风壮志慕宗子,破浪何由行万里。多少英雄牗下终,况予碌碌蛾眉耳。”

沈善宝钦羡的宗子,即南朝宋名将宗悫,他年少时便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心。然而,古来多少英豪也不过终生困守窗下,何况自己是女流之辈——她再怎么才思飞扬,却不得不身陷性别困境;她的壮怀激烈,总是与现实的苦闷迎面相撞,日常生活窘迫到衣食堪忧。

所以,在沈善宝的青年时代,这一类诗句俯拾皆是——恨自己身为女儿,不能一展怀抱:如写于1825年的“欲坐春风难负笈,此生苦恨是蛾眉”。写于1828年的“全家落魄贫兼病,十载伤心春复秋。投笔请缨空有愿,安能巾帼觅封侯”。还有1830年写给业师的《呈张理庵六伯》:“造物于侬数太奇,凌云有志限蛾眉。”当时母亲生病,家中缺粮,全靠先生馈赠:“闺中菽水频忧缺,惭愧盘餐饱德时。”

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新女性萧红尚且叹息:“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何况旧时代更受捆缚的女子?才华横溢却无计施展,人生路径既少且窄,因此,明、清许多才女诗歌的共同主题之一,是强烈地不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遗憾自己空有男儿的才华与志量,却无计可施。这声愤懑抑郁的长吟,一直延伸到清末的秋瑾。

二、闺阁文章不救贫

明末黄媛介、王端淑与清代沈善宝等,比起那些家境优裕的才媛要多一层艰辛:丈夫、兄弟无力养家,不能支撑门户,她们遂成为职业女性,或当闺塾师(教授闺秀学生),或售画卖诗换取薄酬。沈善宝的兄弟们成年后,多以游幕为生,勉强糊口。她像儿子一般分担家庭的各种重负。以未婚女子的身份抛头露面,四处奔走,她更需强咽下几丝尴尬。

1832年8月初,沈善宝赴清江卖画。途中遭遇决堤,惊涛险绝,一叶小舟,随波而去。客路乡心,离怀黯淡,“烛未成灰泪自零,惹人幽思感飘萍”。

次月,母亲生病卧床,她得知消息火速归去,还是迟了九天,惟有抱恨终天。母亲弥留之际一直呼唤女儿的名字。沈善宝的《述哀》痛伤父母俱亡,无限凄凉地回顾父亲离世后的诸多坎坷:父亲的灵柩滞留江西七年,全靠姚树堂义父资助,才得以运回家乡;妹妹有咏絮之才,却不幸病故;家无余资,无力替老人营葬,“赤手难营土一邱”;五个兄弟或年幼或资质有限,或受家庭条件制约,都不能接续书香,“燕山五桂空林立,业绍书香果是谁?”兄长薄才弱质,大哥和四弟偏又“萁豆相煎”,更让她忧心如焚。沈善宝一向为家庭竭力担当,如今母亲亡故,自己病骨支离,年纪已大却未披嫁衣,不觉倍感凄惶:“当日明珠掌上看,此时谁复恤艰难。十年无父今无母,湿透麻衣泪不干。”

母亲走后,沈善宝与伯母一起生活,与堂妹湘卿在狭隘小屋同榻五年。她照旧靠笔墨谋生,诗誉日高,收入却依然有限。母亲生前焦心于几个儿子无法读书,幸喜当地乡贤“春风化雨育英才”,最受怜爱的小弟弟得以进入义塾。原指望弟弟日后能延续书香门第的荣光,他却在母亲病故后半年突然去世。沈善宝再遇生死离别,“洒尽伤心千点泪”。此时二兄、四弟游幕离乡,她只能“愁生风雨对床眠”。家门不幸与贫穷愁病,交相催逼,此时诗歌既是她的谋生之方,更成为重要的精神支撑:“长篇短韵挥难已,生计艰难翻藉此。”“我今颠沛胜前人,少女缘何合受辛?敢望千秋传丽藻,自怜一卷聚精神。”

1834年秋,母亲两周年忌日时,沈善宝还在诗里哀泣:一直在积攒售画收入,以安葬父母,无奈“闺阁文章不救贫”,还未累积到一半。没想到,入冬后却一下子售出数十幅画,加上变卖书籍与衣物,葬资居然备齐了!十一月中旬,她如愿以偿,在祖父墓侧安葬了父母弟妹,以及去世后停柩二十余年的伯祖父与庶伯祖母、过世十年的庶祖母等,“八棺并葬心无憾,赤手何期事竟成。”

从道光十五(1835)开始,沈善宝与许云林姐妹、吴藻、龚自璋(龚自珍之妹)等杭州才媛频繁交往。此前,她们早已倾倒于对方的才华,如今时常雅集,更添亲密。这个女诗人圈子,带给身世飘零的沈善宝诸多情感慰藉。然而,她已经二十七岁,门庭衰微,年华易逝,孤寂愁郁挥之不去。

