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在点拨中飞扬
2015-01-14刘琳
刘琳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相机诱导即适时点拨。什么是点拨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点拨”的解释为指点,启发。在阅读教学中,点拨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学习障碍,给予适当的指点,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找准课堂点拨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点拨时机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学生思维定势处点拨——使其发散
在语文教学中,当一个问题被某个学生回答以后,就很容易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定势之中时,教师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的思考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并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祁黄羊》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回答时都是围绕着“祁黄羊是一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来回答,为了使学生从多方面评价和看待问题,我是这样点拨的:“祁黄羊在军中多年,他对每个人的情况都很熟悉,他难道不知道解狐的情况吗?他为什么那么说?他是不是故意的,好为举荐自己的儿子作好铺垫?”这样点拨,学生的思维扭转了,再次深入文本,从“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这句话中感受到了祁黄羊在举荐人物时根本没有考虑其他,唯一考虑的就是他是否有能力,是否能够为国家作贡献,这样一来,学生对人物的评价也更加公正、客观。
在这个教学课例里,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定势时,教师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智慧之花在学生心中竞相开放,与此同时,学生对祁黄羊的评价也趋向多元化,这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点拨——使其畅通
由于学生阅历和知识储备有限,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思路受阻的情况,这时也是学生确实需要帮助指点的时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巧妙的点拨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令学生茅塞顿开,真切地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就像谁在山谷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又随风飘去。”在阅读这句话时,有学生质疑,课文中为什么用“五颜六色”而不用“五光十色”,许多学生都沉默了。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这两个词语分别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一瞬间,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看出来了,五光十色不仅指颜色还指会发光,在这儿花瓣是不会发光的,所以不能用五光十色。”有学生说:“描写蝴蝶的颜色多应该用五颜六色,说明颜色很多,不能用五光十色,因为蝴蝶本身是不发光的。”在这里,教师举重若轻的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
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时,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思维受阻时,教师又通过巧妙的点拨使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捷径,这样教学,学生既理解了词语意思,又启迪了思维,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在学生思考肤浅时点拨——使其深刻
阅读教学中,在学生阅读课文以后,对于文章的大致内容,主要写了什么,大多数学生可以粗知略懂,但是对于文本语言背后隐藏的深意,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这时教师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处发展,感知也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月光启蒙》一课时,我让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以“月光启蒙”为题目,有学生说:“因为文中主要写了小时候母亲教我唱歌谣,给我讲故事等事情,她虽然不识字,但也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所以文章以‘月光启蒙为题目。”有的说:“因为母亲白天要干活,她对我的教育大多是在晚上,是在月光下进行的,所以以‘月光启蒙为题目。”看来,学生的发言还是比较肤浅的,为了使学生对文章题目的深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我是这样点拨引导学生的:“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你仅仅感受到了月光下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吗?你还感受到了什么?月光与母亲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教师的点拨下,有学生说:“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母亲为我吟诵的歌谣就像是无声的月光一样,为我奠定了文学的基础。”有学生说:“母爱似月光,淡淡的,绵长的,无声无息,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当学生的思考处于肤浅的认识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月光和母亲的联系入手展开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章为什么要以“月光启蒙”为题目,与此同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也更加深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相机诱导。作为一名教师,要找准点拨的时机,当点则点,当拨则拨,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导下,打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思维的火花,思维在点拨中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