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两面性”原则

2015-01-14吴蒙

山花 2014年22期
关键词:两面性爱丁堡小姐

吴蒙

具有悖论特性的“两面性”原则被斯帕克定义为其文学创作的思想基础,是其独树一帜创作风格的根源,贯穿了其文学创作的始终。“两面性”思想的核心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肯定,对一切可能性的承认和对差异的包容。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没有完美无瑕的天使,也没有一无是处的魔鬼,每个人物都是有着矛盾特征的统一体。斯帕克用其超然中立的视角诠释着这种矛盾却统一的存在。她的成名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便是一部在此思想指导下创作完成的力作。

“两面性”原则——斯帕克的创作思想核心

艾伦·伯德在《穆丽尔·斯帕克》中指出“斯帕克写作风格形成的源头带有着地域色彩”。[1]伯德所提到的这种地域色彩是指她的出生地爱丁堡,她的文学作品散发着浓厚的爱丁堡风味,爱丁堡对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斯帕克在一篇名为“爱丁堡出生”的散文中这样描述她在爱丁堡的生活经历:“我的老师们大量地使用它,所有的社会阶层都习惯用‘然而连接句子。我本能地将这个词(nevertheless)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的核心和爱丁堡联系起来。……我相信自己被完全灌输了用这个词去思考的思维习惯。……我发现我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两面性(nevertheless)思想为基础。它指导了我的行为”[2]。这篇文章是在爱丁堡的一个小旅馆里写的,当时她正等待去探视生重病的父亲。所以并没有进一步给出“两面”的确切含义。很多评论家认识到这种思想对斯帕克文学成就的重要性,纷纷提出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其中约瑟夫·海因斯的理解比较具有概括性:“斯帕克所谓‘两面是指,无论站在什么立场,无论阐述什么观点,都有另外一面。”[3]

在斯帕克看来,世界是有极大的包容性的,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如果一种可能性显现出来,其他的可能性,特别是那些充满矛盾的可能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只有一面的,所有事物都是至少有着两面的复杂统一体。而就发展而言,任何事物都不会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而会朝着任何可能的方向发展。斯帕克的这种思想接受了不同个体存在的意义,这是一种极其包容的世界观。

出于这个原则,斯帕克看到的现实比现实主义所承认的现实要更加多样。在她的眼中,现实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既是严肃的又是可笑的。她一旦看到了现实中的“一面”,便一定会预见到其“另一面”。因此,海因斯将斯帕克定义为一个“不折不扣坚持‘既……又原则的作家”[3]。“既……又”的模式代表了她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的特点。在她的第一部小说《安慰者》中,主人公卡罗琳·萝丝既是一位塑造人物的小说家,又是别人的作品中被塑造的一位人物。在她的成名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布罗迪小姐既扮演着上帝的角色,掌控着别人的命运,殊不知自己的命运又被别人掌控着。

“两面性”原则的对立面是唯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利己主义——一切过度地强调“一面”而否认“另一面”的世界观。对这些世界观的攻击和讽刺成为斯帕克小说的永恒主题。在一次演讲中,斯帕克大胆地提出了自己对小说功能的新的理解。她指出在20世纪的文学中,有种表达“社会感”的传统。在这种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下,“被压迫者反抗压迫者”的情节模式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些小说使读者沉溺于对被压迫者的同情或对压迫者的愤慨中。这种感情的表达使读者感觉自己已经尽到了社会责任。实际上,它只是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参与社会活动的假象,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了。斯帕克呼吁这种小说模式在变成过时的艺术形式之前应该被放弃。她坚信,对付压迫势力的最好方法不是同情和愤慨,而是讽刺和嘲笑,“只有嘲讽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最有效的武器”[4]。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两面性”

