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共同体: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2015-01-14周永飞
周永飞
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亲自创办的实验性学校,也是闻名全国的少年儿童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的母校。作为一所有着优良办学传统的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必然的选择,因此学校传承新安旅行团的成功育人经验,围绕“做新时期的小好汉”这一育人目标,确立了“会阅读、善思考、能自主、有担当”四大育人导向,并通过构建“三动一静”课程体系,让学生争做“勤快的我、快乐的我、健康的我、智慧的我”。
这样的内涵发展之路能否走得通,关键是能否拥有一支与之匹配的教师队伍。基于这一认识,学校成立了名师成长共同体,用团队的力量来推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的内涵式发展。在实践中,我们着力处理好“名师与名校”“共性与个性”“团队与个体”“引领与辐射”四种关系,使名师成长共同体真正成为思想的高地和名师的摇篮,成为学校内涵发展名副其实的基石。
一、名师与名校同成长——名师成长共同体的目标追求
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同理,名校之“名”,在于有“名师”。名师是名校的支撑力量,无名师,名校则名不副实;名校是名师的成长沃土,无名校,名师则其名难显。我校发轫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诞生了著名的新安旅行团,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省模范学校、省级实验小学等殊荣。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组织形象来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意愿,提出了“思想素质好,有追求;知识功底厚,有潜力;业务能力强,有特长;科研基础实,有创见”的新安小学教师形象标准,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意识的自我觉醒。我们建立了名师成长手册,按年度记录共同体成员的教学教研成果,使他们的成长轨迹能够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他们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真真切切感受到自身努力的价值,明明白白瞻望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从而不断为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而奋斗。我们还用学校“十二五”主课题《基于新旅实践的小好汉成长教育研究》来统领名师成长共同体的研究工作,让每个人都成为课题组成员,使名师个体的内涵发展与学校整体的内涵发展呼吸相通、情意共鸣、节律共振,从而自觉将学校的目标追求内化为自我的目标追求,使分散个体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逐步凝聚、发育为与学校整体办学相一致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实现名师与名校的共同成长。
二、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名师成长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立足共性,尊重个性,这是我校名师成长共同体的基本运作理念。共性是团队存在的基础。立足共性,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导向,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成长目标。个性是个体成长的推手。尊重个性,才能充分发挥个体各自的禀赋特长,满足个体不同的成长需求,从而不断激发个体成长的原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各学科子团队中确立了各自的共性化研究方向,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团队围绕学校主课题中的“思维课堂”项目展开研究,德育团队围绕学校主课题中的“自主成长德育模式”展开研究,使各子团队都有各自相同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向,便于形成研究合力。除了研究方向共性化,我们还对共同体成员提出共性化要求。一是成长要求共性化。对骨干教师要求三年内成为区级学科带头人,对区级学科带头人要求五年内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二是学习要求共性化。要求每位成员每年读四本教育专著,完成15000字的学习笔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三是示范辐射共性化。要求每位成员每学期带两个徒弟,上一节示范课,举行一次专题讲座。
尊重个性,主要体现在成长订制化、培训校本化、学习菜单化、评价多元化。成长订制化,要求每位成员根据自身特点为自己“量身定制”成长规划,并交由团队讨论通过,让教学型、研究型、班队管理型等不同类型的老师都能够找准自己的最佳发展区,通过多样化途径获得成名的机会。培训校本化,指的是共同体开展的各种培训能够紧紧围绕学校主课题展开,紧扣问题导向,紧贴教学实际,体现校本特点。如本学期开展的“走近语文思维课堂”“优化问题设计,促进思维发展”“阅读教学呼唤‘质疑问难的理性回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等主题培训,均紧紧围绕学校主课题中的“思维课堂”研究项目展开,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体现出学校当前的办学个性。学习菜单化,是指学校将共同体成员读书内容列成菜单,供各成员自主选择,各取所需。评价多元化,是采用“星级教师”评选的方式,列出“爱岗敬业之星”“课堂教学之星”“教学质量之星”“教育科研之星”“班队管理之星”等五个评选项目,让不同类型的成员都能得到肯定,找到自我价值,让“名师”的标准不再局限于发表论文和优课获奖的数量上。
三、团队与个体相依存——名师成长共同体的存在基础
团队不是抽象存在的,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构成的。个体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团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个体也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接受团队整体影响、规范和塑造的“团队有机体”。因此,加强团队建设,抓实团队管理,用团队的力量来引导、规范和塑造共同体成员,从而形成团队和个体的良性互动,是确保团队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一是重视团队文化引导。我们提出“淡化竞争,强化合作”的口号,强调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在团队目标规划中,明确团队成员的各自分工,提出合作要求。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合作学习的理念,成员间结成多个学习小组,互相探讨,取长补短。在优课竞赛、基本功比赛等赛事中,要求团队成员齐上阵,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备课、上课、研课,到后勤服务、现场准备,均活跃着团队的身影。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形成了互助合作的团队文化。
二是加强团队制度建设。包括团队学习制度、专题研讨制度、集体研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团队成员间互听互评制度、团队考核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这个抓手来抓实团队的过程管理,将个体置于制度的规范之下,从而保障团队的规范化、常态化运行。
三是开展团队特色活动。各子团队通过经常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团队活动,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如语文学科团队开展的写文比赛、美文诵读比赛,数学学科团队开展的解题竞赛,英语学科团队开展的情境对话比赛,德育团队开展的班级常规观摩、班级管理经验介绍、评语撰写比赛等。
四、引领与辐射齐着力——名师成长共同体的运行形态
专业成长,需要专业引领。引领得当,事半功倍;引领缺位,事倍功半,甚而南辕北辙,陷入方向不明、盲目用力的泥沼。我们采取的引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导师引领,二是课题引领。导师引领,是在每个学科子团体中选择一名专业素养过硬的特级教师或市级学科带头人担纲导师一职,为团队成员示范引路,指点释疑,引导团队成员沿着正确的研究路径前行。课题引领,要求共同体成员人人参与学校主课题研究,同时依托主课题开展“问题导向型”的微型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来引领和推动自己的专业成长。
小乘佛教重在“渡己”,大乘佛教重在“渡人”,“渡己”与“渡人”,正是小乘、大乘的境界差别之所在。教师专业成长亦如佛教徒修行,仅满足于自我提升,境界未免稍低;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来辐射、带动群体性提升,这才是名师应有的风范。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师群体中实施名师引导工程。通过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开设名师示范课和名师专题讲座、举办行知论坛和成长讲坛等途径,充分发挥名师共同体的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和带动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未来更多的名师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师成长共同体成为我校教师队伍内涵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
在名师成长共同体的引领带动下,我校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小作文教改实验学校、全国陶行知教育理论实践成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科研实验基地、江苏省陶行知研究实验学校、淮安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淮安市教研工作示范学校等几十项荣誉称号。名师成长共同体,已真正成为我校内涵发展的坚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