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恋情的终结》的生态批评解读

2015-01-14王臻

山花 2014年22期
关键词:莫里斯萨拉格林

王臻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伦敦。彼时,1944年,小说家莫里斯与内阁部长亨利的妻子萨拉在战火中相爱。他们的爱热烈、滚烫甚至畸形。两个如饥似渴地贪婪地享受着爱和性带给他们的美妙感觉。但是好景不长,在一次空袭中,莫里斯受伤昏迷,险些丧命。深爱莫里斯的萨拉误以为他死了,在近乎疯狂的绝望中开始祈祷。她向上帝发誓,只要莫里斯能活过来,她愿意永远放弃他。而莫里斯奇迹般的生还使萨拉决定履行诺言,皈依天主。但是信仰不能满足她内心对爱和性的渴望,在与亨利过着可有可无的生活(性)时,萨拉更想要平常人的爱。就这样,萨拉在爱莫里斯和爱上帝(信仰)之间苦苦挣扎,唯一能消解苦痛的只有逃避。

两年后两人再次相遇,莫里斯通过私家侦探的调查和萨拉的日记得知了萨拉离开他的真正原因后,一下子从怀疑、忧虑、嫉妒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他迫不及待地找回一直在爱他与爱上帝之间苦苦挣扎的萨拉,两人再次敞开心扉,情欲的火焰再次点燃。这时,亨利出现了,莫里斯却没有开门。之后,他们私奔到另一个城市,尽情享受性的欢愉,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开心时刻,却也慢慢地走向了永别。萨拉的身体遭受病痛的折磨,萨拉的心灵被囚禁在爱情与信仰的枷锁中,而死亡是她唯一的解脱。天主的怀抱是萨拉最终的归属。萨拉用自己的死实现了对上帝的承诺,而莫里斯的爱也随着萨拉的死而破散。莫里斯开始怨恨上帝,怨恨他带走了萨拉,但在故事结尾,当他看到被萨拉亲吻过的小孩脸上的胎记神奇消失的时候,他犹豫了,他请求上帝照顾好萨拉和亨利。

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批评主要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旨在唤醒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责任。生态批评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多元共存”,因此,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生态、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社会生态和人与自我关系的精神生态都是其关注的焦点。著名的精神生态学研究者鲁枢元在《精神的涵义与精神生态学》一文中将自然、社会、精神这一生态系统的三个层面比照男女关系的“性、婚、爱”三个层面。他认为:“性欲,是生物的自然属性;婚姻,属于人类的社会相关性;爱情则属于个人的内在精神性。”本文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对《恋情的终结》进行生态批评解读,我们可以读出文学家格林的自然关怀、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的生态精神内涵,对当今社会推进和谐生态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1.自然生态的解读——性

自然生态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融入自然、回归自然属性,才能真正实现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人,作为生物进化史上的高级动物,具有生物的自然属性。性欲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和谐的性关系是自然生态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格林将故事设置在战争这一历史背景下,体现了他对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怀。和平的世界是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而战争则是破坏环境的一把利刃。1944年的伦敦,正在遭遇二战轴心国德军的飞弹袭击。工业技术革命的进度,使得高端的机械、军备技术应用于战争中,使得战争的杀伤力不断增强。战争期间,大量的土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毁灭和破坏,到处充斥着硝烟和炮火,人们失去了宁静和谐的生活。不仅如此,战争还危害人类的生命。正是在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格林塑造了爱得如胶似漆的主人公莫里斯和萨拉,以两个人的结合来实现自然生态的和谐构想。