随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出版,斯帕克达到了其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以自己的老师克里斯蒂娜·凯小姐为原型,斯帕克在小说中塑造了不同寻常的爱丁堡女教师布罗迪小姐的形象。战争夺走了她的爱人和二十几岁的青春年华。在她四十岁之际,才意识到自己的青春刚刚开始。她立志在自己的青春年华之际教育出几个“人类的精华”。为了完成这项事业,她在班里挑选了六个女孩儿形成了一个“布罗迪帮”,她们像忠实的信徒一样围绕在布罗迪小姐周围。布罗迪小姐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排除在课堂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周围事物的喜好。她不囿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觉得新鲜,但这种独特的方式绝不是她自称的“把已经存在于学生中的东西引导出来”[5]。相反,她洗脑般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她的喜好成了判断正误的唯一标准。而在“布罗迪帮”的内部,她的这种控制欲望完全超出了课堂之外,触及女孩儿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渐渐膨胀为一种控制她们命运的渴望。为此,她策划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件。这些事件便构成了整篇小说的故事框架。然而,一个意外打碎了她的美梦。她被出卖了,而出卖者正是“布罗迪帮”中她最信任的桑迪。布罗迪因此被迫提前退休,在五十五岁时,身患癌症,最终孤独地死去。

布罗迪小姐极具控制欲望,她无视周围人的意志,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她企图篡夺上帝作为命运决断者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周围人的命运,并自认为她所选中的人都会听从她的安排。弗朗西斯·罗素·哈特在《苏格兰小说:从斯摩莱特到斯帕克》中将布罗迪小姐的本质定义为“一位精神独裁者”[6]。哈特的这种认识基于他洞察到这两者的相同本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完全不同于斯帕克充满包容性的“两面性”世界观,布罗迪小姐的世界里只有“一面”,那就是她自己,更确切地说,她自己的利益。除了自己之外的周围世界,为她而存在,必须要服从她的个人意志。从布罗迪这种有缺陷的世界观出发,斯帕克在这个角色中植入了一些突出的性格特点,用讽刺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她的“两面性”原则。

1.彻头彻尾的自我主义者

“布罗迪帮”的女孩儿们除了保持了和布罗迪小姐的友谊外,她们之间很少有共同之处。那是出于什么样的标准,布罗迪小姐选择了这些性格各异的女孩儿们作为自己的亲信呢?“布罗迪小姐已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学生;或者说,选出了那些她可以信任的学生;再或者说,她可以相信她们的家长不会对她的教育方针中那些更为先进的违犯校规的方面进行抱怨。”[5]很显然,这样的标准使布罗迪小姐确信,不会有威胁来自于“布罗迪帮”内部以损害她的利益。这样,她便可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为所欲为。布罗迪小姐混杂的宗教信仰也完全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考虑。她有一个不同教会的轮流表,每逢星期日的早晨,她会轮流去各种各样的非罗马教会的教堂做礼拜。这种混杂的宗教信仰为布罗迪小姐披上了一层保护的外衣。在它们的保护下,无论她做错了什么,都能从某种宗教中找到被宽恕的理由。因此,她才能如此地坚信“不论她的行为如何,上帝都与她同在”[4]。endprint

不仅如此,布罗迪的自我主义还渗透到了她的爱情观中。小说中和她有着感情纠葛的两个男人——音乐教师劳瑟先生和绘画教师劳埃德先生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了她自我主义爱情观的牺牲品。两人都爱上了布罗迪小姐。温和腼腆的单身汉劳瑟是布罗迪唯一承认过的“情人”。而且仅仅被布罗迪当作爱情的代替品来转移她对美术教师劳埃德先生的爱。他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被布罗迪小姐利用了。然而,劳瑟先生并不是布罗迪小姐在自己的感情关系中选定的唯一代替品。她从一开始便谋划着让“布罗迪帮”中的罗斯代替自己成为特迪·劳埃德的情人。虽然,劳埃德赢得了她的真爱。但由于他已婚和天主教徒的身份,布罗迪拒绝了这份爱。这看似伟大的牺牲背后隐藏着可怕的阴谋:让有本能的罗斯成为劳埃德的情人,而有洞察力的桑迪充当这件事的告密者。虽然这个计划以失败告终,并直接导致了桑迪对她的出卖。但布罗迪以自我为中心的爱情观却暴露无遗。正如露丝·惠特克在评价布罗迪小姐的爱情生活时说到的:“简·布罗迪的情人们,过去的或现在的,都是她自我的延伸。”[7]

2.不可救药的偏执狂

如前所述,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出发,布罗迪小姐坚持从单一的角度,用单一的方式来认识周围多姿多彩,变化多端的世界。而事物本身所展现出的“另一面”抑或“另几面”,对她来说便是眼中钉、肉中刺,若不及时剔除便会伤及性命。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看法,以偏激、仇恨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斯帕克刻画了一位固执己见的女教师形象。偏执便是否认“另一面”的布罗迪小姐向我们展示的另一个性格特征。

