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动参与中生成概念和建构学习共同体
2015-01-14缪健
缪健
笔者与三年级学生讨论“什么是果实”时,他们的回答有:很多水果是果实;果实能提供丰富的营养,我们平时要多吃……更多的回答是列举实例“某某是果实”。他们的这些回答都是基于日常生活形成的认识。科学教育教学非常强调帮助学生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建构科学的概念。那么,如何引导孩子们建构比较科学的“果实”概念呢?笔者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的单元中,单独以“植物的果实”为题展开了一个课时的学习活动,本文就以该课的教学实录为基础展开叙述。
一、关注概念生成——以学生有感知的生活为基础
【课堂实录1】
师(指着蚕豆整棵植株):这些根、茎、叶、花组成了这样一株植物,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这个植物体的一部分。(板书:根、茎、叶、花)那老师有个疑问想请教大家。我们知道植物是慢慢长大的,你们觉得它(拿出豆荚)是不是在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从小就有的?
生:不是。
师:那大家想想看它是怎么来的呢?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1:我们觉得应该是由花长成这个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因为叶子还是叶子,没有变,根和茎更加不会变,只有花会变,所以说是花长出来的。
师:原来你用的是一个一个排除的方法,同学们觉得他的看法对吗?
生2:对的,我们组也觉得它是花变成的。
师:只有感觉还不行,需要拿出证据来证明才行。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幅图片(课件出示),这是老师特意到种植蚕豆的地里拍的。大家看看,能找到证据证明豆荚是由花长成的吗?
(学生仔细观察,陆续举手)
生3:老师,我发现图片上,在豆荚最下面的地方好像是还没有凋谢的花瓣。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还没有凋谢的花瓣告诉我们,这个位置原来长的是一朵花,现在长着豆荚,所以说这豆荚是由花长成的,是这个意思吗?
生(齐):是的。
师(课件出示一幅油菜花图片):同学们见过这个景象吗?
生(齐):见过。
生4:是油菜花,春游时我们见过。
师:没错,这是清明前后油菜花盛开的壮观景象。二十几天过去了,当时的花现在长成了这个样子(课件出示油菜结果、顶端还带有几朵油菜花的油菜图片),老师也摘了一棵油菜来,大家一起看一下(出示油菜带果的图片)。通过观察刚才的两幅图片,我们知道,这上面的一个个荚果是由花长成的,那这些荚果里有没有种子呢?我们眼见为实。
(教师剪下油菜荚果,给学生每人一个,学生自己动手剥开)
生5:老师,我发现里面有一粒粒嫩绿色的小点点。
生6:我的也有。
生7:我也看到了。
师:是的,那就是油菜的种子。就跟前面的嫩蚕豆一样,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油菜种子嫩小的时候,再过一个多月,它就能长成这个样子(课件出示油菜籽),它的颜色会变深,还会变硬,这就是油菜的种子了。(每小组发一小包观察)
师(拿着蚕豆和油菜荚果):以蚕豆和油菜为例,我们知道了这两个都是由种子和果皮组成的,并且它们都是由花长成的,所以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们为植物的果实。(板书:果实。课件出示“果实”概念:由花长成的植物体一部分、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成,在科学上称为植物的果实。)
师:同学们一起把果实的概念读两遍。
(学生齐读概念)
……
本课的教学时间是在农历谷雨与立夏之际,当时正是从南方运来的大颗粒蚕豆销售的旺季,而本地(长江中下游地区)蚕豆恰好是花期,更重要的是,蚕豆荚果有着非常清晰的“果皮+种子”的结构,所以教学中,教师选择蚕豆作为教学材料比较合时节。在剥蚕豆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剥出来的蚕豆粒,还要关注在平时生活中,被作为垃圾处理掉的蚕豆粒的“房子”——蚕豆豆荚的外皮,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蚕豆荚果是由这样两部分组成的。紧接着,教师出示了已经晒干的蚕豆种子,并作了一些介绍,特别是指引学生在整棵蚕豆植株上寻找蚕豆荚果是由蚕豆花长成的证据,让学生结合“从油菜花到油菜荚果再到油菜籽”的观察,再次验证“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成、由花长成的植物体一部分,在科学上称为植物的果实”的概念。这样引出科学概念就比较自然贴切。相信学生学习后,如果教师再请他们说说“什么是果实”时,他们脑中就会立刻浮现蚕豆花、蚕豆荚果、蚕豆或是油菜花、油菜荚果、油菜籽的形象。
二、建构学习共同体——有交流的学习活动更有效
【课堂实录2】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同学们都观察好了,哪一组愿意先来说说?
