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確幸」揭秘幸福密碼
2015-01-14
上週在香港教課,難得的待了近一週,期間跟學員有諸多深入的交流,現在的香港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個「超級大型免稅店」,跟以前的感受很不一樣,隨著房價物價高速飛漲,香港人似乎越來越不幸福。本地人被高房價壓的喘不過氣來,臉上很少看到笑容,收入看似很高卻只夠維持開支,不工作根本無法生活,收入低就別想生活品質了,怪不得多數人都沒有小孩。大家都說港女重物質,可這樣高消費的生活水平,沒有物質做基礎行嗎? 學生年底就要結婚,兩人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超長的工時,一成不變的節奏,每天穿梭在一樣的地鐵站,快速的腳步與緊張的節奏,人與人間的距離顯得越來越遠了,也難怪最近回台灣總會看到一批批的香港觀光客,我想他們是來感受台灣的小確幸吧!
台灣「小確幸」
「小確幸」一词源於日文翻譯, 卻在台灣發揚光大!小確幸,主要是指一種微小而確实的幸福!为什么小確幸在台灣那麼流行?其實生活在台灣多數人薪水及消費能力都不高,因此沒有也無法有過多的物欲,跟早期四小龍經濟突飛猛進時期的爆發戶心態相比,現在的台灣人從繁華回歸平淡的心境更加平靜與穩定,似乎也更容易感受到小確幸的意境。
我台灣的朋友,基本上各個都可以成為小確幸代表,收入不高卻總能夠滿足於小小的幸福,一杯咖啡、一碗滷肉飯、藥燉排骨、一杯珍珠奶茶……左鄰右舍基本熟識,人與人見面總是親切的笑臉迎人。你不相信就拿張地圖站在台北的十字路口,保證幾分鐘內就有人來幫忙,這些小地方讓人不自覺感受到台灣的幸福。很多觀光客都覺得台灣的性價比很高,消費便宜卻充滿了熱情,搭公交車,司機還會跟你說謝謝!我認識不少有錢人,老實說很多時候有錢並不等於快樂,我感覺真正的快樂往往來自於生活的環境,周遭的人以及如何讓自己過著充實而簡樸的生活!
揭秘幸福的密碼
最近網路上有一篇關於幸福的文章,跟我的結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內容大意如下:
1988年4月,霍華德金森24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他畢業論文課題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為完成這一課題,他向市民隨機發出了一萬份問卷(有詳細的個人資料和五個選項)
A、非常幸福;
B、幸福;
C、一般;
D、痛苦;
E、非常痛苦。
歷時兩個多月,收回5200餘張有效問卷。僅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霍華德金森調查分析發現,121人中有50人是成功人士,幸福感主要源於事業的成功。另外71人,有普通家庭主婦、賣菜的農民、公司小職員,甚至還有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這些職業平凡黯淡的人,為什麼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通過多次接觸發現,這些人有一個相同點,對物質沒有太多要求。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霍華德金森的調查結論是: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澹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
平凡人,可以通過修煉內心、減少欲望來獲得幸福。傑出者,可以通過進取拚搏,獲得事業的成功,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對霍華德金森的調查,導師十分欣賞,畢業後,霍華德金森留校任教。二十多年過去了,現為知名終身教授。
2009年一個偶然機會,他翻出當年那篇畢業論文。他很好奇,當年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於是花了三個月時間,找出當時受訪者,結果當年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有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一直過著平凡日子;也有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選項都沒變,仍覺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50名成功者卻發生巨大變化。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23人選擇了「一般」。有16人因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選擇了「痛苦」。另有2人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一連數日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兩週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詳細敘述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他總結: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無數讀者紛紛驚呼:「霍華德金森破譯了幸福的密碼!」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華盛頓郵報》一天加印六次!
記住,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所以一定要找出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小確幸,才能讓幸福感時時刻刻圍繞在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