结拜姐姐丁佩(步珊)说沈善宝文采缤纷,又兼“丰肌腻理,艳质端庄,皓齿明眸,丰神韶秀”。好友许云林则以“绝世才华绝世姿”夸她才貌双全。沈善宝素来消瘦,用今天的话说,是位骨感美人。但是,美人无所归依,惊觉时光飞逝,她只能“扶瘦影,倍凄惶”。

沈善宝的《鸿雪楼诗选》里,空缺1836年的诗作。这一年她重病卧床,无法售画鬻诗,生计愈发窘迫。道光十七年(1837)清明后,待她如掌上明珠的义父李怡堂又去世,她更觉弱枝无依。

这一年,京师一位吏部官员武凌云丧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没想到却影响到沈善宝的后半生——武凌云的同事李湘棻(云舫)之母史太夫人,一下子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沈善宝,赶紧召她入京。

沈善宝1828年在袁江认识史太夫人,被她抚为义女。史太夫人也是山东人,训导李金台(于京)的遗孀。沈善宝说她慷慨慈祥,博学强记,诗歌深得六朝神韵,“议论天下事,了如指掌”。

三、伉俪还兼翰墨缘

沈善宝1837年岁末抵京,得到久违的母爱。义母接她到家,为她周详地筹办嫁衣。次年,她成为武凌云(寅斋)的续弦。武凌云是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员外郎,吏部郎中等职。

1838年春,沈善宝随义母去拜见吏部尚书文庆(孔修)之母富察太夫人,文庆当时是史太夫人之子李湘棻与武凌云的上司。沈善宝惹人喜欢,吃斋绣佛、治家严谨的富察太夫人对她嘘寒问暖、连声赞许。她出嫁后,富察太夫人特别告诫道:作为主妇,不同于未婚时,“尤须孝贤勤俭,勿恃才华而生傲慢”。听说沈善宝与夫家老幼都相处和睦,老太太十分欣慰。可见,沈善宝的才华横溢,已在京师为人所知;而在“德言容功”之外,女子的诗书能力,比以往更受知识阶层推重。所以,才会有某些闺秀,仗恃才藻出众而傲慢骄矜。

雷缙的《闺秀诗话》说,武凌云其貌不扬,诗也写得一般,“夫人文采胜其夫”。但沈善宝终于结束“独木苦难支”的孤零生涯,获得起码的安宁和必要的名分。

沈善宝三十岁才嫁为人妇,在女子普遍早婚的时代,这个年龄堪称恐怖:她在士绅阶层的择偶范围,已经变得非常狭窄。如今,已婚妇女、官员眷属的身份,总算给她添了从容和松弛。性格爽朗洒脱、言语灵动有趣的沈善宝,在京城有了更宽泛的交往圈,诗歌也受到更多人推崇。

武凌云元配章恭人去世后留下几个孩子,沈善宝过门后,就担起养育之责。当时,幼女紫薇还在襁褓,病得“奄奄欲绝”,她赶紧为之调制,孩子体质渐强。但七年后得重病,回天无力。紫薇明慧端丽,温柔纯笃,承欢膝下,继母偶尔出门,若遇风雨或稍稍晚归,她总是焦虑万状。紫薇夭折,令沈善宝异常心酸;次子武友惇丧母时才六岁,次年沈善宝过门,他对继母也十分依恋,“逾于所生”。沈善宝非常喜欢这个“沉静端方,外仆内慧”的孩子。友惇十二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器识宏深”。不幸腹内结块,日渐消瘦。友惇病重时与继母尤其片刻不离,腹痛难耐时,沈善宝与老佣妇轮流为他抚摸,才稍觉轻快。“儿病缠绵母心苦”,三年里寻医访药无效,友惇卒于1846年,年仅十五岁。沈善宝“触目伤悲”,“涕泪滂沱”,写有长诗《哭次子友惇》,非常哀痛。

继子、继女与沈善宝感情俱深。长子武友怡说继母知识渊博,丹青、医理、星卜等“无所不精,而尤深于诗”。她编撰的《名媛诗话》,由武友怡刊印;沈善宝去世后,继女武笺霞在她停灵的妙光阁壁上手书:“廿年来深荷慈恩,抚我鞠我更兼教我,抱恨未能酬罔极。”

女友许云林比沈善宝早一年入京,因为她的关系,沈善宝与女词人顾太清也成为密友,两人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道光十九年(1839),沈善宝、顾太清、许云林、项屏山等组成秋红吟社,时时酬唱。她们经常互访,听琴赏画,或同游什刹海、拈花寺、翠微山等。四季花时,从不错过——法源寺的海棠、枣花寺的牡丹、尺五庄的荷花、绿净山房的菊花……都曾入诗。

武凌云官阶不算高,但夫妇俩都能寄情诗书。沈善宝的《四十初度口占》写道:“偶记闲情临玉版,且安冷宦隐金门……”丈夫是翰墨知音,娇女窗前问字,幼孙灯下哦诗,女友甜蜜往来……尝遍尘世悲欢的沈善宝,对中年的安稳日子,非常满意。