其次,格林对莫里斯和萨拉的两性关系描写,体现了他对人类自然属性的两性和谐关系的深切关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不仅对自然环境构成难以估量的危害,破坏了原生态的自然秩序,而且还导致了人类自我中心意识不断膨胀,严重摧残了人类的善良天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甚至导致夫妻之间冷淡、猜忌。因而,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中,要实现默契与和谐。落魄的作家莫里斯因创作结识了时任内阁部长的亨利,邂逅了亨利的妻子萨拉,两人一见钟情。莫里斯和萨拉的经历因循“结合——分离——结合(永别)”这一叙事模式。“结合”意味着自然生态在最初的和谐原生态。“分离”意味着自然生态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结合(永别)”意味着人类经过大自然的洗礼,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最终实现和谐的自然生态(两性)关系。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由于技术革命的飞跃,人类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征服自然,被人类过度开发的自然千疮百孔。而人类也终将在大自然有力的回击之下,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自然和自身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灾难,重新审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再次,格林将萨拉的丈夫亨利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内阁部长)出场,象征着现代工业文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它同样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莫里斯和萨拉基于爱情结合的和谐自然生态关系。这一巧妙的处理体现了他对自然生态和谐进程中“工业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与对立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两性关系(莫里斯和萨拉)的“他者”,亨利第一次出现时,两人正值水乳交融之际,萨拉选择了欺骗;亨利第二次出现在莫里斯的房门外,他不停地叫门,但莫里斯选择了逃避。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文明与自然的撞击压抑了人类的自然本性,莫里斯和萨拉的“性和谐”是人的自然生态属性使然。他们的结合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属性,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亨利作为工业文明的代表,还残存着一定的反击能力,介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尽管工业文明试图介入,但是自然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这也是格林在故事结尾描写的亨利和莫里斯从对立关系转化为朋友关系,一起守护着重病的萨拉的意义所在。人类工业文明要想解决这种冲突与对立,其唯一出路就是融入自然,回归自然。

2.社会生态解读——婚

社会生态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男女婚姻问题属于人类的社会相关性。婚姻关系作为社会契约的重要部分,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割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最终导致婚姻关系名存实亡。

故事中对亨利和萨拉的婚姻生活几乎没有涉及,只是通过亨利和萨拉的只言片语来建构他们名存实亡的“伪婚姻”关系。在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英国伦敦,亨利有着体面的工作,将在退休后获得英国骑士司令勋章。他的妻子美丽优雅、风情万种。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生活应该很幸福。但是亨利知道,自己是个无聊的丈夫。程式化的生活使得他几乎毫不费力就知道自己的鞋子放在哪里,却从不留心注意妻子一眼。亨利明白,自己不是萨拉想要的“情人型”的丈夫。他们在一起是因为彼此习惯,是因为他能提供给萨拉生活的保障。正如萨拉所说,他们彼此如同坟墓中睡在一起的尸体。当亨利察觉到妻子和别人有染时,首先想到的是试图请私家侦探进行调查,之后又拒绝知道事情的真相,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当得知萨拉的情人就是莫里斯的时候,他也不怨恨,甚至还邀请他一起照顾病重的萨拉。因为亨利害怕萨拉的离开,害怕独自一人的孤独和无助。他甚至希望自己比萨拉先死去,这样就不用面对失去的痛苦。即使知道萨拉不爱自己,也不愿意和她离婚。这是一种有害的占有关系。它伤害了萨拉的身心。萨拉极少和亨利交流,好像一直处在对信仰的迷茫和对爱情的挣扎之中。这种强烈的对抗状态最终使她的身体无法承受,最终离开人世。同样,亨利也因此遭到死一般的痛苦。他紧紧地拥抱着莫里斯,诉说自己对萨拉的伤害和不舍,他隐约意识到他的妻子就是他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是他内心疼痛的根源。在格林的眼中,这种不和谐的伪婚姻关系,失去了本来的美好,是一种互相毁灭的关系。从社会生态的视角看,他们婚姻的悲剧正是工业文明对两性关系的破坏以及对婚姻关系的割裂。endprint

