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5-01-14徐雪明
徐雪明
摘 要:养成良好习惯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一个人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造成学生成绩差距之大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习惯不同。学习习惯与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初一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因此,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尤其是对初一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初一;数学教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著名学者周士渊也曾说过:“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力量也是习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尚且如此,人的一生更是如此。养成良好习惯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一个人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笔者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造成学生成绩差距之大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习惯不同。学习习惯与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初一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因此,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尤其是对初一学生习惯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
初一入学时,笔者曾对一个班42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一个有力的数据令人折服:学习优秀者百分之百地具备这样或那样的良好习惯;而学习困难者除了少数是由于智力因素以外,多数人从小就没养成好习惯。笔者曾问过一个考高分的学生:“你考得这么好,有什么诀窍吗?”他笑笑说:“可能是我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吧,我从小就对任何事都好奇,喜欢刨根问底,再可能就是挺注重学习效率的。”显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并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习惯要明显好于成绩较差的。
二、学习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曾说:“教育的作用就是为学生自觉化的形成提供援助。”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显然,剩下的就是习惯,好的习惯或坏的习惯。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它是人生成长路的最有效的引导线。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要,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旨在对以后所学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预习,理出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查出障碍。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其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预习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在晚上做好当天的作业后,用一定的时间阅读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要学会用笔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如在重点内容的文字下方标个重点符号,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定理、定义用波浪线划出等,以便在老师讲课时多留心。这样上课听讲时就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同时还可以对照老师的思路检验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否正确,锻炼自己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亲自推导公式。数学课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有的课本上有推导过程,有的课本上没有推导过程,只是把公式的最初形式写出来,然后说“经推导可得”,就把结果式子写出来了。无论课本上有无推导过程,学生预习的时候应当合上书亲自把公式推导一遍;在反复对照、检验中纠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尝试做课后练习。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安排的。预习中不妨试着做那些练习题,看看自己预习新课内容后能否解出这些题,解不出的做上记号,上过课后再做,学习效果则会明显不同。
(二)培养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习惯
到初一班级上课,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铃响后,学生匆匆忙忙跑进教室,起立问好后,老师开始上课,等到布置做练习时,学生才慌忙地在抽屉里一通乱翻,七找八找才找出一本皱巴巴的本子,真令老师哭笑不得。这样既耽误了时间,也影响了情绪。注意到这点后,笔者刻意要求学生在一节下课后务必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工作,如数学课前要准备好上课须用的教材、练习本、直尺、圆规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纠正,学生上课再也没有乱找东西的现象了,既节省了学习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新知识的授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预习时的解题思路与老师所讲的有哪些不同。在课堂上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的学科,学习数学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公式、定理、法则及概念等,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要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这一系列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离不开人的独立思考,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有效培养数学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的话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但是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常常忽略这一点。为此,笔者曾有意识地去听了几节课,做了一些统计,结果表明,很多老师在问题提出后普遍表现出急切的心情,平均每个问题的等待时间不足8秒钟。诚然,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在问题提出时马上都能回答,这样既气氛活跃,又节省时间;一旦学生没有反应,就会非常着急,会迫不及待地给予各种提示和“启发”,有的干脆替学生回答,希望能尽快打破“僵局”。其实,这样做是很不妥当的。正是在这种“僵持不下”的时候,学生在苦思冥想,在把新的阅读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如果教师能耐心地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时间,相信很快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会在设计问题的质量上多下工夫,宁可少问几个问题,也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一段时间下来,效果还不错。实际上,越是有价值的问题就越需要周密的思考,而那些教师一提出学生就会回答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要尽量少设计甚至不设计,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有价值的问题。endprint