生1:我们组观察的是西瓜和青椒,我们吃西瓜时要吐西瓜子,所以西瓜子应该是西瓜的种子,西瓜是果实;切开的青椒里面能看到白色的籽,那应该是种子,只是没见过青椒的花,所以不确定青椒是不是果实。
师:说得真好!不确定的就暂时不下结论。还有哪个组也观察了青椒?
(另外两个组举手)
师:你们确定青椒是果实吗?
生2:不确定。
师:只根据一个条件我们暂时还不能确定青椒是果实。一起看屏幕(出示青椒花的图片),这是青椒开的白色小花,青椒是开花后结出来的,所以说青椒是果实。我们经常吃的蔬菜,比如茄子、扁豆、四季豆等也都是果实。刚才说西瓜子是种子不是果实,那么南瓜子和葵花瓜子呢?
生3:一样的,不是果实是种子。
师:一起看屏幕(出示切开的西瓜、南瓜的图片),从图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瓜子和南瓜子,它们是西瓜和南瓜果实里的一部分,是种子。再看这张图片(出示向日葵和结了果的向日葵照片),大家看看葵花瓜子是怎么结出来的?
生4:是由向日葵花结出来的。
师:你们剥开看过了吗?里面有些什么啊?
生5:里面有瓜子肉和一层薄薄的膜。
师:葵花瓜子和西瓜子、南瓜子是一样的。由于葵花瓜子是由花直接长成的,所以它有点特殊,它既是果实又是种子。其他组观察了什么?来说说。
生6:我们组观察的是苹果和土豆。切开后,我们在苹果里面发现了种子,土豆里面没有,所以我们觉得苹果是果实,土豆不是果实。
师:很好,你说得非常清楚。还有哪些组也是观察苹果或土豆的?你们的发现和这个组一样吗?
生7:一样的。
师:好的,我们先来看看切开的苹果(实物投影出示),大家一下子就能发现苹果的种子。我们平时吃的苹果肉和苹果皮这些其实都是苹果的果皮部分,只不过它的果皮比较厚,分成了三层: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我们吃的主要是这层厚厚的中果皮(课件出示解剖示意图)。苹果的花是这样的(出示图片),苹果是由这些花长成的,所以说苹果是果实。
师:刚才说土豆不是果实,理由是在切开的土豆里面没有发现种子,这是直接看到的事实。大家一起看一下土豆开的花(课件出示照片),你们看这些花是不是开在植物的上部?
生8:是的。
师:而这个土豆是长在哪里的?
生9:泥土里。
师:这么看,土豆并不是由土豆花长成的,所以它不符合果实的特征,也就不是果实。同意吗?
生10:同意。
师:你们发现还有什么是和土豆一样的?
生11:胡萝卜也是长在泥土里的,切开后也找不到种子,它也不是果实。
生12:花生也是长在泥土里的,但是剥开后里面有花生米,花生米应该是花生的种子。但是……
师:同学们有点纠结了。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出示胡萝卜花的图片)大家看,胡萝卜开的花跟刚才的土豆花一样在顶部,这花会结出这样的胡萝卜种子(出示胡萝卜种子),这种子不在胡萝卜里面,所以胡萝卜不是果实。
师:至于这花生,大家来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
(学生轻声读资料)
师:请同学们看完资料后判断花生是不是果实。
生13:花生是果实。
师:的确,花生符合果实的两个特征,所以它是果实。
……
在这段实录中不难看出,此时学生关注的焦点只有一个——观察的东西是不是果实,由于之前有了果实概念的建构以及将被观察物切开、观察、分析的过程,所以学生的交流可以说是句句有物。又因为是学生当下亲眼所察之实,加上各小组的观察有交叉、有异同,所以学生对同一观察物有不同的视点,也就有各自的观察结果,描述、补充、赞同、质疑等状况自然地就在交流中产生了,教师也作为一员适当地参与其中,这在形式上不正是一次围绕主题的学习共同体活动吗?而且这样的主题学习活动是在课堂中自然生成的,并没有像之前刻意地按照模式去组织、组合、分工等。它是顺着学生的学习进程产生的,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那么的专注,融入其中的每一员都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着交流的魅力、收获着交流的快乐、分享着交流的成果。可以说,这个过程具体地诠释了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与境界: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传递经验、指导互助,在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中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都是有效的、有实际意义的。
以上是笔者就“植物的果实”一课的教学实际,从概念生成、学习共同体两个方面进行的阐述和分析,该课折射出的是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如果说每一次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特别是执教研究课,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有益促进,那么课后的研讨吸纳、记录反思是则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有益提升。
(责编 钟伟芳)