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

2015-01-14郭春强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全诗表现手法小题

郭春强

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在高考试卷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是对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进行综合检测的一个要点。加强这一基本思想的贯彻,并加强教材相关篇目的学习就成了提升学生古诗鉴赏评价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古典诗歌的选取散见于教材

2003年全国卷第17题选自唐代王维的《过香积寺》,2004年全国卷Ⅲ第16题选自宋代宋祁的《木兰花》。回顾教材,我们会发现王维《过香积寺》的首联“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和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分别出现在2002年人教版《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六册第5课《语言与文学》(作者:王力)的第三、四部分。《木兰花》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则在《语文(必修)》(注:以下均为必修教材)第三册第7课练习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高考考查的要点和方式与教材完全相同,也是对“闹”字妙用的考查。2009年宁夏、海南卷所选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也是我们教材中多次出现的、广大考生耳熟能详的词。

二、命题角度的切入依据于教材

1.炼字炼意

2009年四川卷第12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的第1小题:“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008年全国卷I有这样一题:“(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008年全国卷II、天津卷和湖南卷及其他年份考卷均有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

其实这类题目在第三册第5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二已经出现:“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说法的理解。”

2.结构章法

2008年四川卷第13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第1小题:“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另外2006年全国卷Ⅰ第12题《题竹石牧牛(并引)》的第1小题:“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这种对诗、词、曲结构知识的考查检测在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练习四是这样解释的:过去人们写近体诗讲究章法,全诗分四层(绝句每句为一层,律诗每联为一层),依次称为“起”“承”“转”“合”。在第三册第8课《词七首》练习中介绍“中、长调的词分片,一片就是一个乐段。词为两片的最为常见,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在第五册第17课《李杜诗五首》练习一中又有进一步地说明:即绝句中最重要的是第四句,或综括全诗,或另辟新境……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两层。并且均附有相应的针对性练习,而高考试题与之完全相同。

3.描写方法

2004年全国卷Ⅱ第16题:“《秋思》中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又如2008年山东卷宋代秦观的《画堂春》第二小题:“‘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很明显这两个题目都是对细节(动作)描写方法的考查。

这一知识点在第三册第6课《琵琶行(并序)》练习二中出现:“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很明显,这一题目考查的是通过对“琵琶女”动作和神情的分析把握其微妙的心理变化,而高考题目的设计要更加明确,审题难度不大,分析思路也更加明晰。

4.修辞方法

2009年江苏卷第9题问“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008年四川卷、江苏卷、福建卷、广东卷、辽宁卷均涉及了这一知识的考查,往年都曾经作为一个重点反映在试卷上。以2005年一些省市试题为例,全国卷Ⅰ第12题第(1)小题:“这首诗(《春行即兴》)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湖北卷第16题第(2)题:“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当然,修辞方法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是较高的,比如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练习三:“本诗(《登高》)四联都是对仗,都很工整,试以一、二联为例,说说你的体会。”第五册第15课《将进酒》课后又出现了相关的知识卡片《对仗的种类》(作者:王力)。

5.表现手法

2009年安徽卷第9题:“这首词(《小重山端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做简要分析。”2008年江西卷第12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初入淮河四绝句》)。”2004年全国卷Ⅳ第16题:“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2005年重庆卷第15题第2小题:“‘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005年全国卷Ⅲ第12题第2小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表现手法是古典诗歌表情达意的手段方式,教材始终把对表现手法的鉴赏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第五册第6课练习三:“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试比较《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分析它们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第三册第6课《琵琶行(并序)》练习二:“第二段用‘东船西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总之,高考中诗歌鉴赏题与高中甚至初中教材都有着极为紧密、直接的联系,可谓“诗在课外,题在课内”,所以我们在复习教材时,必须认真研读,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把握诗歌,了解并掌握鉴赏的过程、思路、方法;也要分析研究课后相关练习、单元指导和知识总结,掌握知识要点,进而揣摩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的特点、方式、角度,从而准确把握下一年高考的方向。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第四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诗表现手法小题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劝学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