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三叶草”,远离职业倦怠症
2015-01-14邓羽羽
邓羽羽
40岁的林浩然是一家外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毕业不久就到了这家公司。那时,他有使不完的劲,每天早上都盼着上班,感觉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兴奋。几年来,他工作一直很努力,虽然特别累,但他干出了成绩,受到了嘉奖和提升。
这两年,公司大规模扩张,前景光明,正是需要公司人员甩手大干的时候,刚调入广告部的林浩然却突然之间对工作失去了兴趣,再也找不到曾经对工作的热情劲头,总感觉说不出的厌倦。工作效率持续下降,感觉无法应对工作了,他实在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了?
无奈之下,林浩然就向他的精神科医生朋友秦明求救。秦明告诉他,长期心情低落、情绪消沉,注意力不集中,是轻度抑郁症的表现,建议他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两个月后,林浩然情绪有所好转,但对工作本身的排斥、惧怕仍旧没有改善。
一天,林浩然又向秦明抱怨:他以前挺喜欢跑业务的,在策划部时就因为谈判能力强,业绩才那么出色。进入广告部后,却再也提不起兴趣,并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持怀疑态度。秦明指出他这种情况纯属职业倦怠症,会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狂热阶段,二是滞留阶段,三是挫折阶段,四是淡漠阶段,而林浩然现在所处的是第三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强的劳动量、过长的劳动时间导致过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情绪容易暴躁。而当事业遇到“瓶颈”,从中层管理晋级到上层管理又显得遥不可及时,工作成就感持续减退,就会有前所未有的疲劳感和挫折感。
见林浩然若有所思,秦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理想的职业需要‘三叶草模型——兴趣、能力和价值。缺失任何一个,都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令人心生厌倦,消极怠工,身心俱疲。”说完,秦明给了林浩然一些建议:一、加强对自我的充分认识,深入了解自己的真实兴趣、需求,并以此调整工作方式和内容。从兴趣出发,才能激发出自身的潜力。二、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同时,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局限性,工作目標不能过分好高骛远,对于超出工作能力和职权范围的工作内容,要学会说“不”,简单来说就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三、调整价值体系。不要以工作成就为生活核心,留出时间学习其他生活内容,享受个人爱好、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乐趣,找到新的放松方法。
听了秦明的建议,林浩然决定以退为进,不再那么急功近利。他计划抽空陪陪家人、看看书,让心情放松下来,工作时从喜欢的策划入手,用方案质量带动业务量。
今年5月,公司要参加一项重要的竞标活动,由于广告部总监在国外出差,情急之下王总推荐了林浩然。见到自己被如此器重,林浩然生出一种“临危受命”的感觉,精神为之振奋。林浩然立刻召开部门会议,他说因为机会难得,要借此着重培养锻炼新人,于是交代得力下属汪敏与策划部紧密对接,在两周内拿出合理方案,同时启动公关人员与招标方接洽会谈。折腾了半个月后,经过反复修改方案和多方会谈,策划案终于在公司内部通过。竞标说明会前夕,林浩然安排汪敏代表他去参加。
说明会那天,凭着优质的方案和充分的准备,汪敏表现得十分完美,不仅公司中标,她也“声名鹊起”。公司庆功大会上,老总宣布,由于广告部总监已被调任国外分公司副总经理,林浩然晋升为广告部总监,而劳苦功高的汪敏也理所当然地被升职加薪。众人连夸汪敏是业界的后起之秀,同时称赞林浩然慧眼识珠、知人善用。看着众人赞许的目光,林浩然又找到了工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