布罗迪的偏执最突出地体现在她对学生的教育中,她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是把自己一些偏激的思想塞进学生的头脑中。此外,布罗迪小姐还用偏激的标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就连窗户开得大小她都有刻板的要求。“这窗子开得太大了……六英尺就足够了,再大就俗气了。[5]”在她看来,六英尺就是划分优雅和粗俗的界限。任何的偏离都是无法容忍的。

3.布罗迪小姐的“另一面”

斯帕克在接受约翰·图萨的采访时,被问到了她小说中所塑造的恶魔般的角色:“在你的小说中,你用最精彩的篇章描写了那些带有恶魔色彩的角色,比如伯纳德·肖。他们中的一些还非常的滑稽。”对于这一点,斯帕克欣然地予以了肯定:“是的,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恶毒的角色也可以非常非常有趣,有时很可爱,甚至很善良。”斯帕克之所以能将恶魔般的角色塑造得有趣,可爱,甚至善良,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陶醉在“两面性”世界里的斯帕克,是绝不会只展现人物的“一面”的。她一旦揭示出人物性格的“一面”,便会本能地去挖掘人物的“另一面”。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总会出现可爱甚至善良的恶毒角色。她坚持刻画有着善恶共存两面性格的人物。这种刻画人物的手段当然也运用在了布罗迪小姐身上。

布罗迪小姐究竟是不是个好老师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她把科学知识完全排除在课堂之外,她的课堂里充斥着个人对周围事物偏执的看法。而与此同时,她课上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又很生动有趣,学生们在她绘声绘色的讲解中确实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知识。当“布罗迪帮”的女孩儿们回忆起当年和布罗迪小姐在一起的时光时,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那是她们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这也为布罗迪小姐作为教师有着成功的一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布罗迪小姐摆出“教育改革者”的姿态,敢于用反常规的教学方法对抗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但在玛丽亚·布莱恩“这座教育工厂”中,挑战传统便会成为孤立无援的众矢之的。而这种孤立无援的处境多多少少引起了人们对这位“教育先锋”的同情。对布罗迪小姐的同情还来自于她和未婚夫休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她正值青春之时,他们相爱继而订婚。但布罗迪小姐却没有等到他们的婚礼,休在宣布停战前的一个星期牺牲在了战场上,给布罗迪留下的只有心中永远也抹不掉的伤痛。

结 语

在“两面性”原则的指导下,斯帕克向人们呈现了一位既可恨又可爱的女教师形象。人们无法用简单的“好”或“坏”来给她贴上标签。正如戴维·洛奇评价的那样,“在《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所描绘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完美。”[8]有批评家质疑斯帕克这种刻画人物的手法会削弱小说的主题。而实际上,斯帕克正是想通过她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一个充满悖论和矛盾的多样性世界,在她的眼中,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世界才是最真实的。

基金项目:本文为徐州工程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超现实主义研究”(项目编号XKY2012611)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Bold,Alan.Muriel Spark [M].Contemporary Writers Series.London:Methuen,1986.

[2]Spark,Muriel.Curriculum Vitae:Autography [M].Boston: Houghton,1992.

[3]Hynes,Joseph. The Art of the Real: Muriel Sparks Novels[M].Rutherford: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London and Toronto: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88.

[4]Spark,Muriel.“The Desegregation of Art”.Proceeding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M].New York:Spiral Press,1971.

[5]缪丽尔·斯帕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M].童燕萍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5,114,36,46,4.

[6]Hart,Francis Russell.The Scottish Novel:From Smollett to Spark.Cambridge[M].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36.

[7]Whittaker,Ruth. The Faith and Fiction of Muriel Spark [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2.

[8]Lodge, David.“The Uses and Abuses of Omniscience:Method and Meaning in Muriel Sparks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J].Critical Quarterly 12(Autumn 1970).

作者简介:

吴 蒙(1980—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两面性爱丁堡小姐
爱丁堡水仙
爱丁堡水仙
缺牙小姐
理性看待经济数据的两面性
“等一下”小姐
英国 爱丁堡军乐节
农村大学生“失业”具有两面性
外部技术影响企业绩效的两面性——一个非线性视角的实证研究
找小姐
专利制度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