3.精神生态解读——爱

精神生态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与自身及内心的情感疏离主要体现在信仰的缺失和理想的破灭。在物质文明发展的激流中,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态关系也面临着异化和割裂,人类渐渐丧失了对自身心灵深处“爱”的信任和追求,精神价值取向狭隘,情感世界充满怀疑、忧虑甚至嫉妒,精神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而要消解这一精神危机,只有通过爱的救赎才能让人不再冷漠、猜忌,最终回归人性的真善美。

首先,莫里斯“爱”的救赎。莫里斯与萨拉一见钟情,他们的爱热烈、滚烫,但跨越了社会道德的底线,因为萨拉是亨利的妻子。因此,这样的爱注定是暗夜里的昙花一现。在最初两人如胶似漆地彼此爱恋时,莫里斯心中充满着欲望和占有,甚至会无端生出嫉妒而与萨拉争执。他一方面希望两个人永远相爱相守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又怀疑两人的恋情会不会在某一天终结。矛盾的心理使他总是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而当两人又一次在旅馆里幽会时,德军的空袭炸伤了莫里斯,萨拉绝望地哭喊,祈祷上帝能救救他,带他回来。苏醒后的莫里斯充满疑惑地望着跪在床边的萨拉。而萨拉异常平静地说要和他分开,并表示永远不再见他。莫里斯被萨拉的突然改变弄昏了头。他对萨拉由爱生恨,恨萨拉离开自己,甚至怀疑萨拉在他和亨利之后,还有其他的情人。莫里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越来越痛苦,心灵的平静和安宁离他越来越遥远,最终他再次出现在萨拉的生活里,甚至委托私家侦探调查萨拉。但是当他读完私家侦探从萨拉的家里偷来的日记本,了解到萨拉离开自己的真正原因以及她仍然爱着自己的事实时,就不顾一切地追上她。他们在教堂里互相倾诉着彼此深深的爱和思念。在萨拉不久于人世之际,莫里斯和亨利一同照顾她。至此,莫里斯抛弃了怀疑和嫉妒,在爱的呼唤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其次,萨拉“爱”的救赎。如果说,爱在莫里斯的眼里是嫉妒和占有的话,那么,爱在萨拉的眼里则是信任与宽容。萨拉因为爱和莫里斯在一起。她面对莫里斯的质疑,一直相信自己的爱不会终结。当莫里斯在空袭中被炸得失去知觉时,萨拉不停地亲吻并呼唤着他,用尽全部的力气向上帝祈祷,只要能让他活过来,她会永远放弃他。莫里斯最终奇迹般地醒了过来,而萨拉却独自一人背负着离开他的痛苦,孤零零地活在没有他的荒漠里。她是多么的孤独,又是多么的宽容。她为了爱的承诺,强迫自己皈依天主。她开始真的走入教堂,向牧师忏悔,向上帝祈祷,但是内心中的爱和精神的爱相互纠结,折磨得她近乎崩溃。她不断追问自己:上帝是真正存在的,还是一个虚幻的想象?直到弥留之际,她都无法做出决断。上帝的爱使她回归平静,但是,她想要莫里斯,想要和他一起过平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家和孩子。可是为了自己的誓言,她最终背负着痛苦,以死亡步入天国,完成了对爱和信仰的救赎。也许,只有死,才能使萨拉的爱成为永恒,回归她的心灵深处。

结 语

综上所述,《恋情的终结》不仅是一部绝美的爱情小说,而且作者在其中寄托了对人类社会和谐生态关系的思考。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格林笔下的男女两性关系、婚姻关系和爱情关系正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真实写照。在当今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势必危及人类的精神世界。格林试图通过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警示人们对生态平衡与和谐的关注,呼唤人类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信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关系,为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立项项目“海明威早期短篇小说的生态批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格雷厄姆·格林著.恋情的终结[M].柯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王 臻(1983—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莫里斯萨拉格林
信猫萨拉的小纸条
信猫萨拉的小纸条
麻辣老师
我喜欢小狼格林
神奇飞书
绿毛怪格林奇
能 看 多 远
我的风筝
Vikor methods basic in risk management of petroleum enterprise in Yemen
格林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