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经的感觉像春天

2015-01-14王瑞芹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读经中庸弟子规

【摘 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期待教育工作者、家长朋友和孩子们一起读经,不要错过孩子经典诵读最佳的时机。

【关 键 词】 经典;诵读

【作者简介】 王瑞芹,山东省平度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学科带头人,青岛市教育读书人物。

读经的感觉像春天,阳光的经典,喜悦的诗篇。

何为经?经,原来是织布机上纵着的线,横着的叫纬。织布时,经线先摆上去,固定住,经线决定了一匹布的长短高低和她的品质。经,具有先在性、主导性和永恒性。所谓天经地义,所谓穿越时空。

何为典?摆在高高的桌子上的竹册,也就是很重要的书,所以引申为典藏,所谓高文典册。

何为经典?记录着具有先在性、主导性,穿越时空,永恒不变的真理的书籍才称为经典。

为了静悟,也为了提升,读经已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笔者给自己确定了初级目标,从经典中选择了《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各诵读100遍。从三月份开始,七个月的朗读,天天坚持,由开始的生涩难懂,到如今的清新明朗,笔者读了《弟子规》90遍,《大学》50遍,《中庸》40遍,《论语》30遍,读后之感觉——读经千遍也不厌倦,读经的感觉像春天。

回忆这一切的开始,源于2013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缘,笔者在参加一次“读书明德”大讲堂时,有幸聆听了甘肃天水伏羲班创办者吴鸿清教授的讲座——《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他的讲座触动了笔者的心灵,也引发了笔者对教育工作的思考。之后聆听了普明私塾江洪波老师关于“教育之道及教育工作者的良知”的讲座,更加透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重点首先在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怎样做,孩子就怎样学,教师亦然。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如果家长、老师让孩子学习,自己反其道而行之,孩子怎么能学得好呢?在观看了台湾王财贵教授《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光盘,笔者对什么是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是从那时起,笔者由衷地感受到,经典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是最有营养的母乳,是最好的粮食。这么好的宝贝,之前怎么错过了呢?笔者忽然无比渴望研读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来弥补小时候未能接受读经的遗憾,来填补头脑中的空白。

笔者曾参加过民革平度支部举办的“读书明德”公益课堂,学习《弟子规》。通过诵读《弟子规》,笔者知道了“弟子”不仅指小孩,还有更广泛的涵义。子女在家是父母的弟子,学生在校是老师的弟子,员工在企业是老板的弟子,工作人员在单位是上级领导的弟子,所以,弟子规不仅是少年之规,也是成人之规,不仅是男人之规,也是女人之规,是人人都要守的日常之规。《弟子规》虽然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容量大,内涵广,通过113件事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

后开始学习《论语》——中国人自己的“圣经”。细读《论语》,才真正理解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了;细读《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君子;细读《论语》,明白了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对待学生,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遇到问题,要多找自身的原因。无论教师,还是家长,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教育其实很简单:修好自己,成就学生。孔子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读《大学》——“中国独有之宝贝”(孙中山先生语),这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读《大学》,让人懂得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只有先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明白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做任何事情,都有规律,都有本末,都有始终。遵循规律则事成,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想做好事情,则适得其反。读后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可以不上大学,但是不可以不读《大学》。

尤爱《中庸》,一遍遍诵读,感悟颇深。《中庸》中句句哲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之行,何其重要。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维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与笔者一起学《论语》的朋友给我们讲了一句她常对女儿说的话:“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由此,笔者想到了《中庸》中的一句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无论做什么事情,贵在坚持。坚持读经,就会产生奇迹!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熟能成诵时,经典思想将融入我们的血液。经典,如同春天的阳光,闪烁着为人做事的智慧。当我们从这些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内化成一种纯粹的人格与品位时,我们就会由衷地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爱因斯坦曾说,“无论是教堂还是学校,在他们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内——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崇高。”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之人。作为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有育人的长远眼光。在所教的班级中,将经典的阳光洒向学生,倡导学生们学习力行弟子规,可喜的变化在悄悄地发生:孩子们懂得了孝敬父母,回家后为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扫扫地;在“父亲节”“母亲节”这些传统节日里更懂得感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为父母、长辈自制精美的礼物;在学校,孩子们变得懂事了,同学之间亲如兄弟,懂得了友情的珍贵和宽容的可贵,吵架打架事件逐渐“销声匿迹”,班风更优良,学习氛围也愈加浓厚。鹿乳奉亲,赤子之心,抱诚守真,文明做人,温文尔雅,礼行天下,作为老师,笔者是如此强烈地呼唤这样一幅幅温馨美丽的图景!13岁之前是孩子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最佳的读经年龄。当孩子们这一阶段将经典装进自己的脑中,让孔子、孟子、庄子、老子等古圣先贤伴随孩子们一生,满腹经纶的孩子,必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期待教育工作者、家长朋友和孩子们一起读经,不要错过孩子经典诵读最佳的时机。有经典伴随的睿智人生,将永远如春天般灿烂!

(编辑:刘金华)

猜你喜欢

读经中庸弟子规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弟子规
读经教育:时代背景下的个体选择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弟子规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