笔者认为,如果在平时教学中,经常不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会养成学生思维上的懈怠情绪,习惯于等着老师给予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不利。这在课堂上看起来很小的事,却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养成给学生留有时间去思考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大量感性材料中自觉地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对照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特别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敢于坚持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与伙伴交流,在交流中感受思考带来的乐趣,欣赏同伴们思考的成果,以促进进一步的思考、交流。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再加之父母的娇惯,从小享受着特殊优待,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友善地与人合作,这样就不利于形成友好合作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在合作中提高。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合作中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产生了思考的兴趣,这样就会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疑处有疑,乃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成功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问问题罢了。”可是传统的教学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一席之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其实,这是很不妥当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真正启动。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在快下课时,象征性地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懂,这时学生知道就要下课了,便不会提什么问题了。这种质疑实际上是在走过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笔者觉得,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只要有问题、有想法,随时可以提出。解决学生心中的问题甚至比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还要重要,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解疑,最好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找出依据,这样效果更好。不但能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质疑问题就是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怀疑。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未来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超越、善于创新。
学生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带着各自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师必须为学生“疑”的释放创设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问,大胆地怀疑、猜想、批判。讲新的知识点时,让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新课进行时,学生可以随时提问,随时质疑;新课结束时,让学生再提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好习惯便养成了。
另外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要及时鼓励学生这种大胆质疑问难的精神,不论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否有深度、是否有道理,笔者都认真倾听,并给予适度的引导。对提出精彩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赞扬;对平时不爱提问的学生,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给予及时的肯定。长期坚持下来,使学生慢慢养成质疑的习惯。质疑习惯的培养为学生思维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在阅卷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后一道大题12分,偏难,能做出来的学生没有几个,而就在会做的这几个人当中,也有好几个拿不到满分,甚至拿了一半的分数都不到。究其原因,没有解题步骤,或是过程书写极不规范。我们在惋惜之余,也在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平时教育不够?或是教育没落在实处?于是,从初一起,笔者就十分重视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
1.仔细审题
总是听到家长说:“我孩子很聪明,就是粗心,考试时连数字都会看错。”小学生家长这样说,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的家长还是这样说。“粗心马虎”似乎成了顽症,不知要伴随学生多久。每次从考场上走出来的学生都有不少想吃“后悔药”的,屡屡失败,屡屡发誓,又屡屡改不了这个坏毛病。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去克服,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这看似简单,实则是很艰巨的工作,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多要求、多督促、多检查、多纠正,时间长了,习惯自然成。
2.认真书写
都说“字是人的脸面”,可这些爱漂亮、爱脸面的学生,却写字潦草、龙飞凤舞,这几乎成了他们的通病。为了克服这个毛病,笔者认为要尽力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教师的示范作用。笔者力求把字、数字写得工整、美观,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对学生的书写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正确、整洁、美观,让学生想好再写,尽量避免用透明胶带、涂改液等;三是适度评价,对于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在班里及时展出,适度引导,还把黑板报作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提高学生对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素养。
3.完整的解题步骤
在数学学习中,许多题目都要求有完整的步骤,特别是教学检测中,每一步骤都有相应的分数。解题时若偷工减料,肯定会导致失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着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解题步骤。如几何证明题中,应写出已知条件、求证什么、证明过程、结论等。
4.细心检验
每道题做过都应检验一下是否正确,可以用自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检验。有的题目做完再检验,而有些复杂的题目应边做边检验,免得“一步错步步错,算了半天白忙活”。
(六)养成使用纠错本复习的习惯
在批改试卷或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讲过的题、做过的题学生会一错再错。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也曾一度迷惘过,后来,看到一篇关于采访本市高考状元的报道,其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纠错本的合理利用。笔者也下决心试一试。起初,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厚一点的笔记本,每次作业的错题订正后,再写到纠错本上,要把错题原本写下来再改正,再写上一两句对错误原因的分析,写完还不能万事大吉。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那些错误、难题都是需要反复做三四遍才能真正掌握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就要复习一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刚开始,学生都觉得很麻烦,但在笔者的严格要求下,他们在做了,不单是每天作业的错题分析,还有测验试卷中的错题也搜集了。每周笔者都要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之后,学生都能自觉地记载了,并且纠错本对于考前的复习很有用,毕竟错题不多,又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笔者也可以根据每人纠错本错误题的类型、数量,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尝到甜头后,我们又开发“精华本”,用来记载难题、好题。一个好习惯养成了,学生的成绩也明显提高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高效学习的方法,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吴正宪.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吴忠教育信息网.
3.教师周刊,2011~2012年各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建德市李家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