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读

2015-01-14魏梅莲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4年6期

魏梅莲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读”是师生互动的纽带,“读”是语文教与学的根本。通过故事激趣法、设置疑问法、吸引法、“寻找”法等方法来阅读,领悟教师的讲解,使读和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激趣法;设置疑问法;历史资料;寻找法

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读”是师生互动的纽带,“读”是语文教与学的根本。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培养高尚的情操。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教师的讲解,使读和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然而,当前许多学生对“读”不够重视,不乐于读,也不善于读,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旺盛的求知欲望。学生的“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与教师的“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教师通过多种方法的“讲”激发学生的“读”是教学中关键的一步。

1.用故事激趣法的方法导“读”

许多课文的故事成分非常丰富,在要求学生“读”之前,可以由老师先说故事,吸引学生对课文的注意,听故事后再让学生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出师表》,教师先用“草船借箭”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料事如神,接着用“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忠心耿耿”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在故事的吸引下,就想深入了解诸葛亮,进而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课文。

2.通过学生体味语言美,诱发“读”的兴趣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的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体现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力量,取决于听众和读者对语言所表达的情与理的共鸣与认同。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体味语言美,重视语言与美育的关系,在体味语言美的过程中,吸引学生“读”的兴趣,使看似干巴巴的文字蕴含妙趣横生的美的因素,并让美充分地显露出来,引发学生的“读”欲。

3.设置恰当的疑问,由问题产生“读”欲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读课文,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呢?根据文章特征,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文章,在“读”中思考,在“读”后分析、综合,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通过“读”来解决疑问,培养语文探究能力。

4.激发情感,让学生饱含感情地去“读”

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者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使之碰撞与交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美、理解美。

5.用翔实的资料来吸引学生“读”

有许多说明性文章,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学生很难“读”下去。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常与社会历史有机地联系着,背后包含着翔实生动的社会历史知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笔者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充分地利用有关资料,真正做到了“引经据典”,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进而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教学《看云识天气》,笔者先不厌其烦地介绍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的样子,出示图片加深学生对各种云的印象,由此学生了解了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了解了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二、用“寻找”的方法教学生会“读”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寻找一条合乎教材思路的方法,使教学思路与课文的思路吻合起来,使教者的“序”、读“序”和教材的“序”一致,这样,学生读起来就有要领,能够把握重点,明白课文的线索和内容的特点,真正达到会“读”,“读”出滋味、“读”出情感、“读”出知识。

1.找出文章要点

对于一些较长的文章,可以找出几个要点,把这些要点贯穿于“读”的始终。如《爸爸的花落了》,可以提示本文以下几个要点:题目中的“花”指什么花?“落了”有哪几层意思?学生明白了这几个要点后,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思路,“读”时思路就相当清晰了,达到了“思”和“读”的结合。

2.找出文章的重点

就是说,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再去读。例如《伤仲永》,该课的重点是一个字:伤。要求学生在“读”时划出有关“伤”的重点词句,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等有关重点词语,通过对这些重点词语的体会,学生就能深刻认识到,一个人要成才,接受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3.找出文章线索

线索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去读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藤野先生》一文的叙事线索是:在日本学医经历和弃医从文的原因。学生沿着这个线索去“读”,就能恰当地理解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找出文章特点

就是说,让学生找出课文内容或结构、写作方法的特点,再通过读去领悟这些特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结构特点可以从题目中得知,文章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写,先写百草园的童年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学习情况。学生抓住了这些特点后再读课文,就容易领会文章的主旨了。

“找”的方法融于“读”的始终,分为初读和再读。初读的要求是找要点、重点、线索和特点,再读是对初读的深化与提升。

总之,导读着力点有两方面:一方面着力点是解决阅读的态度问题,有兴趣就有了内在的动力;第二方面着力点是解决阅读的能力问题,有能力阅读,阅读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导读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读”的动力与效率问题。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八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