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包”宝宝
2015-01-14蒙太
蒙太
本以为外国人育儿都是“无为而治”的,像中国传统的“坐月子”、“给新生女宝挤乳头(防止将来无法哺乳)”这些养育方法在西方一定是完全相反,不可能交集的。但有意思的是,竟然有一样事在东西方是不谋而合的:就是在新生儿出生后的6个月内,给宝宝包“蜡烛包”。在加拿大,这个英文单词叫做“swaddle”,翻译为“襁褓”。
其实,一直以来,西方人非常重视新生儿和母亲的亲子关系,会强调让新生儿赤裸裸地躺在同样赤裸的母亲怀里,让孩子与母亲直接肌肤接触,这样宝宝从母亲的怀里获得安全感,情感有了依恋,宝宝就有了归属感。这种肌肤的紧紧相贴,不仅让宝宝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是他逐渐独立的过渡。但是,我们毕竟不能时时刻刻为了让孩子获得安全感,而赤身裸体的躺在妈妈的怀里。那么怎么办呢?对!包起来。
此“包”非彼“包”
细究对比,中西方的“蜡烛包”还是有诸多不同的。在中国,老人们给新生儿用“蜡烛包”,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孩子罗圈腿,而且与其说是“包”,不如说是“捆绑”。把新生儿的腿拉直,用柔软的棉布裹住,再用绳子绑好固定,有的甚至还将手也拉直,一起固定在“蜡烛包”里。
这样的做法在北美育儿专家眼里是“非常可怕”的做法,稍微在力度上控制不好,就会勒到宝宝,影响心肺功能的发育和呼吸,或者致使功能下降,极其引起新生儿肺部感染。同时,也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运作,十分容易引起新生儿食欲不振、便秘以及呕吐。而四肢的长时间拉直固定,又会诱发新生儿髋关节脱位,以及关节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虽然从包好的外观上来看,“蜡烛包”跟西方的“襁褓”似乎是相差无几,但却因为错误的“包法”变得对宝宝百害而无一利了。
加拿大爸妈怎么“包”?
加拿大专家建议给6个月内的新生儿使用襁褓,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新生儿逐步适应从母体出生到这个世界的过程。有数据显示,使用襁褓的宝宝,要比不使用襁褓的宝宝更容易安静下来,平均哭闹的时间要少上40%至60%。它有助于保持宝宝对周遭的体感温度,在宝宝离开妈妈子宫的最初一段时间,襁褓实际上模拟了一个子宫空间,他的手脚可以触碰到边界,这可以安慰一个新生儿,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使他们感觉像在子宫里那样安睡。这也是为什么在医院里,刚出生的孩子无一例外地会用上襁褓。
而正确使用襁褓的基本方法是,首先要在襁褓里给宝宝四肢的活动留下足够的空间。其次使用柔软的棉布,近年来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带少许弹性的莱卡棉是更被推荐的襁褓的材料,因为这种材质不仅能模拟皮肤层的弹性感,同时也保有棉布的温暖、吸水性与透气性。宝宝可以在襁褓里既享受温暖的安全感,又适当地锻炼自己的四肢。
包裹襁褓的注意事项
育儿专家提醒,随着宝宝的不断长大,襁褓的使用时间要随年龄增大而逐步减少,必须让孩子尽早脱离对襁褓的依赖。对于特别敏感和爱哭闹的宝宝,可以适当延长试用时间,但也应在后期,从整天包裹减少到只有在一天中睡觉时包裹,到只在晚上睡觉时使用的过程中慢慢过渡。
小技巧:当这类宝宝完全结束襁褓期时,会有类似于断奶期的异常哭闹,比较好的方法是,不要着急把那块包裹他们许久的棉布或毯子扔掉,或许有新手妈妈觉得这块布又脏又旧了,扔掉是自然的;但实际上,把布剪成一小块塞在宝宝手里,或垫在枕头下面,会有意想不到的安抚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人,即使成年了,还一定要捏着一块幼年使用的小毯子或枕巾才能安然入睡,这是一种触感和气味的保留。
而对于那些非常乖、少哭闹、身体健康、不需要襁褓来过渡的宝宝,则完全无需使用襁褓,让他们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尽早自由施展自己的手脚,那是再好不过的事儿了。
名词解释:蜡烛包
在过去,中国人对婴儿出生的第一个照料行为就是将他赤裸的身体包裹起来,俗称打“蜡烛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