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2015-01-14裴万统
裴万统
摘 要: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
翻开新教材,我们都感到困惑,之所以会这样,我想是因为此次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与以往有很多不同之处,特别是教师用书的很多提法也彻底改换了。那么怎样进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呢?
一、摒弃传统弊端,大力加强问题性教学
传统的教学设计大部分展现的是科学数学,有的甚至直接把知识点拿出来,然后针对此知识点反复设计相关问题,通篇人为化的技巧几乎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一种严密的演绎式推理过程就此展开。这种教学设计带来的是学生被动地机械模仿,由此进入了又一轮的题海战术之中,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此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激情,老师也陷入了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之中,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我们要坚决摒弃这种弊端。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东西,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在教学中能将学生熟知的这些知识引入到课堂中,一旦接受也会被学生牢牢地掌握。
2.通过教具模型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动手制作一些教具给学生具体生动地演示一些例子,丰富学生的想象,尤其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具的使用非常普遍,在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当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主动性获得人们的青睐。多媒体工具可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作用于不同的感观,使学生在刹那间获得丰富的感受,达到迅速感知对象的目的,所以有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创设问题情境也十分重要。
二、把握好“问题串”的度
显然,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就是有若干个“问题串”形成的一个完整过程。如果“问题串”中的问题设计太简单了,那么就达不到认知的目的;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了,学生的理解跟不上,那么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如果设计的问题牵强附会,或者压根就对不上号,那么就失去了我们这一设想的全部意义。
比如,对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
设问1:你能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出α于180o+α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吗?(此设问题起点太低,太直接了!)
设问2:你能用圆的几何性质推导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吗?(此设问题起点太高了,有点让人不知所措,有深不可测之感!)
设问3:三角函数与单位圆是紧密联系的。例如,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表明了单位圆中的某些线段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利用这种联系,借助单位圆,讨论一下终边与∠а的终边关于圆点(X轴,Y轴以及直线Y=X)对称的角与∠а的关系以及它们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此设问是启发式的,符合人的正常逻辑推理思维顺序。)由此可见,如何把握好“问题串”设计的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开发其创新潜力。
1.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是获取素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源泉,对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容易产生联想并触发对一般结果的猜测,对深层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性因素,因此教学中应特别重视。事实上,一切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观察。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善于观察问题中的各种条件及结论、图形、代数结构等特征,坚持培养学生强烈的观察意识,提高观察能力的各项品质,使其观察能力更为敏锐。
2.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课上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这些问题的解答过程十分复杂,而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具体表现在思维的表面性和思维定式的消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很快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做过的题型求解,对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突出联系,体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新课程,我们了解到不论是数学学习还是新课程模块式的结构,都需要我们充分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经常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不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整体上把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创造力。
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寻根究底,勇于探索的精神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显著特点,但没有寻根究底、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坚决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方法,始终将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机会。只有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才会发现创造的奥妙,创造意识才会被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学生丰富的创造力。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通过对数学美的感悟,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创造欲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就我们数学教师而言,应尽快地适应新旧课程的过渡,由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转换。我们应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构建教学共同体,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九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