沈善宝与丈夫时有唱和,元旦、种竹、购大理石、看秋荷……两人同题之作不少,看得出满足与安恬。他外出三旬无消息,家书到后,她读了又读。1848年回武凌云故乡安徽途中,沈善宝有《雄县晓发,寄都中诸闺友》,他的和韵之作,写有“与偕伉俪定前生”、“眷属神仙自在行”。武凌云显然很愿意在妻子的闺蜜面前高调流露夫妻和美的幸福感。沈善宝随后的《归家赠外子》,也对婚姻表达了全方位的满足:丈夫既是体贴温存的伴侣,又是心有灵犀的唱和对象,两人有默契的笔墨趣味:“病劝加餐困劝眠,风霜千里感周旋。新诗唱和尤工敏,伉俪还兼翰墨缘。”

咸丰四年(1854),武凌云结束京官生涯,就任山西朔平府知府,沈善宝随宦同行,“崎岖历尽”。后来,武凌云告老回京。同治元年(1862)六月,沈善宝逝于北京,二十天后武凌云也去世。

四、要将文字动公卿

清代中后期,女人最合常规、最为理想的归宿仍然是婚姻。而陷身琐屑家务,又使那些醉心艺文的才媛难以专心致志,不免遗憾。沈善宝最小的姨母吴世佑耽于吟咏,擅长画牡丹,性情潇洒,谈吐风雅,外祖母特别钟爱,不忍远嫁,三十岁才结婚。此后生儿育女,“笔墨遂废”。姨母常对她说:想做一个雅人,就必须终身不嫁。比如偶尔得一二佳句,正想续成,结果往往被繁杂事情耽搁而败兴。

《名媛诗话》卷四介绍安徽巡抚汪新夫人方芷斋的诗集时提到,有评论者认为,其《在璞堂诗初集》最佳,《续集》次之,《再续集》则“性灵尽失”。诗人随年岁增加,作品光彩由盛转弱,原因很多。沈善宝则愿意相信:闺秀诗歌婚前婚后品质有落差,乃是处境使然——在家依父母膝下,得享天伦之乐,下笔自然“和雅”;一旦为人妇为人母,柴米油盐,儿女牵缠,无论富贵贫贱,都不免分心。她觉得自己也属此列,所以“不觉感慨系之”。

沈善宝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开始编辑《名媛诗话》,上涉唐、宋,但重点搜集、汇编了清初至道光年间七百多位女诗人的作品,既品题诗歌,更详细讲述她们的事迹、交游等,描绘了清代中后期女诗人群体的创作与生活状况。她与顾太清、吴藻等闺蜜的诗词酬答、频繁往来,也记录得颇为详尽。初编十二卷1847年完成,后来陆续补充为十五卷。

道光年间,才媛们有了比从前相对宽泛的活动空间,眼界也更宽广。但她们最普遍的处境,仍然是依附、被动、受忽略的。沈善宝有意识地要为她们扬名。

《名媛诗话》自序云:“盖文士自幼即肄习经史,旁及诗赋,有父兄教诲,师友讨论。闺秀则既无文士之师承,又不能专习诗文,故非聪慧绝伦者,万不能诗。”

沈善宝认为,闺秀之学与文士不同,闺秀诗作的传播比文士更为不易:如果她们生在名门巨族,遇父兄师友能诗,可能还容易被传扬;倘若生于寒门,嫁在乡下,不知有多少人湮没无闻。她有感于此而采辑搜罗闺秀诗作,汇编成卷。

沈善宝在女性诗坛的盟主地位由此树立。她在《名媛诗话》里不乏自得地引用了不少赞颂自己的文字。仅一面之交的无锡才媛秦宜人以两首七律称颂沈善宝为绝代“扫眉才子”,“一代骚坛树旗帜,千秋才调轶冠巾”。秦宜人的两首赞美诗被她一字不漏地录入。沈善宝谦虚道:“揄扬过当,未免滋惭”,看得出心里是美滋滋的。

闺蜜吴藻、顾太清等对沈善宝的才华都给予了最高级别的夸赞。莫逆之交张孟缇说她:“闺阁清才第一流,苍茫仙梦落琼楼。盛名已播千人口,奇气能消万古愁。玉井丹霞濡采笔……娘子军中万户侯。”

沈善宝去世后,顾太清《哭湘佩三妹》其一云:“卅载情如手足亲,问天何故丧斯人?平生心性多豪侠,辜负雄才是女身。”

有深情有赞誉,有悲伤有痛惜。也算盖棺论定吧?

猜你喜欢

凌云
保留一点儿焦虑感
著名女诗人 池凌云
Meromorphic Solutions of a Type of Complex Differential-Difference Equations
Exploration o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trategy for Treating Patients of Lung Cancer over 80 Years Old
Q萌霸气凌云秀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plus tuina for cervical vertigo
威龙凌云
洱海太湖石
残荷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