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十年」遭遇終結之困
2015-01-14朱景瑞
朱景瑞
「十一」黃金週假期已經結束,但是,在這個黃金週中,黃金價格卻出現較大的波動,伴隨著國際黃金價格再度考驗1180美元/盎司大關,黃金消費市場上,金價也將至歷史最低點。
黃金價格的「跌跌不休」,讓曾因2013年黃金掃貨而一度聞名於世界的知名群體「中國大媽」,如今也失去了往日搶金的激情。一路走低的金價也給加工產業鏈帶來了重重壓力,在十多年的野蠻生長之後,黃金產業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競爭白熱化、技術同質化已經阻礙著行業的進一步前行。不可否認,「黃金十年」即將終結,黃金產業究竟該何去何從?
「中國大媽」虧損已超90億
時間回到2013年的4月,國際金價在高位震盪後突然放量下跌。4月12日和4月15日兩個交易日大跌近15%,直接從1550美元/盎司下探至1321美元/盎司,這被市場普遍認為是「歷史性的一跌」。華爾街知名投行高盛甚至直接發佈看空報告,預測金價會在未來12個月內跌至1050美元/盎司。
然而,遠在幾萬公里以外的中國,一群「中國大媽」卻對此不以為然,恰恰相反,大媽們反而認為這是入手黃金的絕佳時機開始瘋狂買入黃金進行「抄底」,並一戰成名。
有數據顯示,當時「抄底」的大媽們10天內鯨吞了實物黃金300噸,2014年10月6日,金價再創新低,為1183.3美元/盎司(1盎司等於28.3克),如此計算,2013年「抄底」的大媽們到2014年10月6日至少虧損了14.7億美元,以10月6日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1:6.14計算的話,「中國大媽」這一年多虧損的金額高達90.25億元人民幣。
搶金後遺症部分黃金加工商開始撤離
黃金價格的持續下跌,使整個黃金飾品產業感受到了利潤壓縮的痛苦。儘管「中國大媽」的搶金潮,帶來了短期的巨額銷售,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拯救黃金加工企業。意外的狂歡之後,一些中小黃金加工商不得不直面猝死的命運。
由於資金薄弱、技術積累不足,很多加工商原本就難以為繼,黃金價格的下跌更讓他們舉步維艱。據業內人士介紹,2013年大媽搶金潮過後的首個春節,一批小規模的黃金加工廠就倒閉了。黃金價格低位徘徊逐漸消磨了市場的信心打擊了大媽的熱情。加之,黃金常規加工技術沒有任何秘密可言,門檻不高,開廠很容易。一擁而上之後,很容易一哄而散。
業內人士指出,單純因為行情高漲而進入市場的小加工商的投入所需資金只有200、300萬元人民幣,其主要資產就是幾公斤的黃金原料在周轉,抗風險能力非常弱。黃金行業是個高資金密度的行業,只要行業稍微一調整,小加工商接不到單馬上就會開不下去。搶金潮過後,黃金價格繼續走跌,這樣,一批新開的小工廠就挺不住了。此外,黃金產業對品質的要求比較高,小加工商技術上的細微差距,也會令他們在行業緊縮時死亡。
對於規模較大的黃金加工企業來說,它們有銀行提供的「借金還金」中間業務,並不懼怕黃金行情的漲跌。借金還金是銀行的中間業務,類似於影子銀行。例如在年初,加工商向銀行借入了300公斤黃金原料,到年底的時候,加工商還給銀行300公斤的原料,再加上平均約6%的年息,也就是多給銀行18公斤原料。在這一年時間內,銀行並不會過問加工商將這300公斤原料如何處理。事實上,這是一種形式的套保,「借金還金」更有利於節約資金成本。但是,銀行只向具有一定規模的加工商提供該類業務。而小的加工商,在面對價格下跌時,只能通過不斷賣貨進貨的方式,拉低平均庫存成本。
「黃金十年」將遭終結
自從2002年4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宣佈全面放開黃金製品零售業務,黃金製品零售由原來的許可證管理制度變更為核准制,國家放開了黃金特許經營權。也就是說,任何企業只要符合條件,就可向有關部門申請經營黃金製品零售業務。自此,大陸的黃金加工業進入了一個野蠻生長的時代,龐大的黃金消費市場也就此啟動,「黃金」十年也就此到來。
2002年大陸黃金消費為202.3噸,2013年,黃金消費量高達1176.4噸,位居世界首位,一舉成為全球最大黃金消費國。然而,高處不勝寒,在黃金價格持續低迷之際,大陸黃金加工產業也遭遇了行業寒冬。就在大陸的黃金市場高歌猛進了十年之後,2011年,受美聯儲退出QE的影響,國際黃金價格應聲暴跌,大陸的黃金市場迎來挑戰。有報告顯示,2011~2013年,大陸珠寶首飾行業市場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增速由2011年50%左右下降到2013年的19.83%左右。老鳳祥、豫園商城、潮宏基等黃金飾品類上市公司的增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滑勢頭明顯。
黃金產業的各個鏈條粗放擴張,激烈競爭,儘管毛利趨向平均水準,但消費端的旺盛,使得整個產業忘卻了競爭帶來的低毛利的痛苦。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黃金還有天然貨幣的屬性。在此輪金價的大跌之下,消費終端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黃金十年」面臨結束,整個黃金產業鏈的痛苦期來臨。
黃金加工商的突圍方向何在?
痛苦並未打消變革意識,黃金加工商們在覺醒中尋找突圍。業內人士指出,「黃金十年」期間,中國的黃金加工產業只看到了加工的微薄利潤,給國外舒舒服服地做OEM,迷信黃金價格的只漲不跌,罔顧了做品牌的重要性,使自身在行情突變的情況下難以適應。
雖然黃金仍有可能重拾升勢,但轉型已是必然,單純保值功能將弱化,突出設計感和文化底蘊,加速與相關品類融合將是黃金飾品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目前黃金加工商們已經覺醒,部分黃金加工商開始籌劃自己的品牌,找文化概念、題材概念,提升整體毛利率,試圖創出一番新天地。
在深耕黃金產業鏈的同時,不少公司也將目光投向了更有潛力的鑲嵌類產品和彩色寶石類產品。據了解,一些PE資本已經看中了彩寶(也稱有色寶石,是寶石大家族中所有有顏色寶石的總稱)行業的未來爆發性增長空間,並進行了相應佈局。向毛利更高的「非金」業務進行戰略轉型已經勢在必行。
在德國和日本,彩寶銷售規模已經超過「普金」,隨著80、90後逐漸成為消費主體,國人的黃金消費習慣正在改變,一旦品牌效應起來,市場就會被啟動;彩寶的價格、樣式風格也更容易為市場接受,近兩年的市場增長已有所印證,且彩寶不僅融入了國外的文化,同時也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部分高端產品也有一定的投資和收藏價值。
據了解,目前彩寶的加工毛利率達到20%以上,高出黃金加工的一倍以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消費的風格已經開始在轉換,如K金近半年的銷售增長明顯。以前黃金市場是打高精度的口號,如999千足金,9999萬足金的。現在再做高精度已經過時,目前都開始向高毛利的K金、鑲嵌、彩寶類進行轉型。國際彩寶行業,丹麥珠寶商(Pandora A/S)潘多拉是業內的龍頭,近年來持續向好的業績支撐股價持續上揚,2014年以來股價上漲接近50%。
不可否認,中國黃金產業經過數十年的迅猛發展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過去瘋狂增長的情況將很難再出現,「中國大媽」拯救不了整個市場,黃金企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找到適合自身發展方向,在這場變革中脫穎而出,值得每一位黃金業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